读《三国志》,《荀彧传》下,裴松之引了《文士传》中祢衡裸衣骂曹的部分:
太祖闻其名,图欲辱之,乃录为鼓史。后至八月朝,大宴,宾客并会。时鼓史击鼓过,皆当脱其故服,易着新衣。次衡,衡击为渔阳参挝,容态不常,音节殊妙。坐上宾客听之,莫不慷慨。过不易衣,吏呵之,衡乃当太祖前,以次脱衣,裸身而立,徐徐乃著裈帽毕,复击鼓参挝,而颜色不怍。
《三国演义》里,这故事也是比较接近上面那段的:
来日,操于省厅上大宴宾客,令鼓吏挝鼓。旧吏云:“挝鼓必换新衣。”衡穿旧衣而入。遂击鼓为《渔阳三挝》,音节殊妙,渊渊有金石声。坐客听之,莫不慷慨流涕。左右喝曰:“何不更衣!”衡当面脱下旧破衣服,裸体而立,浑身尽露。坐客皆掩面。衡乃徐徐着裤,颜色不变。
看《击鼓骂曹》这戏,祢衡在曹操设宴的时候,先穿旧衣上,“破衣烂衫摆摆摇”,被曹府门前的旗牌喝斥,“破衣烂衫,成何体统”,不让进。祢衡唱了两番比古的快板后,下去“身上破衣俱脱掉”,继而“裸身”上场,再次“闯关”,成功。编这出戏的人,把裸衣与击鼓合并在一起。这样改,出现一个问题:既然旗牌能够阻止衣衫褴褛不合规矩的祢衡进府击鼓,缘何祢衡下去把衣服扒光了再上来,反倒可以进府呢?就凭祢衡一句“你丞相降罪我承招”?当然,戏要编得精炼,全剧高潮即在“裸衣骂贼”上,若让祢衡先青衣小帽,进府一番《夜深沉》,再“赤身露体逞英豪”,又或如正史那样再把衣服穿好,“复击鼓参挝”,则有失重点,节奏不够紧凑,戏也就不好看了。
《演义》里没有交代骂曹的时间,戏里面讲是“元旦佳节”,故而这戏有个吉祥的别名,《庆贺元旦》。可是我们若是看《文士传》一节,写曹操“大宴群臣”的时间,是“八月朝,大宴,宾客并会”。何以编戏的把这段故事的时间错开了半年之久?元旦佳节让祢名士光着身子,不冷么?
我们知道,以前编戏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戏都是根据演义小说里的故事编出来的,很少有直接用到正史的。因此大概可以推断,编《骂曹》的这位没有见过《文士传》中讲的八月,而是根据《演义》里那句“旧吏云:‘挝鼓必换新衣’”,附会为宴会的日子是辞旧迎新要穿新衣服的新年。另外,与其在八月里的随便一天来光身恶心“奸曹操”,不如选做元旦这个本应是喜庆洋洋的日子,更有效果。
顺便讲一下《骂曹》里那段“谗臣当道谋汉朝”的西皮唱词。按徐凌霄在《古城返照记》中的说法,如今这句后面莫名其妙地接“楚汉相争动枪刀”,皆拜谭鑫培所赐。《戏考》里所刊的词虽然比现在演出的版本要完整,但同样有头二句完全接不上的问题。附上《古城返照记》里金士聚本的词:
权臣当道乱汉朝,
思想起不由人怒冲九霄。
忆昔当年秦无道,
楚汉相争动枪刀。
那项羽在乌江把命丧了,
张子房吹玉箫一吹吹散了楚霸王的四十八万人马,他立下了功劳。
高祖爷在咸阳登大宝,
一统山河乐唐尧。
王莽贼害平帝龙位篡了,
多亏了光武爷还有那灵台二十八员将英豪。
贼董卓乱朝纲亚似虎豹,
又仗着王司徒连环计高。
到如今又出了奸曹操,
上欺天子下压群僚。
我有心替主爷把贼剿,
我手中缺少杀人的刀。
孔大夫为我修荐表,
要我屈节拜奸曹。
那奸贼待人太骄傲,
他命我充鼓吏去把鼓来敲。
主席坐定奸曹操,
旁边站立小张辽。
狗奸贼传令如山倒,
舍死忘生在今朝。
元旦节与他个不详兆,
学一辈古人鸣鼓而攻我就骂奸曹。
罢罢罢把青衫来脱掉,
破衣烂衫自逍遥。
就此迈步往前跑,
你是何人絮絮叨叨。
较之现在流传下来谭鑫培的删改版,这段词固有其絮叨的一面(如张良、光武段),但在内容上还是很通顺的:从眼前的奸臣,回想起汉朝建立的艰辛,以及本朝过往的董卓,再回到目下的曹府,交代得清清楚楚。徐凌霄在小说中借老黄与陆贾的口戏谑老谭:“叫天可算得是删诗书订礼乐笔则笔削则削的一位大删削家,一删就删去一半之多”,“谭老板可向来不管三七二十一。他高兴掐哪一句就掐哪一句”。
老本《骂曹》后,还有《长亭》一折,演《演义》及《典略》中所述曹府众谋士至东门送行,被祢衡悉数嘲讽事,类似于《锁五龙》、《白蟒台》。这折戏已如祢衡绝响的《渔阳三挝》,人世不闻久矣。
我印象中《长亭》还有个名字叫《鹦鹉洲》,不知道哪本书上记载的……
您说的那个是《长亭》之后,祢衡到了荆州后,又被刘表谏到黄祖那里,最后因为言语不和被黄祖给杀了,葬在鹦鹉洲。反正祢衡这一辈子就是嘴上不饶人,按孔融戏里唱的就是“祢衡先生性情傲”,多次“险些项上吃一刀”后,终被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