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喜讯!

刚刚忙完一天的事儿,在此,小豆花和小豆子向诸位宣布:

我们今天结婚啦!

在晚餐上,感谢完双方的家长(计有花爹、花妈、豆爹、豆妈)以及列席的豆舅舅和豆舅妈,花妈说,你们还得感谢京剧的。

是了,真也亏了京剧。三年前,如果不是京剧的原因,小豆花也不会走进多伦多国剧社来报名跑龙套,那也就不会和小豆子形成相交线,进而两条本不相关的生活轨迹有了交点,又变成了一条线。今天,在多伦多市政厅举行的简单庄重而浪漫的仪式,代表了这条线无论是直线还是曲线,小豆花和小豆子的生活轨迹都将以并行的方式延伸下去;套用一个数学定义,这是一条射线,从交点开始,延绵到永远。

感谢所有关注小豆花和小豆子的朋友,我们很高兴能够通过网络与大家分享喜讯。

共享喜讯!
共享喜讯!

《哭秦庭》的结尾

戏考最新更新的剧本中,有一出《哭秦庭》,是安舒元的藏本,与现在能看到的高派本子有很多不同之处。

最明显的地方是,全剧并没有在秦王答应申包胥借兵复国而止住,而是继续演下去,秦吴交兵、楚国君臣相会、申包胥二次修书、伍子胥撤兵,至楚昭王还国,封官庆宴而终。

戏剧的布局,据总结是要“豹头、熊腰、凤尾”,“凤尾”就是有强烈戏剧效果的结局。而另一种风格是要“凤头、猪肚、豹尾”,这个豹尾,是一个明快而利落的结局。

由此可见,这个加长版的《哭秦庭》,在申包胥哭庭七日之后虽然继续进行演绎,但最后这些部分可以说是波澜不惊,所有剧情都是在意料之中,平稳推进。最后一个复国封官大团圆的结尾,喜则喜,但太过平淡,没有出彩的地方;不似在秦王许诺发兵之后立时收住来得有力,更似画蛇添足之笔。

何处收住的问题,也是伍子胥在《哭秦庭》里恰恰要面对的:从吴国借来的人马把楚国颠覆了,平王的尸首也鞭打过了,一切气都撒了之后,收到了申包胥的第二封信,劝其退兵。这时候的子胥,思忖道:“吴王以数万之众,长驱入楚,焚其宗庙,坠其社稷,鞭死者之骸。自古报仇,未有如此之甚者!今楚有秦兵,难以扫灭,不免就此退兵”,正应了当初《长亭会》时申包胥唱的那样:“得放手来且放手,得罢休来且罢休”。就此打住,见好就收了。

现在演《龙凤阁》,到《二进宫》就完事儿了,没人再去接着演后面的《斩李良》。内中固然有剧目萎缩的原因,但同时,《斩李良》的内容毫无悬念,波澜不惊,演与不演,观众都是能猜得到结局的。与其为了一个更圆满的结局而平淡地演下去,在平淡中收尾,不如在一切豁然开朗之后便即刻停笔,戛然而止,更有余味,好看。蛇尾与豹尾,有时就是取决于你在何处收手。

一剧之本如此,为人处世又何尝不是如此?该收手时,收得住,才是最妙。

资料的保管与态度

几个月前,公司的内部厕所进行了改造升级,马桶换成自动冲水的,连洗手池边也装上了红外线感应的洗手液容器。不过,题外话,对于自动马桶还真是不感兴趣。

前几个星期,其中一个容器的一个小指示灯开始间歇性地闪烁,看了一下旁边的图标,应该是说洗手液快用完了,需要添新的了。几天之后,洗手液彻底用完了,也不见打扫卫生的保洁人员来添。又过了几天,有人在容器上贴了一个小纸条,写上“请添洗手液”,次日,灯不闪了,洗手液也有了。

上周开始,另一个容器也开始闪灯了,可直到今天,它还是在闪。可以想见的是,那里也需要一个纸条来提醒保洁人员关注一下这个新设备,并习惯它。

有一次和小豆花去梨园书店淘货,碰到两个来自中戏的女学生也在挑东西,还在问店老板是否有什么程派《贺后骂殿》的影像资料——因为要学这出戏了。

这一点比较让人吃惊,以前想象在戏校的同学们,对于戏校资料库里那么多好东西,几乎是唾手而得的事情。反倒是我们这些校外人士,要想接触这些东西,都得求爷爷告奶奶拉关系找后门,才能有可能弄出来一些。没想到,敢情校内人士也是如此,或者说,作为初级的学生,你肯定接触不到这些。

有一年和太爷、枯石瘦木等一众夜宴聚会,在散会的路上,枯石兄提到他们学校里的图书馆可能有很多老的文字资料,不过唯一的问题是,这些东西也不是他们这种博士生能触及的——得有类似教授的介绍信还有什么来着,反正给你的感觉就是高不可及。束之高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让资料高高在上而俯视你,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拥有资料的一方有点儿像不能完全掌握新设备使用的保洁人员那样,手生,对于手中的东西、特别是新东西、还不熟悉。但更多的情况是,资料的拥有者对资料并不去认真了解,不去认真整理或保存,甚至对其重要性也毫不知情。而同时,他们又有点儿像掌握着储藏室钥匙的保洁员那样,让你自己不能轻易地把洗手液充满——尽管这对你来说是举手之劳,而毫不介意。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所以,即便他们不去做,外人也不要来插手。

小豆子一直坚信,越是珍贵的资料就越要流传到民间才有可能长久保存下去,但在开放之前,会有多少资料因没能逃过岁月和人为的摧残而烂掉,就不敢深想了。毕竟,现在这个时代,像故宫博物院这样的机构都不能去认真地对待他们的馆藏,这期待值又能有多高?而那些资料的掌管者,是否能像保洁员那样,在被人提醒了之后,有所作为——哪怕只是尽一下该尽的职责,把洗手液填满。

走进来

七月底的时候,去了一趟阿联酋,出差。趁着现在还记得一些,并且没有前几天那么忙了,写下点儿什么。毕竟,这种地方不是说去就去的。

记得小时候第一次听说阿联酋这个国家,应该是某次足球比赛,咱们的国足和他们踢来着。那时候才知道原来亚洲有个名字听起来像球一样的国家。说到足球,阿联酋本地的媒体竟然还会关注中国足球超级联赛,无论报纸上还是电视上,体育新闻板块都会有所覆盖。也许,有些东西从远远的地方眺望比离近了瞅要好看吧。

在去阿联酋之前,做了一些功课。这个神秘的地方,传说是极具阿拉伯保守风格的。比如,男女不能当街拉手(当然,作为和同事出差的小豆子不用担心会犯错误),女同胞不要穿着暴露,等等。

到机场之后,排队过海关。放眼一望,海关的官员都是白色的长袍,包头巾、头箍、拖鞋,传统的服饰。看来,尽管西方的文化在冲击着世界上各个角落,在中东这一隅,阿拉伯传统服装还是相当有市场的。

事实上,阿联酋并不是水泼不进的独立王国,西方文化的冲击还是随处可见。在迪拜的各种大型商场里,满眼都是写着洋文的外国专卖店,如果不是走在商场里随处可见的长袍男和黑袍女,你甚至不会意识到这是在阿联酋。这些漫步的人,除了身着传统服装的本地人,还有一大半穿着各种服装的本地人和外地游客。之前做的功课基本上都没用了:你可以看到短衣短裤的妇女,也可以看到牵手的情侣,甚至于,在一个英国风格的酒吧里,你能看到真主安拉的追随者抓着酒瓶豪饮。这是一个各种文化信仰交融的社会,从某种程度上,和我朝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只不过,他们个体身上所带的传统符号,更加明显,因此,这种不同文化特征的同时出现显得更加“耀眼”。

迪拜现代化商场中的各色游人
迪拜现代化商场中的各色游人

看来,任何文字上的描述都不能准确并完全概括一个地方文化的状态,而固然几天的行程亦只是走马观花,但是深入其中的体验,还是比流于文字表面要好得多。

不得不又说回我们的传统艺术。如今,对传统艺术有兴趣的新一代越来越少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已经没有了多少亲身接触这些文化和艺术的机会了。想了解京戏,自然要走进剧场去看,通过广播去听,耳濡目染,熏陶。诚然,现在的社会环境是多元的,不似以前那样只有几种艺术形式。但也正因为此,国家也好,电视台电台也好,既然喊出了要继承振兴的口号,那就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大众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艺术,就像一个旅游地希望游客体验当地的文化,就会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游客来访那样。我们不是也有时候指责一些连中国都没去过的外国政客如何对中国的情况指手画脚么?

当一场戏的票价动辄上百,当广播里很难听到戏曲的声音,人们对这些传统艺术的认知也就只能停留在旁人的议论或者文字的描述上了。而这种停留在非亲身接触的认知,对了解一种文化艺术毫无帮助,只会产生各种的偏见。像到达阿联酋之前听说的封闭保守的文化那样,没有条件接触京剧的人会继续以为这个艺术形式节奏慢、唱腔拖拉,甚至是所谓的只有老年人才喜爱的艺术。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有一档“周末大戏台”节目,节目开头是这么说的:

不进园林,怎知春色如许?不进周末大戏台,又怎能知道这戏苑百家,精英荟萃!周周有好戏,周周都精彩,欢迎走进周末大戏台!

“走进来“的道理显而易见。不过,中央台把这档戏曲节目放在“老年频道”播放,而且多少年如一日地在这档周末节目里重复播放梅兰芳、马连良的《汾河湾》、裘盛戎的《牧虎关》、王玉磬的《辕门斩子》等不出十出戏的录音,来来回回地播。这种作风和暗示,又能让多少路人通过这个戏台“走进来”呢?

金铃鸽儿

当初薛平贵从西凉一路回到长安城外的武家坡,手里只拿着一根马鞭——当然,这表示他是骑着那匹高速的红鬃烈马回来的,仅此而已。

京剧是写意的,从上面这点就可以看出来。按说薛平贵从西凉国到大唐的长安,怎么着也得背个包袱吧,要不然这一路上什么都不换洗,实在于卫生有碍。不过京剧舞台上,无论路途远近,撑死了就是一个包袱皮儿,用不着大行李。很多时候,就是像薛平贵这样,什么换洗衣物都不用带,光身就出来了。因为这些东西与剧情无关,用不着表现出来。

也许薛平贵根本就是什么都没带。《赶三关》里表现的比较清楚,薛平贵是在银安殿上把代战公主灌醉了之后立刻骑着马逃跑的,而灌酒之前才看到骂人的鸿雁捎来的血书,因此这个灌酒的小伎俩是临时起意,薛平贵也许真是没来得及收拾包袱就跑出来了。

不过,也是在《赶三关》里,我们看到薛平贵从番邦除了骑着马回来之外,还应该带了一只鸟,就是代战公主在界牌三关上给他的那只金铃鸽儿。这只鸽子在《赶三关》之后的《武家坡》、《算军粮》中都再没有出现,直到《银空山》才被放出。你可以假设这只鸽子其实是一直被薛平贵揣在怀里的,而至于为什么这一路上甚至到后来跑坡、算粮的时候都没有一点儿动静,不是因为它被捂得休克了,而是被京剧的“镜头”给淡化掉了,因为它也是暂时与剧情无关的。你让薛平贵在《银空山》之前肩膀上一直扛着一只鸟,这不仅是造型上不好看,也实在妨碍演戏。漫说是一只鸽子,《长坂坡》里的阿斗照样能够给虚化没了,遵循的还是同一个原则:这个道具是否与当时的场景剧情有关,没有,那就拿掉。这在现代的影视剧里是不可想象的,因为这在那里叫做“穿帮”。

在手中的金铃鸽儿
在手中的金铃鸽儿

西凉距离长安有多远,有两种说法。按照杨宝森唱的,“西凉国四十单八站”;按照谭富英唱的,“西凉川一百单八站”。这是古代的快慢车吧?走高速的,经停的站自然就少了,正常的速度则是要走一百单八站。

代战公主在三关上交给薛平贵那只金铃鸽子时,是让薛平贵在紧急情况下把鸽子放出,是一个警报系统。毕竟山高水远,四十单八站也好,一百单八站也好,在路上的人,总是要注意安全的。代战公主在介绍这个报警系统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

大王,非是咱家不放于你,只因你朝奸多忠少,恐怕有人谋害于你。我这里有金铃鸽子一只,带在身旁,倘若有人谋害于你,将鸽子放回,咱家即刻发兵搭救。

看来,代战公主很放心那匹高速的红鬃烈马,认为旅途上是不会出现什么技术问题的,而在中土大唐最可能面临的危险,反倒是因“奸多忠少”而人为制造出来的祸事。

梨园的新文件名

先回顾一下十多年前的历史吧。

早先,梨园网站的文件名都是拉丁字母,剧名和演员的名字全部用拼音的缩写。比如 jdf-mll.rm 就是指马连良的《借东风》。从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辨识度不高,下载下来的录音一定要立刻在本地改名,否则日久天长恐怕都不记得这是什么戏了。第二,那会儿的音频格式还是 Real Media,质量不高,也是当时空间所限,尽量压出来的结果。

说到空间所限,那时候梨园网站所在的空间托管服务是亿唐公司的,这家没有挺过那场互联网冰河纪的网络公司,一开始给出的空间是很诱人的,大约有几百 MB。当然,在现在以 TB 计的时代,几百 MB 已经不算什么了,但是那会儿还是相当可观的。唯一的问题是在单独的文件上有限制,每个文件不能超过10MB。于是,对于需要提供整本大戏的梨园来说,不得不使用文件分割技术,即把一出戏的录音分割成若干小份儿,把所有文件都下载之后,运行一个批处理文件(其实就是 copy 命令)把这些小的再组合成一个大的。

接着说回文件名。在使用了一阵子辨识度不高的文件名之后,梨园开始使用剧目的全部拼音。比如 jiedongfeng-mll.rm 就是马连良的《借东风》了。不过演员的名字一直没有使用全称。这种命名方式在梨园几次搬家中都继承下来了。对于名字缩写是一样而又有同样剧目录音的,则会有些区别。印象最深的是 luochengjiaoguan-ysl.mp3 这样的名字,你说这个 ysl 是叶盛兰呢,还是叶少兰呢,这爷儿俩可都有这个录音。于是我们会看到 luochengjiaoguan-xiaoye.mp3 这样的名字,代表“小叶”,那就是叶少兰无疑了。

不过这样有时还会出现重名的现象,于是文件名最后可能会出现 sk(实况)、sh(上海)、hk(香港)等等缩写以示区别,或者会有如 1963 这样的年代跟在后面。

而那时候作为梨园的访客,小豆子在下载了录音之后会把本地的文件改名,用中文,并转换成 Windows Media Audio 格式。而用的中文名的格式,是剧名加上括号中的演员名。对于同一演员不同版本的录音,也会加上地点、性质或者年代这样的后缀。比如程砚秋的三版《三击掌》,分别为:

三击掌 (唱片) (程砚秋 于世文).wma
三击掌 (实况) (程砚秋 于世文).wma
三击掌 (音配像) (程砚秋 于世文).wma

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两版的《三顾茅庐》,分别为:

三顾茅庐 (马连良 谭富英 裘盛戎) 1955.wma
三顾茅庐 (马连良 谭富英 裘盛戎) 1957.wma

这种命名格式首次公开是在老梨园空间越来越紧张的时候,小豆子在自家的电脑上架了一个 FTP 服务器,大家可能连过来下一些梨园老的录音,这样梨园主站上可以删除一些,以达到减负的目的。那会儿这个站叫“梨园的 FTP”,大约坚持了一年多,直到梨园搬到京艺网提供的空间。

搬家后梨园继续使用剧名拼音加演员缩写的文件命名格式,唯一的不同是,这次搬家使得梨园彻底抛弃了旧有的 rm 格式,全面使用 wma 和 mp3 格式了。

2007年梨园从京艺搬出,到了现在这个空间,小豆子决定在网站上直接使用中文名了。一来需要再次恢复老录音,而本地电脑里的东西已经是中文名的文件了,如果传到网上之后再一一改名就实在太麻烦费事儿了;二来随着录音不断地增加,旧式的拼音命名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重码”,使用中文名在技术上也已经没有任何问题,那何不用更好的呢?于是,上面列出的那种剧名加演员加少量演出信息的文件名正式出现在梨园网站上。

历史回顾完了。说一下这次梨园准备做的改名行动吧。

现有的文件名最大的弊端是格式的不统一。演出的年代或者城市只是在出现重名时才会用到,所以这次决定把在文件名中除了剧目和演员之外,统一加上录音的年代、录音的地点(可考到具体剧院的则包括剧院名)、录音的性质(实况、静场、唱片)等。而且和之前戏考网站上剧本标题中的使用的括号[]一样,英文瘦版的括号()不是特别明显,故而改用【】括号。下面是几个例子:

三堂会审【1954-03-04广州中山纪念堂实况全剧】梅葆玖、姜妙香.wma
三堂会审【1961中国唱片全剧】张君秋、姜妙香.wma
三堂会审【台北实况选场】顾正秋、刘玉麟.wma

这样对于同一演员不同版本的录音,会出现如下的情况:

牛皋下书【1957天津实况选场】侯喜瑞.wma
牛皋下书【1961-12-22上海中国大戏院实况全剧】侯喜瑞.wma

同时,在文件本身的属性中,演员的名字以标准的分号而不是空格分隔,同时文件属性的标签中会增加诸如录音性质、演出地点等信息,也以分号分隔。

另外,因为很多录音已经考证到了具体的演出剧院(或者是唱片公司),网页上面,录音的标题也会增加这一信息。

这次改名的过程大约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录音很多啊),大家这些日子将会发现网站上的页面逐渐变化。而这期间新上传的录音,也会开始遵循新的文件命名规则。

最后概括一下新的文件命名规则:

剧名【年代地点性质场次版本】演员甲、演员乙、演员丙.wma

其中,“年代”为四位数年份,如可考到具体日期,则为“年年年年-月月-日日”版的 ISO 格式;“地点”为城市名,如可考到具体地点的,则为剧场、唱片公司或广播电台名;“性质”为“实况”、“静场”、“唱片”、“电影”、“电视片”、“教学录像”之一;“场次”为“全剧”或“选场”;“版本”只在当演员阵容、年代、地点完全一样而版本不同时出现,以“一”、“二”、“三”等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