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剧本选集》

1954年11月,北京市举行了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和现在任何一个戏曲节类似,大小院团演出的都是新编历史剧或者干脆的现代戏。在1955年,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出版了上下两册的剧本选集,收录了共京、评、曲共计十出参演的剧本。

相对其中曲剧的《张桂容》和评剧的《白洋淀的春天》这样的现代戏,剧本选集所收录的五出京剧,都是新编历史剧而非现代戏(那时候的京剧还处在现代戏的摸索阶段)。像现在留下用作音配像的谭富英的《正气歌》,也正是那年的演出录音。

其中还有一出外国戏,就是言慧珠的《春香传》。这个戏能够得以被北京市(而不是可能普遍认为的言慧珠的归属地上海市)的剧本选集收录下来,正是因为彼时的言慧珠正在京中,试图参加体制改革后的北京京剧团。之后参加未果的言被分配到北京京剧四团,又受到排挤,这出《春香传》也就被停演了。

近年来观摩演出越来越来少了,倒是各种类型的“节”、“赛”多了,什么京剧节、戏曲大赛一类的。观摩是什么呢?大家观看了彼此的演出之后互相学习。那么显然,这年头大家互相学习的心气儿已经没了,排出来的玩意儿是冲着奖去的,于是也就不是观摩,而是竞赛和选秀了。不学习是不行的。老话怎么说来着?“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

北京市这样的观摩演出似乎未见有第二届的资料,莫非也只办了一届?

剧本选集的剧目如下,其中京剧部分已经加到了戏考的总目里。

曲艺剧《张桂容》(程嘉哲改编)
评剧《白洋淀的春天》(李克、罗扬编剧)
评剧《张羽煮海》(王亚平编剧)
京剧《后羿嫦娥》(李岳南、尹清泉编剧)
评剧《杜鹃》(陆石犀编剧)
评剧《李十娘》(刘保绵改编)
京剧《春香传》(言慧珠改编)
京剧《孔雀东南飞》(柳倩改编)
京剧《戚继光斩子》(端木蕻良编剧)
京剧《正气歌》(李岳南改编)

【细节】

还是要谈细节,这次与戏考网站本身有关了。

可能您注意到了,最近戏考更新了一大批已有的剧本,除了排查出一些错别字以外,一个重要的更改就是,以往剧本标题中出现的“头本”、“二本”等词,改用【】括号圈起,而不是原来的[]括号。原先的括号太过单薄,与标题中其他方块字搁在一起,几乎看不出来。而新版的括号,不但胖瘦与方块字一样,而且突出了“头本”、“二本”这样的字,也使得剧目名这一行字整体上更好看了。

新旧比照
新旧比照

所有的括号都改完了,剧本的正常更新也就要照常了,敬请关注。

“细节决定成败”

上篇文没发多久,收到兖苍的来信,说是正好手头有《京剧汇编》第四十八集的电子版,随后附在邮件中。这年头雪中送炭的不多啦,如此,《京剧汇编》齐了 表情 当然,没忘了催问老兄关于许下的《审李七》演出杂谈的下文,人家那儿雪中送炭,咱们倒落井下石了。

前两天在论坛发了个短帖子,解决了前一阵儿一个问题。那会儿西城老軍上传了裘盛戎1957年在香港演出的《锁五龙》,其中“他劝某降唐某不爱”之后唱的是“一心只想坐龙台”,而不是现在常见的“一心只想赴阳台”。当时听这段儿,一直以为是舞台事故,裘先生唱错了,串到《断密涧》里的“东床驸马某不爱,一心只想坐龙台”,因为同样是快板,同样是“某不爱“起,同样是怀来辙。这场戏的录音可以从梨园那儿下载。

在回家的飞机上,小豆子把《京剧汇编》第三集里面的几个剧本打了出来,其中有《锁五龙》(咱今后慢慢谈其中的另一个),注明的是潘侠风的藏本,经苏连汉协助校正。其中那段唱便为“他劝某降唐某不爱,一心想坐九龙台”。可找到正根儿了。这么看,至少说明以前有这么一个唱法。至于现在的版本,虽然是小处,但比之更合理通顺。

其实《锁五龙》这出戏,唱词上需要细推敲的地方不止此处。后面程咬金敬酒,单雄信一句一句的摇板,程咬金在旁边都跟着搭茬儿。唱到“满营将官俱都在”时,程咬金对“都在这儿伺候您哪”;然后这时单雄信现在一般唱“不见叔宝栋梁才”,程咬金接话说“您问哪位?”单雄信转面对程咬金唱“问一声秦二哥今何在?”这个地方听了很多版的,都是如此,从词句上说有些不通,因为二句上单雄信已经唱到叔宝的名字了,程咬金接“您问哪位”就很奇怪了。当然,此处也可以处理成是单雄信心里说的,表演上做寻找状,但如果这样,程咬金就应该问“您找哪位”而不是“您问哪位”,因为心里话还没说出来,何来一“问”?这样处理也会好些。

而查《京剧汇编》上的本子,此处单雄信的词儿是“为何不见栋梁才”,这样程咬金接“您问哪位”就比较合适了,后面单雄信再接“问一声秦二哥今何在”也就合适了。

有时候,小处上的词儿如果细细抠,细细改,会让戏在细节上更合理,更好。

既然说到小处上的词儿,就说点儿和这个稍微沾边儿的。现在我们听的老唱片《探阴山》,老包在里面那段著名的“扶大宋锦华夷赤心肝胆”一段,上了望乡台观家乡,老词儿唱的是“观东方一阵明一阵黑暗”,《京剧汇编》里刘盛通八本的《铡判官》也是如此,不过自解放后该戏从被禁到解禁,裘盛戎以降,均改唱“正南方一阵明一阵黑暗”,在那个强调东风压倒西风的年月,把正东方的黑暗抠掉,体现了老一辈艺人在细节上的注意,当然,这也是政治环境让人不得不注意的了。

最近的情况

上周出差回来,不曾想临近周末身体不爽,病恹恹睡沉沉,背着绕了地球一圈儿以备印度不时之需的黄连素,在回到起点之后倒派上用场了。好在,现在已经没事儿了,也亏了最主要是感谢小豆花的调养(小豆花编审) 表情

话说上次以为事不过三,结果在国家图书馆无功而返,算上在上海的时候抽了一个小时连路上带拍照翻拍出来的《传统剧目汇编》第二十六集,这次公差回国,私货就没有多挟了。共计这么几出:

  • 《京剧汇编》第二十一集:全部《王宝钏》(潘侠风藏本),含《花园赠金》、《彩楼记》、《三击掌》、《投军降马》、《平贵别窑》、《误卯三打》、《探寒窑》、《鸿雁捎书》、《赶三关》、《武家坡》、《算军粮》、《银空山》、《大登殿》
  • 《传统剧目汇编》第十九集:六本至十本《五彩舆》(伍月华藏本)
  • 《传统剧目汇编》第二十六集:《德政坊》(伍月华藏本)

崇文的记忆

本来这篇文章打算叫《三探国图馆》来着。

算上今天去国家图书馆,在京一周的时间里已经去了三次了。头一次,因为没弄明白存包问题耽误了几分钟,等到书刊保存本库时差二十五分钟关门,不给调书了(关门前半小时为限)。看来上次在上海那么卡着时间到,不是回回都那么走运。之后二一次礼拜六一大早就去了,结果图书馆虽然开门,但是保存本库周末不开门,头一次去的时候没注意这个开门时间,又白跑一趟。

今天第三次,午饭过后到的图书馆。人家一看北京图书馆一卡通的读者证都愣了,竟然没见过,说你这什么卡呀?敢情一卡通就管北京范围的图书馆,这国图虽然地处北京,却直接归文化部管,要单独办卡。办办呗,办了。再去借书,一打听,竟然不让照相和复印,唯一能做到的就是把书拿到手默记下来,当然这得超人来;再或者就是用电脑把剧本打出来(禁止扫描),看看表,打一本书的时间肯定不够了。没辙。本次回京打算把《京剧汇编》一网打尽的希望,只好留给下次了。就差这一本了!也只好如此。原以为事不过三呢 表情

由此再次怀念当初的崇文区图书馆,区级的到底不似国家级的那样高高在上,而是真的服务社区。自打他们要升级图书馆而临时搬到花市的火神庙以来,虽然离家更近了,但是大部分书都封存了,无法借阅。而至于他们什么时候能再回迁,还是个未知数。鉴于崇文区现在都已经撤了,未来,还会有崇文区图书馆么?

北京原来的崇文区,与东城区的划界线就是前三门大街。前三门大街以北为东城区,以南为崇文区。所谓前三门大街,就是以宣武门、正阳门和崇文门三点画成一线的大街。那时候小豆子的家,正处在这条线上,路南。小豆子的生活,就是游荡于崇文区与东城区两个区之间,过条马路就是跨区了。

小豆子对崇文门地区的感觉,从很小的时候就有。听以前小时候学说话的录音,豆妈在一旁问“去哪儿啊?”,小版的小豆子就会答道“崇门”,其中的“文”字与后面的“门” 字连成一体,一气呵成。当然,那时候不知道“崇文”究竟是什么意思。

沿着崇文门外大街自南往北而行,近年拔地而起的新世界和国瑞城依然繁华,而处于当年崇文与东城边界的崇文门菜市场,已经封门搬迁了,大大的告示上写着搬迁到广渠门。“崇文门”菜市场出现在广渠门,挺滑稽的。那时候的崇文门菜市场,是豆家常去的菜市场,多少年了,内部的格局小规模地变化了几次,到底还是没躲过这场大搬迁。

而崇文门菜市场马路对面的便宜坊和哈德门饭店,则已经是废墟一片了,那里显然也拆迁了。崇文已然慢慢消失,作为崇文门别称的哈德门,还会继续存在吗?

关于“新东城”的宣传旗帜已经在原来的崇文区街头插遍,宣告着大东城的建立。崇文区给小豆子的感觉就像宣武区那样,有着很多老北京的气氛,文化上,生活上。说一个人来自崇文感觉比来自东城更老北京似的。大东城接管了这块地方,希望也能够把这文化氛围接管保留下来。但至少从新辖区的名字上看,崇文区被东城化的趋势似乎更有可能。当然,小豆子很理解新辖区以“东城”来命名的原因:如果反过来,新的辖区叫做“崇文区”,那么把东直门、安定门一类的地区称为“崇文区”,就像在广渠门附近出现崇文门菜市场一样滑稽。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保持原状,不是说不折腾么?

“崇文”两个字,不仅是一段历史,也是我们应该对自己文化所持有的态度。

上海图书馆的收获

上次来上海,是六年前的夏天,那也是第一次到上海,而且见到了传说中的铁杆戏迷、凤点头、南梆子等人,大家在一起聚会畅谈了一晚,很是尽兴。如今,别说现实生活中,就是在网上,也已经很少和这些大拿打交道了。一来大家都在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忙,二来各种论坛随着各大网站的搬迁、改版,人气都聚不拢了,老人儿们渐渐淡出或者潜水,新人们则又无甚可说,萧条得很。

此行沪上虽为公差,但是也抽得半日闲工夫,跑了趟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的借书步骤挺复杂的,同时又挺高科技的。在电脑上查到索书号之后,通过电脑提交,然后工作人员在里面找到你要的书之后,通过像矿井里运煤的小车那样的玩意儿沿着轨道从里开到外面来,然后工作人员叫号,你去拿书。等把这些都弄明白了并把要借的书找出来的时候,距离他们综合阅览室关门也就一刻钟左右的时间了。还好,用相机翻拍书的技术已经在几年前练熟,不敢怠慢,哗啦啦,两百多页的十六本《德政坊》剧本,在鸣金时刚刚翻拍完毕。

《传统剧目汇编》第二十六集
《传统剧目汇编》第二十六集

想来挺有意思的,在上海,翻拍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六十年代出版的剧本,而且是海派名家伍月华的颇有海派风格的连台本戏。

以前传说这套《传统剧目汇编》是二十五集,结果后来发现其实是有二十六集的,这一点就连《中国京剧史》都写错了,讹说共二十五集。

至此,《传统剧目汇编》这套书仅差第十九集,而这本书将会在北京收获。

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有一类笑话,包含“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这样的句式。对于戏考网站来说,周末也碰到了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不过,坏消息不是太坏,而好消息还是挺好的 表情

先说坏消息吧。*.xikao.com 系的网站所在的托管服务商 Godaddy 周末被人黑了,很多网站都受到了影响。幸运的是,数据没有丢,唯一受到影响的是,所有 PHP 文件都被黑客加了一行代码,以致打开这些页面时速度超慢,而且会把访客引向一个提供假冒杀病毒软件的网页。

当然,现在恶意代码都早已被清除了,网页也都正常了。损失不大,但是警钟长鸣,一定要做好备份工作。Godaddy 这次快速介入并把有害代码清除,并不代表着下次他们也能做到。真正需要做的是自己要有一份完好的备份,多份备份,才能“防而不备,备而不防”。戏考的备份机制现在做得应该还是不错的,不过还是要定期检查,同时提醒所有读者,不论是您自己网站的资料还是电脑硬盘里的东西,都要做好备份工作。

好消息是,最近又收了一批书,至此,《京剧丛刊》这套书算是齐了,《京剧汇编》的收集工作也接近尾声,剩下四本暂缺的。这两套书加上《传统剧目汇编》,从开始收集到录入再到如今将将集齐全套,经历了5年多的时间,是继《戏考》和《国剧大成》后另外三大套剧本集成,至于什么时候能够录入完,则肯定是在一个遥远的将来;而里面的剧目有多少会在遥远的将来上演,则是一个未知数了。

除了这些成套的集成汇编外,小豆子近些年也开始注意收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很多单行本剧本,这些不成套的本子,更不容易搜集,而其中不乏当年创编的精品。

新收剧本名目如下:

  • 《京剧汇编》第十五集:《梅玉配》(程玉菁藏本)
  • 《京剧汇编》第十七集:《反西凉》(李万春藏本)、《战渭南》(王连平藏本)、《战冀州》(苏连汉口述本)、《赚历城》(王连平藏本)、《葭萌关》(王连平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三十一集:《扫地挂画》(商四亮口述本)、《凤阳花鼓》(李万春藏本)、《双背凳》(赵德普藏本)、《顶花砖》(赵德普藏本)、《双摇会》(赵德普藏本)、《打面缸》(赵德普藏本)、《小过年》(赵德普藏本)、《十八扯》(王介林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三十六集:《儿女英雄传》(赵桐珊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三十七集:《金瓶女》(李丹林藏本)、《盗红绡》(赵桐珊藏本)、《陈圆圆》(赵绮霞藏本)
  • 《京剧汇编》第五十一集:《马陵道》(孙盛文藏本)
  • 《京剧汇编》第五十六集:《黑狼山》(李万春藏本)、《时迁偷鸡》(王连平藏本)、《佛手桔》(赵德普藏本)、《五人义》(北京市戏曲学校藏本)、《九龙杯》(赵德普藏本)
  • 《京剧汇编》第八十六集:《东岭关》(中国戏曲研究院藏本)、《战洛阳》(刘砚芳藏本)、《擒乌龙》(赵德钰藏本)、《淤泥河》(王连平藏本)、《请三贤》(刘砚芳藏本)
  • 《京剧汇编》第八十七集:《桑园会》(臧岚光藏本)、《龙凤呈祥》(北京市戏曲学校藏本)、《汾河湾》(张春彦藏本)、《金水桥》(孙盛武藏本)、《美龙镇》(刘砚芳藏本)
  • 《京剧汇编》第九十集:《安居平五路》(马连良藏本)、《扑油鼎》(李万春藏本)、《雍凉关》(马连良藏本)、《凤鸣关》(北京图书馆藏本)、《天水关》(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藏本)、《割麦装神》(孙盛文藏本)、《战北原》(安舒元藏本)、《胭粉计》(刘砚芳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一百集:《虹霓关》(马连良藏本)、《独木关》(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三江越虎城》(刘砚芳藏本)、《薛仁贵救驾》(刘砚芳藏本)、《摩天岭》(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锁阳关》(王介林藏本)、《棋盘山》(赵桐珊藏本)、《樊江关》(萧连芳藏本)、《界牌关》(苏连汉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一百零五集:《缇萦救父》(程玉菁藏本)、《绿珠坠楼》(毕谷云藏本)、《木兰从军》(北京市戏曲研究所藏本)、《红线盗盒》(李万春藏本)、《云娘》(李万春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一百零七集:《夺古城》、《定军山》、《阳平关》、《七步吟》、《鱼藻宫》、《红楼二尤》
  • 《京剧汇编》第一百零八集:《清官册》、《战洪州》、《闹渭州》、《十字坡》、《挑华车》、《岳侯班师》、《疯僧扫秦》、《打严嵩》
  • 《京剧丛刊》第三十一集:《人面桃花》、《窦公送子》、《疯僧扫秦》
  • 《京剧丛刊》第三十六集:《青霜剑》、《黄鹤楼》、《贵妃醉酒》、《遇皇后》、《打龙袍》
  • 《京剧丛刊》第三十七集:《玉簪记》、《青梅煮酒论英雄》、《钟馗嫁妹》
  • 《京剧丛刊》第三十九集:《伐齐东》、《汾河湾》、《荷珠配》
  • 《京剧丛刊》第四十六集:《法门寺》、《水淹下邳》、《陵母伏剑》、《界牌关》
  • 《京剧丛刊》第四十七集:《柳荫记》、《打督邮》、《汤怀自刎》
  • 《窦尔墩》(翁偶虹编剧)
  • 《十三太保反苏州》(翁偶虹编剧)
  • 《虎符救赵》(翁偶虹、李少春编剧)
  • 《李逵探母》(翁偶虹、袁世海编剧)
  • 《花打朝》
  • 《齐王点马》

对了,中秋快乐!

两个《赤桑镇》

最近又进了一批剧本,暂缺剧本数目已经降到整一百了,今年还应该会再进一批,届时《京剧丛刊》应该就收集齐了。

这批剧本中引起小豆子兴趣的是《京剧丛刊》第三十五集中的《赤桑镇》。提起《赤桑镇》这个戏大家都很熟悉,1961年北京团给党的生日献礼,由裘盛戎和李多奎合演了这个经过改编整理的剧目。而《京剧丛刊》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那其中所载的这个《赤桑镇》,自然应当是北京团改编前的本子了。

现在终于见到了,粗略过了一下,前言上说这是中国京剧院的演出本,“由该院文学组的何异旭根据秦腔同名剧目改编”。剧中包公与嫂娘的对唱与后来的再次改编本近似,而且也是江阳辙,不同的是这个剧本后面多了王延龄押旨,给吴嫂娘戴高帽子,说吴嫂娘“训弟有方,包拯清正无私,实出乃嫂家教”,而且还给封了个淑慧夫人,官诰拐杖,一应俱全,并让老包“叔代子职,以尽孝道”。应该说,这个本子与秦腔原本更接近:秦腔里面老包还给老王提醒,让老王“借口传言把她封”,等于这爷俩儿给吴嫂娘下了个套子。中国京剧院的改编本砍掉了这些枝节,但是对吴嫂娘受封之后的心态转变交代不清,也削弱了人物。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团后来再加工改编的本子,更突出了矛盾和主题,而且让吴嫂娘在包公的劝慰下自己醒悟,使得全剧的立意也就更高了——给党的生日献礼嘛 表情

于是我们看到流传下来的是更精炼更好看的北京团版的《赤桑镇》,而中国京剧院的版本则消失在舞台上了。现在似乎没有留下中国京剧院版的任何录音资料,倒是北京团在成功改编上演后,各地剧团争相上演。一出新戏,或者一出改编的剧目,如何能够立得住,如何打磨成精品,两个版本的《赤桑镇》,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最后是新收的书单。顺便说一下,戏考的总目页面做了一些调整,新增加了过滤功能,可以只显示已经录入的和暂缺的剧目,链接在页面上方。

  • 《京剧汇编》第四十六集:《草桥关》(郝寿臣藏本)、《御果园》(何时希藏本)、《白良关》(郝寿臣藏本)、《置田装疯》(故宫藏本)、《沙陀国》(郝寿臣藏本)、《飞虎山》(何时希藏本)、《龙虎斗》(马连良藏本)
  • 《京剧汇编》第五十三集:《打銮驾》(李万春藏本)、《铡包勉》(北京图书馆藏本)、《遇皇后》(孙甫亭藏本)、《打龙袍》(孙甫亭藏本)、《闹东京》(北京图书馆藏本)、《双包案》(赵德普藏本)、《神虎报》(北京图书馆藏本)
  • 《京剧汇编》第八十集:《屯土山》(潘侠风藏本)、《赠袍赐马》、《月下斩貂蝉》(潘侠风藏本)、《白马坡》、《诛文丑》(潘侠风藏本)、《灞桥挑袍》、《过五关》、《古城会》、《收姚斌》
  • 《京剧汇编》第八十八集:《独占花魁》(中国戏曲研究院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一百零四集:《晋阳城》(李万春藏本)、《临潼山》(马连良藏本)、《车轮战》(刘砚芳藏本)、《四平山》(刘砚芳藏本)
  • 《京剧丛刊》第三十二集:《孔雀东南飞》、《连营寨》
  • 《京剧丛刊》第三十三集:《逍遥津》、《智激美猴王》、《取洛阳》
  • 《京剧丛刊》第三十五集:《木兰从军》、《铡包勉》、《赤桑镇》、《定计化缘》
  • 《京剧丛刊》第三十八集:《凤还巢》、《斩颜良》、《扈家庄》、《白良关》
  • 《京剧丛刊》第四十集:《战宛城》、《打侄上坟》、《三娘教子》、《打灶王》
  • 《京剧丛刊》第四十一集:《打金枝》、《牧虎关》、《打砂锅》
  • 《京剧丛刊》第四十二集:《蝴蝶杯》、《击鼓骂曹》、《打城隍》
  • 《京剧丛刊》第四十八集:《桃花村》、《桑园会》、《御果园》
  • 《京剧丛刊》第四十九集:《无底洞》、《华容道》、《秦琼卖马》、《徐母骂曹》

意外发现

昨天晚上和小豆花一起看在2008年回国时候的照片,其中一大批是在图书馆翻拍的剧本,有《花亭射妖》一剧,文件夹内特意标注了的,说倒二页没有翻拍好,有一部分被砍掉了。

于是回忆一下那会儿,印象中之后还是返回过一次图书馆,把那个本子重新翻拍了,怎么会还有这个便条呢?查看倒二页,也确实是有残缺。

再后来翻阅这些过往文件,发现在京最后一天的照片一直没有整理,现在回想起来,当天下午的飞机,上午还是去了趟图书馆的,把《花亭射妖》又重新翻拍了。不仅如此,当时还有一些时间,又翻拍了两个剧本,产保福的《红阳塔》和《战滁州》,结果后来回程在香港逗留了两天,再回家也没有整理最后这部分,就把这个茬儿就给忘了。

好在无意中又把这两个本子发现了,有种碰到宝的感觉,尽管这个宝是自己早就埋好了的 表情

新书目

最近又收了一批书,回头戏考上的总目可以更新一下。那里灰色的区域越来越少了,挺高兴的。

  • 《京剧汇编》第十二集:《望儿楼》(孙甫亭口述本)、《背楼》(刘砚芳藏本)、《乾坤福寿镜》(赵桐珊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三十集:全部《雁门关》(赵桐珊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三十二集:《满床笏》(刑威明藏本)、全部《三娘教子》(程玉菁藏本)、《御碑亭》(刘砚芳藏本)
  • 《京剧汇编》第四十三集:《张文祥刺马》(刘文魁藏本)、《宦海潮》(刘盛通藏本)、《涿州判》(王连平藏本)
  • 《京剧汇编》第五十八集:《遇龙镇》(马连良藏本)、《董家山》(臧岚光藏本)、《英杰烈》(李万春藏本)、《青峰岭》(阎岚秋藏本)、《罗家洼》(王介林藏本)、《高家庄》(王介林藏本)、《借女冲喜》(苏连汉藏本)
  • 《京剧汇编》第六十一集:《鸳鸯冢》(赵燕侠藏本)、《元宵谜》(马连良藏本)、《埋香幻》(李万春藏本)
  • 《京剧汇编》第六十九集:《辛安驿》(赵德普藏本)、《胭脂判》(于连泉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七十一集:《野猪林》(苏连汉藏本)、《小鳌山》(马连良藏本)、《浔阳楼》(马连良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七十三集:《双鸳梦》(金世禾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七十五集:《磐河战》(王连平藏本)、《典韦耀武》(北京图书馆藏本)、《三让徐州》(马连良藏本)、《神亭岭》(潘侠风藏本)、《凤凰台》(马连良藏本)、《战宛城》(潘侠风藏本)、《斩于吉》、《战官渡》(王连平藏本)、《战合淝》(王连平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七十八集:《墨子》(马连良藏本)、《管仲》、《孟尝君》
  • 《京剧汇编》第八十四集:《送京娘》(赵桐珊藏本)、《南界关》(萧连芳藏本)、《战寿州》(刘砚芳藏本)、《四红图》(北大图书馆藏本)、《斩黄袍》(陈少武藏本)、《杀四门》(阎庆林藏本)
  • 《京剧汇编》第八十五集:《汉阳院》(马连良藏本)、《长坂坡》(马连良藏本)、《汉津口》(马连良藏本)、《临江会》(马连良藏本)、《讨荆州》(北大图书馆藏本)
  • 《京剧汇编》第九十九集:《黄风岭》(王连平藏本)、《流沙河》(王连平藏本)、《莲花洞》(王连平藏本)、《火云洞》(王连平藏本)、《琵琶洞》(王连平藏本)、《狮驼岭》(王连平藏本)、《金钱豹》(王连平藏本)、《盗魂铃》(王连平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一百零三集:《十老安刘》(马连良藏本)、《四进士》(马连良藏本)
  • 新编历史剧《节烈千秋》(吴素秋编剧)
  • 新编历史剧《初出茅庐》(范钧宏、吕瑞明编剧)
  • 新编历史剧《夜奔梁山》(翁偶虹编剧)
  • 新编历史剧《小仓山》(周玑璋编剧)
  • 新编历史剧《赠书记》(吴少岳、何異旭编剧)
  • 新编历史剧《武大郎之死》(王一达编剧)
  • 现代戏《三世仇》(陶雄编剧)
  • 现代戏《阿黑与阿诗玛》(吴枫、金素秋编剧)
  • 现代戏《青春之歌》(袁韵宜、黄秉德编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