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恋逝水

做东西,一定要知道用户的需要,否则永远是在白忙活。琐记的条目质量提升就是用来收集访客意愿的工具,否则,在浩如烟海的梨园人物中,是无法把握究竟该从谁下手。

当然,第一位人物顾正秋是小豆子选的,因为要开始系统地做,总要有个起始,而且手头正好有《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整理起来比较方便。

《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
《休恋逝水——顾正秋回忆录》

曾经读过《中央日报》的文章:《一代青衣祭酒顾正秋的八个传奇》。前五个可以总结为五个“如果”,如果这个如何,顾曲今安在?如果那个怎样,顾曲今安在?是啊,谁都可以去假设历史,但是历史早已按照它的走向走完了,留下的只是让人从不同角度去解读,以及抛出的无数个“如果”。

曾经和枯石瘦木兄探讨过这样类似的问题:如果不是那一批去了台湾的演员,今天我们还能有幸听到很多在大陆被禁或者变了风格的原汁原味的老戏么……但同样的,我们也同样看到在台湾因为“文官济济全无用,就是那武将森森也枉然”这样“有动摇民心之虞”词句而被禁的《王昭君》,等等,等等。

只能感叹,做为艺人,真是太累了。尽管他们很想远离政治,只是希望好好唱一辈子戏。但,似乎任何问题都可以与政治挂钩(至少在毛公与蒋公的时代是这样),于是,他们无法真正的安稳下来去只为艺术服务。

如今这个时代呢?艺人有自主权么?在大陆,戏院领导决定排什么、演什么、谁来演,他们也只能服从;而在台湾,去中国化的政治环境也使得京剧的市场在萎缩。网上人们骂于魁智也好、骂李胜素也好,恨的自然是那些无聊的大制作,但是,这些演员是真心愿意的么?有时想来,做为这个时代的艺人,更是可怜:当初选择了这个职业,而在同行纷纷改行的形势下坚持下来,结果到如今一年演不了几场戏,又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演(老车站是做到了,但是坚持了多久呢?),百年之后,又没有留下什么可以入耳的录音(戴着小麦克的录音毫无价值),这岂不是可惜可怜?

从谭鑫培抱病演出《洪羊洞》,到如今不得地的演员,百年来,艺人及艺术就是这样被权贵政治玩弄于股掌之中。真个是“人生数顷刻分明”。

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渗透了酸心处泪湿衣襟。
我只道铁富贵一生铸定,
又谁知人生数顷刻分明。
想当年我也曾撒娇使性,
到今朝哪怕我不信前尘,
这也是老天爷一番教训,
他叫我收余恨、免娇嗔、且自新、改性情,休恋逝水,苦海回身,早悟兰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