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国公

以前听《胭脂宝褶》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但是自打听完小翠花的《双背凳》之后,再听《胭脂宝褶》中《玉龙馆》一段,就产生了异样的感觉,以致忍俊不禁。

永乐对闵江说:“将酒名报上!”闵江答:“金盘露、银盘露、状元红、史国公”。这时候,小豆子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双背凳》中关于“史国公”的对话,然后开始琢磨:永乐问“什么叫史国公啊?”,闵江答:“你瞧,打它二两酒,搁着马桶这么一熏,这就叫史国公!”永乐说:“这味儿可冲啊!”

小豆子对酒没有研究,但是上网搜索后发现,确有史国公这样的酒:

史国公药酒(跌打损伤药)

其他名称:
主要成分:玉竹,鳖甲(醋酥),白术(麸炒),牛膝,桑寄生,蚕砂,川芎,防风,木瓜,当归,红花,甘草,羌活,独活,续断,鹿角胶,红曲。
性状:本品为红棕色的澄清液体;味甜,略苦。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用于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四肢麻木。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5-30毫升,每日2-3次。
不良反应和注意:
规格:酒剂。
生产厂家:
是否医保用药:非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非处方
其它:孕妇慎用。

首先,这么一种药酒,在京剧中的酒馆会有卖的。其次,这么一种药酒,在京剧中的平常百姓家竟然拿来就菜吃。最后,这么一种药酒,在京剧中被安上一个“搁着马桶这么一熏”的制作过程。

唯一的解释就是,在京剧中,细节是不那么重要的。演员那么一说,观众那么一听,也就完了。欣赏的是艺术,而不是细节。随便找几个酒名拿出来说说就行了。同样的,什么像“炒胡巴拉”、“拉巴胡”、“巴胡鲁拉”、“拉胡鲁巴”这样的菜名,也只有在京剧中能听到了。注意,是听到,而不是吃到或闻到。因为如果你关注细节的话,你会发现,盘子里是空空如也的。

哗啦啦……

发现有日子没有更新戏考琐记了,于是今天早上往琐记里添了一些资料,准备今天晚些时候更新一下戏考。

主要在忙作业和老唱片的改版。进展比较顺利,不过最近好像合意太爷也比较忙,人越来越忙是否是社会老龄化导致劳动力不足的迹象?

把老唱片的信息往数据库里灌,在短时间内接触大量老唱片的唱词,虽然不会把每句唱词都读一遍,只是机械性地搬迁,但过目一下的视觉冲击也够强烈的,也因此得出一些结论:比如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最爱,一个剧目在各个时期各个唱片公司分别灌了好多唱片。

另外发现京剧的象声词有些“贫乏”,动不动就“哗啦啦”。城楼上敲鼓“哗啦啦”,大炮响“哗啦啦”,就连泰山倒下都“哗啦啦”。再看看一些剧本,人马呐喊“哗啦啦”,射箭、耍金枪“哗啦啦”,房子着火了也“哗啦啦”。

并不是说编戏的、唱戏的不会别的词儿了,只不过这“哗啦啦”听着确实好听。观众明白戏在说什么就可以了,至于以上这些东西是否真的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倒是不必去究的,享受艺术才是真的。

推荐裘桂仙和谭富英的这面《捉放曹》,里面“哪怕那哗啦啦泰山倒下”真是好。

待小豆子也“哗啦啦”干起活儿来…… 表情

替潘洪当回辩护律师

整理《京剧丛刊》中《审潘洪》的剧本,寇准洋洋洒洒一大篇的讼词,感觉如果小豆子跪在底下当潘洪的律师,应该还是能顶上几句嘴的。寇准虽然声称“秉公而断”,但还是先臆测潘洪是有罪的(“你这卖国的奸贼!”)。

寇准 (白) 想你身为当朝太师,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你是何等的荣耀哇?谁想你这老贼贪心不足,纵容你子潘豹,在天齐庙前,摆下百日擂台,要将天下的英雄,一网打尽,你这老贼也好扬名天下。
小豆子 (白) 摆擂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怎么能说就是要把天下英雄一网打尽呢?话说回来了,要这天下英雄在百日内就让潘公子都打尽了,那这天下英雄也都忒饭桶了。冤枉哪!
寇准 (白) 也是那杨老将军,他的家规不严,那杨七将军,私出府门,行至在天齐庙前,见你子潘豹在擂台之上,是洋洋得意;那杨七将军,性如烈火,上得擂台,三拳两足,将你子潘豹打死。
小豆子 (白) 着啊,他们杨家家规不严,怎么不去治罪呢?
寇准 (白) 你这老贼,就与那杨老将军,抓袍掳带,面见当今。好一个有道的明君,不忍加罪,反与你两家解和。
小豆子 (白) 你儿子被打死了,你不和人家急,那应该怎样呢?
寇准 (白) 谁想你这老贼,怀恨在心,修书一封,下到北国胡儿那里,叫他们打来了连环战表。
小豆子 (白) 潘大人给人家写信,你怎么知道的?
寇准 (白) 你这老贼,在金殿之上,挂了帅印,单单要那杨老将军,以为前站先行。
小豆子 (白) 潘大人挂帅了,让人家老杨作先行也不算坏事儿啊(好像打金沙滩那会儿潘大人就是帅、老杨就是先行)。
寇准 (白) 那杨老将军上殿连辞数本,万岁不准;无奈又在金殿之上,讨一名保官,圣上就命呼延老将军做了杨家的保官。你这老贼也要讨一名保官,想这满朝文武,谁来保你!偏偏那贺朝进与你这老贼同党,他就做了你的保官,你二人正好狼狈为奸。
小豆子 (白) 噢,人家有王爷当保官就成,潘大人这儿找了个保官就成同党了。
寇准 (白) 那杨老将军见事不祥,只得去到瓦桥三关,调他六子回营,共灭胡儿。你这老贼兵到雁门,升帐点卯。天气炎热,误了你的卯期,可也是有之啊。怎么,你这老贼,就要将他斩首!
小豆子 (白) 潘大人这儿执法如山,误卯就是该斩,怎么也错啦?那别要王法了。
寇准 (白) 那呼延老将军,进帐讲情,你这老贼假意准情;又命人报道,营中缺粮。想你做元帅的,岂不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怎么会营中缺粮啊?你就偏命那呼延老将军,催解粮草。想那呼延老将军乃是他杨家的保官,岂能替你这老贼前去催粮?本当不允,又恐违背你的将令。那呼延老将军出得大营,大笑了三声,就气晕而死!
小豆子 (白) 这呼延赞也是小心眼子,让他去催粮就屈枉他了?戏里那么多大将不都是动不动去“催押粮草,军前听用”的,那么大诸葛亮还在《失街亭》里让马岱催过粮呢。呼延赞笑死也怪潘大人了?
寇准 (白) 那杨老将军见呼延老将军一死,犹如断了他杨家的命脉一般,就带了他六子,怒出大营,不听你的调遣。你这老贼就命白牌请过了尚方宝剑,追赶他父子回营。那杨七将军性如烈火,打碎了白牌,扭断了令箭。
小豆子 (白) 这不就是要造反嘛?将帅不和,如何对敌?潘大人把老杨他们叫回来也不成了?那大家都散伙儿得了。
寇准 (白) 那杨老将军可是知罪的臣子,就命他六子回营请罪。你也不管他是皇家的郡马,就一捆四十!
小豆子 (白) 皇家郡马就打不得啦?
寇准 (白) 黄道日期,你不准他父子出兵,黑道日期,反命他父子出马,偏偏他父子又得胜而归。你就该打开城门,迎接他父子进城,才是你做元帅的道理。怎么,你反命那贺朝进带领五百名雁翎刀手,把守在雁门关……
小豆子 (白) 得,后面的罪算是认了……
寇准 (白) 打!
潘洪 (白) 老夫乃是皇亲国戚,哪个敢打?
寇准 (白) 呸!
(二簧散板) 说什么皇亲国戚我不敢打,
我打的是谋朝卖国的臣。
小豆子 (白) 得,您打皇亲国戚就犯法,他这儿打您就成了。

寇准絮絮叨叨说了这么一大篇话,有一多半都算不得潘洪的罪名。最最可笑的就是那句“那杨老将军可是知罪的臣子,就命他六子回营请罪。你也不管他是皇家的郡马,就一捆四十!”——“你也不管”四字,说明了所谓“王子犯法同庶民”的格言,只是一句政治童话而已。那么大个寇准,由八王费尽心思从《清官册》里翻出来的清官,也难逃等级尊卑这些俗套。寇准的扬名,也无非是在两股皇亲势力较量中,站对了队伍,打了潘洪皇亲,饶了六郎郡马;而那个倒霉的刘御史,则是因为打了六郎皇亲,饶了潘洪国丈,被另一皇亲八王爷打死。没有了八王作主的寇准,恐怕也只会“哎呀,这这这……”(乱锤)捂着脑袋乱转了。

论《战太平》之花云

《战太平》于世文饰花云
《战太平》于世文饰花云

《战太平》一剧中的花云,是难得见的贴近人性的英雄形象。

《京剧丛刊》中的《战太平》,试图把花云的形象写得更高大一些,所以在几处关键地方做了修改。拿来和原本比较,聊一下花云吧。

之所以说花云是难得一见更贴近人性的英雄,是因为在传统戏里,见多了那种为国捐躯、舍身取义的忠臣良将。但那些人物多少显得不那么真实,如果你硬要说争取一门忠烈、把一家大小都杀光了来“留名千古”的行为是英雄行为,那你也要承认,这是极少数人才能做出来的(或者说正常人是做不出来的)。而现实中的英雄,也都是有血有肉的汉子,况且人为自己着想本就是无可厚非的,因此一个略存私心的汉子,比一个完美无瑕的革命者,让人觉得要更真实。

从花云上场第一句话“可恼!”就可以看出,他是在抱怨,抱怨的是无有良将镇守采石矶。而老本中抱怨的是圣上叫其出兵攻打陈友谅。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会抱怨的人物,他不同于其他那种唯命是从的忠臣,他会表露自己的想法。而事实上从后面朱文逊与他的对话及自言自语更可以看出,他确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物:

朱文逊 (白) 哎呀卿家呀!那贼兵犹如潮水一般,如何是好?
花云 (白) 千岁但放宽心,杀出重围,金陵求救。
朱文逊 (白) 卿家,小王还有家眷呢!
花云 (白) 哎呀千岁呀!事到如今,还顾得什么家眷哪?
朱文逊 (白) 唗!你为臣的无有家眷,难道我这为君的就无有家眷不成!我要保护家眷去了!
(朱文逊下。花云一望,气急而抖。)
花云 (白) 嗳——呀!想他为君的有家眷,难道这为臣的就无有家眷了吗!
待俺也回去保护家眷去者!

这可能是京剧中唯一的临阵脱逃跑回家保护家眷的正面人物了。但是这并不影响花云最后成为英雄典范,他的这一行动起码是得到观众认可的。是啊,凭什么你当君的可以临阵逃跑,当臣的就总要拚死沙场呢?人之常情,再合理不过。这样的英雄,让人更能接受。

后面的部分,中国戏曲研究院的编辑们改了几点:将跪帐后唱“罢罢罢屈膝跪宝帐,你老爷愿死不愿降”改为“罢罢罢,岂肯把气节丧,你老爷愿死不愿降”。认为“事实上花云既始终未降,在描写他的时候,就不必写出他有屈膝的想法。原本所以要这样写,不过是作为一种艺术上的烘托;但因此损坏了花云的英雄性格,也就等于歪曲的描写了。”歪曲么?英雄人物在被劝降的时候心里没有任何活动么?小豆子倒认为,花云心里面的反复,更贴近一个常人表现,也是会得到观众共鸣的。后面上法标时唱“为国忠良下场头”被改为“为国捐躯把名留”。其实呢,临死之前发一下牢骚,感叹一下忠良没下场,也是一种正常的表现;大义凛然、高呼“打倒某某,某某某万岁”口号就义的人,有,但相信像花云这样的人,更是有,且这样的心理也是让人能够理解的。尤其是,前面花云的形象已经被定位在一个更加平常的英雄上,到后面突然被拔高,感觉不太能够接受。

这种更接近常人的英雄,才是更应该值得宣传的。而那些完美无缺的高大全人物,让人感觉是那么遥远,其行为让人觉得是难以效仿。

《铡美案》

西城老军又转来了一张与京剧有关的旅游照片:

开封包公祠中的《铡美案》
开封包公祠中的《铡美案》

二十年前开封建了一包公祠,其中一间展列包拯的事件,主要的塑像竟然是铡陈世美!

听沈金波的陈世美,其中“闯宫”一场唱的很有感情。陈世美大约是反面角色中让小豆子恨不起来的那一类人。

封建社会并不是法制社会,法的宽严是官员们可以掌握的。我们看到王延龄、包拯费尽口舌规劝陈世美,可以说,陈世美一句话说“我认她啦”,包拯的“凭据在公堂”就没用了,什么“欺君王、瞒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等等罪名也就全没了;皇上若怪,有王丞相那头儿“拚着前程不要”来“担待担待”。所以要不是陈世美钻死牛角尖,包拯还果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吗?未必。

比起罪名可大可小的陈世美来说,作为“清官”的包公似乎比陈世美还要可怕。清官与贪官本质上的区别在于,贪官看重的是利,而清官看重的是名,名声对于清官来说太重要了。因此当包公听到秦香莲抱怨“人言包相是铁面,却原来官官相护有牵连”时,身子一震。是啊,三百两银子拿出去就把这“铁面”的招牌给砸了。于是立时把秦香莲招回来,不顾一切说什么也把陈驸马给铡了。

一出《铡美案》终了,小豆子并未替最后的胜方感到多么高兴,也并未感到法律正义得到了伸张,倒是替陈世美轻叹一声(看看上面的塑像,陈世美的形象如英勇就义一般)。法律的伸缩性与清官的人治,可能让《铡美案》的编剧都不知该如何继续下去,我们看到的也就是这么一出在包拯高喊“开铡!”中谢幕的京剧。

陈宫为什么不杀曹操?

关良所画《捉放曹·宿店》一段
关良所画《捉放曹·宿店》一段

听了一遍1981年张学津、李长春演出的《捉放曹》实况录音。到结尾处,陈宫要杀曹操,转念一想:“我若一刀将他杀死,岂不连累店家不便?”于是就放弃了杀曹的计划(不然就变成了《捉放杀曹》)。

听过若干个版本的《捉放曹》,陈宫不杀曹操的理由大约有几种:“岂不被旁人道我与董卓同谋?”“岂不连累旁人?”原著上的理由呢?看《三国演义》第四回:

当夜,行数里,月明中敲开客店门投宿。喂饱了马,曹操先睡。陈宫寻思:“我将谓曹操是好人,弃官跟他;原来是个狼心之徒!今日留之,必为后患。”便欲拔剑来杀曹操。正是:设心狠毒非良士,操卓原来一路人。毕竟曹操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得,还得看第五回:

却说陈宫临欲下手杀曹操,忽转念曰:“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

怕连累店家或者他人的理由不太合理,因为如果陈宫认为曹操是坏人,要为国除害(已经意识到“汉室后来贼是惹祸的根芽”)的话,正义之举,怎会扯到“连累他人”的问题上?大可以去宣扬这个国贼是自己杀的。

显然,问题就在这里: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只有陈宫一个见证,并无第二。若是陈宫把曹操杀了,旁人自然会联想到陈宫与董卓合谋,因为当时的舆论是曹操刺董不成逃走。而陈宫,作为古代的知识分子,名节二字非常看重。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在公堂上几段唱就能把陈宫哄得“下位来与明公亲解扭锁”——因为他不希望落得与“做事太恶”的董卓同党的名声,所以宁可弃官逃走。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水淹下邳,陈宫被擒,宁死不降曹的原因。名节啊,既然已经知道谁是坏人,那可要想方设法与其脱离关系。

所以,处在两个奸贼间的陈宫,自然不能轻举妄动,否则就会招来闲话。最好的办法就是“翻身跳出是非墙”。“岂不被旁人道我与董卓同谋?”应该是陈宫当时心理的写照。

顺便说一下,这戏中陈宫唱“观此贼睡卧真潇洒,安眠好似井底蛙”,实在不懂要表达什么意思。 表情

出家人印象

接触到了第一个关于济公的京剧剧本:《赵家楼》。其实,小豆子对于济公的故事并不太了解,只是知道他又是一个修心不修身的活佛,外带有些个疯癫。其形象,来自于动画片的图像中。

传统艺术中有名的出家人大约可以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指佛穿衣的所谓出家人,他们好一点儿的如《西游记》里面观音院的长老,谋财害命,差劲的如各类公案、袍带类评书中的大和尚、牛鼻子,杀生害命、奸盗邪淫,无恶不作。第二类属于神仙般的人物,比如刘伯温、姚广孝、徐茂功、邓禹,以及那些历朝历代的“师爷”们,口称“山人”,更似妖道一般,一个个能掐会算,十分了得;或者如张三丰等等,一个个身怀绝艺,被奉为武林大师。这些人,是不是出家人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他们身上的道服僧装更多的只是一个符号性质的幌子,告诉人们:我不是凡人,至少,有半仙之体。

第三类就是如同济公这样在常人眼中有些疯癫并且开荤的怪人了。其实《赵家楼》这出戏与济公实在没有什么关系,济公在里面只是告诉自己徒弟未来将发生什么事情而已。而这出戏与其他武戏一样,犯着结尾仓促收场的毛病。在前面铺开了很精彩的局面后,结尾竟然只是济公的两个徒弟挨打后,济公蹦出场来把贼人拿获。也许,这出戏真演起来的武打有在剧本里体现不到的独特之处,但不管怎样,这出戏的结尾部分还是让人失望的。所以一本下来,小豆子对济公仍然没有什么了解,只是多知道了济公原来有着预测未来这样毫无现实意义的“本领”。

还有一出《大悲楼》,也是济公的故事,不知整理到那出戏的时候,是否能够对济公有个更深一步的认识。 表情

唐僧是一个规规矩矩的僧人,但是如果吴承恩把《西游记》写成一部纯粹唐僧西行的故事,相信没有几个人会爱看的。恰恰是有了那只嫉恶如仇、敢做敢为的猴子,以及那个好吃懒做还捎带好色的猪,让整个西行旅程看起来是那么精彩。奇怪,以上这些杂七杂八“玷污”佛门圣地的出家人们,倒是成为千古传诵的对象。这并不是说真心修行是件坏事,只是说,不要拘于形式上的修行。做一件大快人心的好事,在大众眼中,应该是比盘腿打坐若干年还要积德呢!

休恋逝水

做东西,一定要知道用户的需要,否则永远是在白忙活。琐记的条目质量提升就是用来收集访客意愿的工具,否则,在浩如烟海的梨园人物中,是无法把握究竟该从谁下手。

当然,第一位人物顾正秋是小豆子选的,因为要开始系统地做,总要有个起始,而且手头正好有《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整理起来比较方便。

《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
《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

曾经读过《中央日报》的文章:《一代青衣祭酒顾正秋的八个传奇》。前五个可以总结为五个“如果”,如果这个如何,顾曲今安在?如果那个怎样,顾曲今安在?是啊,谁都可以去假设历史,但是历史早已按照它的走向走完了,留下的只是让人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以及抛出的无数个“如果”。

曾经和枯石瘦木兄探讨过这样类似的问题:如果不是那一批去了台湾的演员,今天我们还能有幸听到很多在大陆被禁或者变了风格的原汁原味的老戏么……但同样的,我们也同样看到在台湾因为“文官济济全无用,就是那武将森森也枉然”这样“有动摇民心之虞”词句而被禁的《王昭君》,等等,等等。

只能感叹,做为艺人,真是太累了。尽管他们很想远离政治,只是希望好好唱一辈子戏。但,似乎任何问题都可以与政治挂钩(至少在毛公与蒋公的时代是这样),于是,他们无法真正的安稳下来去只为艺术服务。

如今这个时代呢?艺人有自主权么?在大陆,戏院领导决定排什么、演什么、谁来演,他们也只能服从;而在台湾,去中国化的政治环境也使得京剧的市场在萎缩。网上人们骂于魁智也好、骂李胜素也好,恨的自然是那些无聊的大制作,但是,这些演员是真心愿意的么?有时想来,做为这个时代的艺人,更是可怜:当初选择了这个职业,而在同行纷纷改行的形势下坚持下来,结果到如今一年演不了几场戏,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演(老车站是做到了,但是坚持了多久呢?),百年之后,又没有留下什么可以入耳的录音(戴着小麦克的录音毫无价值),这岂不是可惜可怜?

从谭鑫培抱病演出《洪羊洞》,到如今不得地的演员,百年来,艺人及艺术就是这样被权贵政治玩弄于股掌之中。真个是“人生数顷刻分明”。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渗透了酸心处泪湿衣襟。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
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

洪洞县的苏三

燕山小隐上周转来的东西,这两天才有工夫过一遍。其中有两张在山西洪洞县拍的照片,挺有意思。

洪洞县苏三卸枷处
洪洞县苏三卸枷处

旅游经济的兴起,让各地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奇招异法来吸引游客。小豆子相信,知道苏三的人大部分应该是从京剧(或者比的地方戏?)中了解到的。至于有多少人是从《三言二拍》里了解这个人物的?没有统计,但是相信不会比从戏里知道的人多。你不得不承认,传统戏曲在民间仍然是有着某种影响力的,也许不是谁都能说出西皮流水板为何物,但是知道那段“苏三离了洪洞县……”调子的人,不在少数。这也是为什么有段相声将其改为“苏三想吃炸酱面……”,能够作为包袱抖出来而引起观众发笑。

提到相声,如今柳活儿的段子说的人少了,盖因现在人对戏曲了解得少了,包袱如果没有人能懂,也就不能成为包袱了。

今天的洪洞县能够把苏三搬出来吸引游客,说明苏三在人们心中还是有一定地位,而传统文化还是有着一定的群众基础。若干年后,当新一辈的人成长起来,更多的人没有接触过传统戏曲,没有读过古典名著(也许读过一些伪名著,比如武侠一类的,当然,还有外国名著或者洋文)。那么,当他们走到苏三监狱的门前参观的时候,他们会奇怪,这个苏三是谁呢?当他们转到牌子的后面,看到英文的介绍时,这才“恍然大悟”:啊,Susan!原来是某位外国友人苏珊女士!

洪洞县苏三监狱
洪洞县苏三监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