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想起老戏迷了

今天看到一条很可笑的新闻。大致是说在长安大戏院演出《沙家浜》的时候,《智斗》一场有抽烟的情节,台上演员真的点烟抽,把坐在前排的观众熏得够呛。对此,北京京剧院给出了如下解释:

“戏里都是真的抽烟,这是剧目的一个环节。”昨天,北京京剧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有这出戏以来,演员现场就一直抽真烟,可以说是一个传统了,一代代演员就是这么演下来的,老戏迷都清楚这点。”“毕竟不是新编戏,因此所有演出环节都保留着最初的样子。”该负责人说,在一些戏院演出时,剧团还会安排特别的防护措施,以防舞台上明火出事,但抽真烟这个传统一直保留着,演员在后台等处反而并不抽烟,老戏迷们也早就习惯这点。“现在道具也不是不能改,但还是要先征求老戏迷们的意见。”

之前还真不知道每次舞台上演《沙家浜》的时候都点真烟,可即便是,这事儿也不能就推给老戏迷,说得跟天大的难题似的。本来嘛,一根烟,真与假,对于演出的质量和效果没有任何影响,可北京京剧院却拿着“老戏迷”当挡箭牌。由此也可知我朝公共场所禁烟为什么失利了——他们总能找出五花八门的理由来。

更搞笑的是,那么多传统老戏已经被改来改去多少回了,舞台上没规矩的地方多了。可到了一个烟卷儿上,演出团体倒又拿出“传统”啦、“一代代”啦这样的说辞。难道之前北京京剧院所有老戏上的改动都去征询老戏迷的意见了吗?

请北京京剧院赶紧组织公众听证会,就是否在《沙家浜》中不点真烟去征询意见。如果只对报纸说说而不做,那“老戏迷”岂不是枉担了这“贻误全面禁烟”的罪名和“冥顽不化”的声名?

从传统戏的随便动到样板戏的不敢动,也能看出还是政治的力量坚不可摧啊。

《现在想起老戏迷了》上有6条评论

  1. 呵呵,我坐火车回家,路上有推销电子烟的,大概就是说,也有烟雾,但没味道,也没有焦油尼古丁,对人无害,大概可以戏台上用了
    对了,借东风的烧符表,似乎都是真烧的吧,还有麒派四进士偷信抄信的时候,好像也用真蜡烛,而马派不用(因为我只看过张学津和陈少云各自两三版录像,所以可能以偏概全了)
    豆世兄总结过台上的吃饭睡觉骂大街,不妨也总结个台上见明火的帖,呵呵,倒是个乐

  2. 今日和长辈亲戚说起沙家浜这个戏,家里有位当初做过文工团的长辈告诉我,这个戏必须有烟,哪怕是假的道具烟,也必须点燃,有烟冒出来,因为不但要通过动作表达人物性格,还要通过烟气的状态传达人物的情绪和剧情
    之前我从没考虑过道具的这些作用,听了这些觉得很新鲜,但是由于这位长辈了解也有限,所以没有继续展开,您是否了解一些这个讲究,能指点一下

  3. 这个可能有神化的地方吧。烟如何冒出来,怎么个飘法儿,不是人能控制的,能通过这个表达多少人物的情绪呢?更可能是因为成为了“样板”,没人敢动它分毫了,每一个细节也就被神化了。

  4. 我老师讲过,原来在大会堂之类的地方给首长什么的演戏,怎么会允许台上点明火呢,那都是严格控制的,都是假装点一下,没真的。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