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马连良及周信芳三种《一捧雪》录音,当时并没有对莫成有什么感觉。整理完《一捧雪》的剧本,感叹一下:这里面的莫成忒以的奴才了!
在1956年开的第一次戏曲剧目工作会议中,“多数京剧界代表认为它是一出鼓吹封建奴隶道德的坏戏”。认为此戏还算好的人认为,“莫成之死实际上是为了正义。不能简单地说仆替主死就不好。《一捧雪》的主仆关系,并非压迫关系,而类乎朋友关系。所以莫成替死是高尚品质的表现”。是的,《一捧雪》里确实有“封建奴隶道德”的东西(“鼓吹”与否,再论),至于说莫成与莫怀古之间的关系“类乎朋友”,那就不对了。
首先来说莫怀古是个什么东西:开始显露了家中的宝物一捧雪,被上司知道,前来索要。你给他也在你,不给他也在你。要是说在乎前程功名,那就豁出去一个一捧雪换荣华富贵;要说舍不得传家宝,那就一走了之也就完了。莫怀古倒好,前怕狼后怕虎的,想弄个两全其美,做了个假杯去糊弄上司了。那么你把戏变好了,就别去张扬了,结果吃酒误事,把戏法的底儿给漏了,人家又来搜查,若非那个奴才莫成给藏起来带走,他当时就完了。莫成还没回来,这莫怀古就不乐意了:“但不知莫成这个奴才哪里去了”。等莫成回来,他气更大了:“适才严爷过府,你这个奴才往哪里去了?夫人不要阻拦,待我打这个奴才。”再等莫成说明自己护着杯跑出去了,他更来劲儿了:“胆大奴才,尚敢巧辩。夫人不要拦阻,待我打这个奴才。”等最后莫成把杯拿出来,这莫怀古就跟变色龙一样,眉开眼笑:“一见玉杯喜吟吟,办事还是小莫成。有了一捧雪,我拿稳作官,还怕他何来?”真是让人恶心,美滋滋地以为一切都结束了,可以优哉游哉过日子了。结果让莫成一提醒还会被灭满门,一下子又慌得不得了。这一场莫怀古可以说是丑态百出,充分暴露他的本质。
至于莫成,可怜归可怜,同情归同情,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一种无奈的悲叹。小豆子曾经写过一篇《奴性的遗传》,现在看来,这莫成就是充分继承了这一奴性,主子对他一口一个“奴才”,动辄打骂,他还是那样服服帖帖、甘心替死,却只是因为“为奴仆之人,终无出头之日”,如此一死,“落个流芳百世”。唉,愚民加奴性,这就是典型封建道德教化出的人。
更有讽刺意味的是,莫怀古的儿子和莫成的儿子也是一对主仆。莫成临死对他主子言道:“小人有一子,名叫文禄,在钱塘伺候大相公攻书,那大相公性情不好,开口就骂,举手就打。可怜我那文禄孩儿三岁亡母,至今将将七岁,今又亡父。望老爷另眼看待”。可怜这莫成父子被莫怀古父子压迫成这个样子,指望的是主子能某天善心大开,“另眼看待”。
所以说,《一捧雪》确实是有“封建奴隶道德”的东西,而它是在鼓吹吗?它是坏戏吗?不见得。坏的只是那害人的封建制度、愚人的封建思想。如果《一捧雪》的作者把莫怀古写成一个大善人、对莫成真如朋友一般,那么,把它定性为“鼓吹封建奴隶道德的坏戏”实在不冤;但,现在剧中莫怀古的使唤狗一般地使唤莫成与莫成对莫怀古的忠心耿耿作为对比,倒是可以让人感受到这种祸害了几千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道德”说法。它甚至比当今某些吹捧皇权的古装电视剧还要强,因为它是在揭露那种害人的“道德”、挖掘奴性的本质,进而引起人们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