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剧本选集》

1954年11月,北京市举行了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和现在任何一个戏曲节类似,大小院团演出的都是新编历史剧或者干脆的现代戏。在1955年,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出版了上下两册的剧本选集,收录了共京、评、曲共计十出参演的剧本。

相对其中曲剧的《张桂容》和评剧的《白洋淀的春天》这样的现代戏,剧本选集所收录的五出京剧,都是新编历史剧而非现代戏(那时候的京剧还处在现代戏的摸索阶段)。像现在留下用作音配像的谭富英的《正气歌》,也正是那年的演出录音。

其中还有一出外国戏,就是言慧珠的《春香传》。这个戏能够得以被北京市(而不是可能普遍认为的言慧珠的归属地上海市)的剧本选集收录下来,正是因为彼时的言慧珠正在京中,试图参加体制改革后的北京京剧团。之后参加未果的言被分配到北京京剧四团,又受到排挤,这出《春香传》也就被停演了。

近年来观摩演出越来越来少了,倒是各种类型的“节”、“赛”多了,什么京剧节、戏曲大赛一类的。观摩是什么呢?大家观看了彼此的演出之后互相学习。那么显然,这年头大家互相学习的心气儿已经没了,排出来的玩意儿是冲着奖去的,于是也就不是观摩,而是竞赛和选秀了。不学习是不行的。老话怎么说来着?“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北京市这样的观摩演出似乎未见有第二届的资料,莫非也只办了一届?

剧本选集的剧目如下,其中京剧部分已经加到了戏考的总目里。

曲艺剧《张桂容》(程嘉哲改编)
评剧《白洋淀的春天》(李克、罗扬编剧)
评剧《张羽煮海》(王亚平编剧)
京剧《后羿嫦娥》(李岳南、尹清泉编剧)
评剧《杜鹃》(陆石犀编剧)
评剧《李十娘》(刘保绵改编)
京剧《春香传》(言慧珠改编)
京剧《孔雀东南飞》(柳倩改编)
京剧《戚继光斩子》(端木蕻良编剧)
京剧《正气歌》(李岳南改编)

怀来辙

前些时候和合意太爷聊天,说到去了趟怀来县。太爷当时的反应是,这“怀来”不是辙口么。还真是的,当时去怀来的时候也想,这不是辙口么。算下来,十三辙里,“江阳”、“中东”也都是地方名儿呢。

于是想起一段怀来辙的唱,《芦荡火种》里刁德一对沙奶奶的。这段唱马长礼唱来很好听,腔儿也好,摇板摇得也很妙:

沙妈妈休得要想不开,
听我把话说明白:
你不出乡里年纪迈,
岂能够出谋划策巧安排?
定是有人来指派,
她在幕后你登台。
到如今你受苦受刑难忍耐,
她袖手旁观问坐在钓鱼台。
只要你说出她的名和姓,
刁德一我保你从此不缺米和柴。

这段很有传统戏的特色,同时也有现代戏的用语。比如传统戏里常见的词儿:“休得要”、“岂能够”、“钓鱼台”。

“说明白”这种词儿则是现代风格了,如果换成老戏,这块儿肯定是“说开怀”。“说开怀”这种说法和“马能行”一样,属于半通不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水词儿,深究起来,这“说开怀”大致的意思是“敞开心扉说清楚”的意思。不过这“说开怀”的“开怀”和“赴阳台”的“阳台”似的,都有些暧昧。

最后一句,如果仿照《四郎探母》里“见娘”一段,加上几个字儿,变为“刁德一我保你从此不缺米和柴、永和谐、无灾”,那就更有意思了 表情

《尼克松在中国》

两周多以前,和豆妈与小豆花一起去看了一场洋戏——歌剧《尼克松在中国》。因为此后一直在外,现在才有空把这篇给补上。就是时间隔得久了点儿,有些记得不甚清楚了,也比较散,算“散文”吧。

据介绍,这出歌剧是近几十年来少有的经典,时常被搬演,地位和水平上有点儿京剧里《曹操与杨修》的意思,算是“20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歌剧作品之一”。

可能因为是这次巡演的最后一场,剧场满坑满谷。还好我们的座位在一层,离舞台虽然有点儿远,但是考虑到性价比,不错了。美中不足的地方是座位前上方正好是二楼的地板,正挡住了舞台上方的字幕显示屏,整出戏下来,除了少数唱词能听得懂之外,其余都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理解。

这样倒也好,既然艺术是相通的,在不懂语言的情况下,通过观看演员的表演和音乐的气氛来了解另一个文化和艺术形式演绎的故事,也很有意思——有点儿我们宣传的京剧可以拿给外国人看一样。只不过,给外国人看的戏大部分都是武戏,一通打后就收场了,你没见谁拿整本的《龙凤阁》去专门演给外国人的。而作为歌剧,演员无时无刻不在演唱,这么一出“唱做并重”的大戏,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居然也理解了很多。这个自然证明了艺术相通性,同时显出了所谓“旅游京剧”的不必要——不要低估了大家的理解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演周总理的演员,是我朝男中音袁晨野。可以看出在人物的刻画上下了很大功夫,神似总理,包括很多细节上,加上男中音的表现,绝妙。

相比之下,毛主席的形象在洋人的描述下就有些垂垂老矣得夸张,需要几个人搀着不说,经常还要用到痰盂。而女高音的江青同志异常激昂,倒是符合人物,全剧中唯一的一句白口“让这些混帐看看应该怎么算跳舞!”也是出自她的口中。

对于歌剧,纯属外行,不过这场外行看过来的热闹,倒是着实好看。

这个戏以后应该还会细细来说,因为小豆子与小豆花早已准备把这个戏按照京剧的程式来翻译成京剧版,为此在一年多前还买了演出的 DVD。虽然现在预告一下,但是多咱能出活儿,这可说不好了…… 表情

国标

其实,往年都不太关注“某某·某某某杯”的“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

之前说了,今年姜昆的节目好歹有相声样了,是一个值得鼓励的事情。所以今次特别关注了一下这个评选活动,没想到网络投票方面,相声类排在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冯巩和贾玲的作品。

冯巩这些年的节目,都叫做“相声剧”,可是一看之下,不就是小品么?大约冯巩自觉着以小品的名义参加演出肯定排不上号儿,所以挂着“相声”的羊头,混在相声中,以有更大的把握拿第一。这不,今年又第一了不是。

至于贾玲的作品,连着两年,表演的部分比说的部分要大得多,也算是相声么?顺便说一下:小豆子一贯不看好女的说相声。

所幸,最终的评选结果,姜昆的作品挤到了相声类的第二;而所谓的“相声剧”,却到底还是第一了 表情

现在,不像京剧的京剧、不像相声的相声,以及其他还打着传统艺术名头的艺术形式,常见于舞台之上。假冒商品有消协管,冒名顶替的伪京剧、伪相声,谁来管呢?

快开两会了,应该提个案,国家出面给京剧啦、相声啦什么的订一个国家标准,所有符合若干条件的艺术形式,才能称为“京剧”、“相声”;否则,哪怕台上的是原京剧、相声演员,也不能让他们打着这种艺术形式的旗号蒙人、误人。你们愿意发展新的艺术形式,请便,比如叫做“普通话歌剧”,或者“二人脱口秀”什么的,都可以。我们不是否认一切创新,但是创新的前提是要符合该艺术形式的艺术规律和特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建国初期的新编京剧、新相声都还像那么回事儿——因为人家的编排者正经按照艺术规律和特点办事儿;而一旦偏离了艺术规律和特点,即相应的标准,它看起来就很奇怪,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

在我们这个连馒头都可以订出国家标准的社会,给京剧和相声订国标,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吧?

基建升级

大约在2000年的时候,买过一盘赵松樵的《徐策跑城》VCD,后来发现这正版盘的质量着实有问题,多台电脑都打不开它,最后费半天劲找了几个号称能够强行读盘的软件,轮番上阵,总算给读出来了。

后来随着刻录机的普及,电脑上很多资料也开始刻到盘上了。不过慢慢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光盘本身的易损性,造成有些数据再也读不出来了(好在硬盘里还有底儿),另一个问题就是购买和刻录的盘越来越多,家里遍地是光盘了。

所幸的是,现在已经不是遍地是磁带或者录像带的时代了(尽管手头还有很多这种老制式的玩意儿需要数字化),光盘较之还是很省地方的,但积少成多,一堆光盘摞起来也是相当可观,更何况光盘不可能就那么摞起来——要摆好了,这样以后找什么都容易。

数字化的玩意儿,仍然需要载体,于是仍然有物理上的规整问题。看着日益增多的光盘,唯一的解决办法,只有回到纯数字上来,把资料转成纯文件,保留于硬盘里。毕竟,存在硬盘里的1GB 的数据与1TB 的数据所占物理空间是一样的,而换成光盘就差出好几百张了。

硬盘也有问题,就是因为其机械的特性,可能会出现坏损。曾经有至少两块移动硬盘,在从北京带回家的飞机上牺牲了。SSD 固态硬盘自然没有了机械的部件,但现在还是太贵,而且还有寿命问题。

那么就用磁盘数组吧(RAID,独立磁盘冗余数组)。没错,现在豆家的服务器已经在春节后投入使用了新的存储设备,一款由5个1.5TB 硬盘组成的硬盘数组,使用 RAID5 等级,共有5.45TB 的可用空间,在其中任何一块硬盘出现故障后数据不会丢失,这样有时间能够更换新硬盘——当然,要是倒霉到同时两块硬盘都出问题了,那就没辙了。不过,有备份,我们在这里要同时强调备份的重要性!读者朋友们,注意,备份很重要呢。

所以准备把手头上的光盘都存到新的硬盘数组里,光盘本身装箱收起来——腾出来的空间迎接新光盘的到来。

在物理上腾出空间的同时,数字存储空间也是大大扩充了,那么,除去家庭的照片、影视剧的备份外,这些空间,就是留给京剧数字化的了——文字的、音频的、视频的,等等。

新的存储空间
新的存储空间

春晚上的戏歌

话说今年的春晚,所谓的戏曲节目依然是个鸡肋,可怜于魁智和他的伙伴们,又穿着正装唱了没有营养的戏歌,而且每人就两句(就这样网上还有人抱怨戏曲节目给京剧的时间太长了——里外不讨好),倒是小朋友们有些整段儿的唱。可能就像孟广禄唱的似的,以后就指着“青春年少来担当”了,而“前浪”们呢,只剩下唱戏歌的份儿了。

题外话,姜昆的相声终于像点儿样了。不过可惜垫活儿不好,几个人上来先拜年的话说一圈儿,然后再拿姜昆的装着说事儿,“小月月”、“变傻瓜”一类的低级趣味下来之后,可能直接导致很多观众看不下去而转身继续打麻将什么的。后面的活儿使得其实还是不错的,前面要能再改改就更好了。值得鼓励。

说回春晚的戏,哦,是戏歌。前两天又看了条新闻,据孟广禄透露,这八句词儿,有着极强的意义:

这是个新编唱段,主要是弘扬主旋律,歌颂改革开放之后的新生活。导演组请来专业人员为我们写了词,后来在多次排练和彩排中不断修改,最终确定了现在的版本。我们都希望用最准确的词语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展示国粹京剧的艺术魅力。

那么确实是这样么?我们看一下原词(江阳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唱响,梨园欢歌醉八方。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淌,云蒸霞蔚各芬芳。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弘扬,青春年少来担当。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浪,新苗茁壮成栋梁。

白开水一样的词儿,竟然要专业人员不断修改推敲,跟写《红楼梦》似的几易其稿才弄出来,太难了。有鉴于此,小豆子和小豆花决定帮助参加春晚的戏曲工作者们,把主旋律的词儿用十三辙全部来一遍,每年翻一番儿,到下一个兔年都够用的,这样大家也可以省些时间,该干嘛干嘛。

摇条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弹调,梨园欢歌醉陶陶。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绕,云蒸霞蔚各妖娆。
孟广禄:中华戏曲弘扬好,青春年少把担挑。
袁慧琴:喜看后浪朝前蹈,栋梁长自玉树苗。

由求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弹奏,梨园欢歌醉九州。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长久,云蒸霞蔚美名留。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锦绣,青春年少正风流。
袁慧琴:喜看后浪朝前走,新苗茁壮占鳌头。

言前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表演,梨园八方歌正酣。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远,云蒸霞蔚正一团。
孟广禄:中华戏曲弘扬愿,青春年少来承担。
袁慧琴:喜看后浪朝前赶,新苗茁壮立地天。

中东辙
于魁智:今宵此曲唱一统,梨园欢歌九州同。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动,云蒸霞蔚各芳丛。
孟广禄:弘扬戏曲千钧重,全凭青春年少童。
袁慧琴:喜看后浪朝前涌,新苗茁壮成股肱。

姑苏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唱谱,梨园欢歌醉京都。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渡,云蒸霞蔚世间无。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传诉,青春年少标名图。
袁慧琴:喜看后浪朝前簇,新苗茁壮栋梁突。

一七辙
于魁智:今宵共唱一首曲,梨园欢歌醉华夷。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溢,云蒸霞蔚斗艳奇。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继续,青春年少来擎旗。
袁慧琴:后浪推前真可喜,新苗茁壮成粗枝。

怀来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唱凯,梨园欢歌醉世界。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汰,云蒸霞蔚各绽开。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传代,青春年少担当来。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湃,新苗茁壮栋梁材。

发花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唱罢,梨园欢歌醉中华。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下,云蒸锦绣放光霞。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弘大,青春年少来参加。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汊,栋梁长自玉树芽。

人辰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引颈,梨园欢歌醉帝京。
李胜素:南腔北调流淌韵,云蒸霞蔚各芳芬。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传定,青春年少来担承。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滚,新苗茁壮栋梁成。

波梭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唱贺,梨园欢歌醉六合。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过,云蒸霞蔚压各国。
孟广禄:中华戏曲继承妥,青春年少来传播。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沫,新苗成才甚壮茁。

灰堆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唱配,梨园欢歌醉三杯。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溃,云蒸霞蔚各纷飞。
孟广禄:弘扬戏曲要尽瘁,青春年少来当为。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辈,新苗茁壮成首魁。

乜斜辙
于魁智:共唱一曲在今夜,梨园欢歌醉金阙。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泻,云蒸霞蔚各采撷。
孟广禄:中华戏曲永不灭,青春年少不停歇。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浖,新苗茁壮入剧协。

其实,传统京剧的很多唱词也都是很不靠谱的,为了合辙,同一个事物,就会变着法儿的叫。比如马,就会有“马能行”、“马走战”、“马乌骓”、“马丝缰”、“马白龙”、“马赤兔”、“胭脂宝”、“能行胯下”一类各种辙口的叫法,也算是传统京剧的一大特色了。所以您看上面那十二套词儿,尽管一套比一套不靠谱,但还是遵循京剧的传统呢 表情 郭兄说现在京剧的词儿不像老戏了,有一部分原因大约就是没有了这种硬凑辙口而出来的特色词。

至于李树建唱的那四句豫剧,就更白开水了,作为思考题,留给您。您要是想玩儿套辙口的,就使这个了。

中华戏曲真精彩,真精彩,
神州遍地鲜花开。
大人小孩都喜爱,
唱念做打各个剧种都显英才,显英才。

据观察,李树建唱完最后一句话挑起大拇指,在一群小朋友的簇拥下哈哈哈地笑下场,啊,还哈哈哈呢,还“哈哈哈”的出来呢 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