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这种东西

派是什么?

苹果派
苹果派

通过裘迷的文章,了解到京剧权威们最新给出了新中国成立后形成的“九派”:

李(少春)派、赵(燕侠)派、关(肃霜)派、李(金泉)派、裘(盛戎)派、袁(世海)派、厉(慧良)派、叶(盛兰)派、张(君秋)派。

小豆子一直以为,流派这种东西,是很误人的。所谓流,是要流传下去的,而派,则是系统的分支。所以从字面上来看,京剧乃至戏曲的流派,是一种流传下去的演出风格,而这个风格是戏曲艺术整体的一个分支。

这里面误人的地方就是要把它流传下去。每个人的自身条件都有不同,外界的环境、师承以及后天的文化修养也不同,再如何去模仿前人的风格,做到形似的同时,也反倒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京剧两百年下来的流派创始人,无一不是在前人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才烘焙出来一个新派。

还有更误人的地方。现如今学戏的,从一开始就要开始归派,而不是先把一些各派都有的大路戏学下来,对戏的整体艺术有一个认识。过早地归派让人上来就被局限在一个框架中,因为害怕被指不像某某派,限制了自身的发挥和变化。

更要命的是,过早的站队认派,还限制了演员能够演出的剧目:唱马派的就不想去动《定军山》,唱梅派的也就有了个理由不去唱《六月雪》——虽然这些戏在流派创始人成派之前都会上演。本来一个演员会的剧目就已经越来越少,加上流派的限制,就更没剩什么了。

与其在学术领域立新流派,不如从学术的角度研究一下如何不让流派限制演员自身的发展。

“茫茫九派流中国”,流派应该是让舞台多姿多彩的,而不该是“沉沉一线”,出现什么“十旦九张”或者“十净九裘”这样的怪现象。

所以只要有自己的派,也就是有自己的演出风格,就好。流传下去与否,或者是否要接着来自上一代流传下来的风格模仿,都应该是次要的。

洪承畴

《洪母骂畴》,新编戏。

这戏如果放在现在,大约是不会排出来了,因为洪承畴本人已经有成为促进国家统一勋臣的可能了,前些年在南安已经建成了个洪承畴纪念园,足见当下什么样的翻案都有。

这出戏王荣增的洪承畴,妙得很,刻画得很好,这和使用京白是有关——现在也不太能听到好的京白了。

观众对于古历史剧中京剧人物的概念是以韵白为主的,洪承畴所用的京白,在洪母所用的韵白对比之下,从声音上直观地表现了变节投降的形象,是很成功的。剧中洪母甚至问道:“我承畴儿,当年离家之时,他身上不是这样的穿戴,说话不是这样的声音”。这是戏曲的长处,通过不同的念白方式表现人物的身份背景。这戏如果是抻长了演,把洪承畴变节之前的内容也加上,那么编剧一定会让那会儿的洪经略来韵白,以体现前后臣事明清两朝的不同。

话说某日洪大人和一位客人对坐下棋,有丫鬟捧来香茶,客人饮罢,记起当日为谷雨,说道:“原来是雨前茶”。洪大人才高八斗,口吟上联曰:“一局棋枰,此日几乎忘谷雨”。客人听罢,对曰:“两朝领袖,他年何以别清明?”这巴掌扇的……

刚过的周一是谷雨,是以为记。

胡芝风的《戏曲之美》讲座

今天下午四点,在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演讲室,梅兰芳的关门弟子胡芝风老师,做了一个题为《戏曲之美》的讲座。

讲座分七个大类,把中国戏曲的各种美丽之处、如何欣赏这些美、如何使用这些美做了一个阐述。有些内容是任何戏曲讲座都要涉及的,属于老调,不过,胡老师在讲座里重复了不下三次的一句话,很有意思:

我们很幸福。

当然,这是有上下文的,按照胡老师的说法,戏曲多少年来通过多少代演员的总结锤炼,有一系列的程式动作,用来塑造人物、表达感情、陈述剧情,前人所总结下来的这些东西,使中国戏曲不同于其它西方的艺术形式,今人,把这一整套前人已经总结好了的体系接下来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么把这一套体系学透了,再发展新的程式,甚至吸纳新的表现形式,都不是什么难事儿,也不是什么错事儿。当然,前提是,戏曲艺术还是戏曲艺术。

胡老师应该是深受梅先生“移步不换形”理论影响的,所以在通篇的讲座里,“不换形”并非金科玉律,而移步,怎样移好这步,才是关键。胡老师对于一些新编戏对京剧程式的继承与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当然,对于有违中国戏曲美学的改动,也是有批评的——另一个常听到的字眼就是“有些不懂戏的导演”如何如何。

一成不变甚至固步自封对戏曲艺术是没有好处的,但是艺术上简单的拿来主义也是会毁掉我们特有的“戏曲之美”。胡老师多年来的理论工作看来是做得相当足,对于已有程式继承以及艺术之间的创新与结合,有自己的理论和观点。可惜,如今国内舞台后面指指点点的人群里,太缺少这样的人了。

两个小时的讲座,连讲带示范身段,很辛苦。

胡芝风老师的身段示范
胡芝风老师的身段示范

借这个事儿传两出录音,一出苏州市京剧团1981年8月赴香港演出的《百花公主》,胡老师的主演;一出是胡老师的老师之一,杨畹侬的《生死恨》

网站资源整合

最近把现有的网站帐户做了一次整合,归到一个管理界面下。如果你还不知道的话,戏考除了 xikao.com 之外,其实尚有 xikao.org 和 xikao.net 两个域名,只不过后两个域名现在还没有公开投入使用。近一个时期梨园网站的录音存放的空间,其实就是放在这两个域名所在的服务器上。

三个帐户整合到一个管理之后,需要做的是把所有的资源也放到一个服务器上。今天和合意太爷就资源搬动的事儿做了个小交流,因为老唱片网站也是需要搬动的站点之一。今天交流的一个成果就是暂定了一个搬迁计划,从小规模的测试到大规模的搬迁,争取做到把对访客的影响降到最低。

具体测试的内容和日期就不公布了,网站搬迁的顺序大体如下:

以上的日程完全取决于4月10日考略是否能够按预期那样成功搬迁。在搬迁期间,梨园百年琐记将暂时不能提交或编辑条目并发表评论,除此之外,即便是在搬迁日期的时间段内,相应的网站也应该是能够正常访问的。Blog 放在最后搬迁,用于发布与搬迁有关的消息——当然,希望一切顺利,不需要临时发什么紧急通知一类的。

在当所有的资源都整合到一个服务器上之后,准备重新组织一下戏考的目录结构,这个日后再详细规划。

要搬走了,再次需要感谢多年来为戏考无偿提供空间及相关技术支持的加国无忧网站!

“资料保存不再有缺憾”

这年头,有企事业单位主动跑来和京剧搭关系的还真不多,像希捷这样“携手北京京剧院共同保护与传承京剧艺术”的,那就更不多了。IT 加京剧,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例子。

新闻稿看起来很像在给希捷做广告:

“30年的剧院芳华,200多年的京剧历史,使得北京京剧院及京剧对数字化存储有着迫切的需求。”王玉珍院长表示:“历史上的《定军山》因当时的存储条件不当而毁于一旦。荀慧生、杨宝森等京剧艺术大师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影视资料供后人学习和借鉴,这些损失无不令人扼腕叹惜。我们正在和希捷科技一起努力避免再遭受这样的损失。”

王院长表示北京京剧院有不胜枚举的经典剧目,浩瀚的数字资料,例如音配像、各种大赛的资料录像、教学录像、唱片、图片等,都需要安全的存储设备。此次希捷所提供的FreeAgent系列外置存储解决方案,以它的大容量、稳定性和安全性,良好地满足了北京京剧院的存储备份需求,使北京京剧院和京剧艺术大师们的资料保存不再有缺憾。

“资料保存不再有缺憾”,这是很好的广告口号,也挺振奋人心的,因为我们已经有太多的资料曾经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丢失了。其实,京剧资料的保存,于戏迷来说,并不太在乎京剧院团会投资多少银子搞多少存储设备;哪怕院团决定架设服务器搞云计算,搞什么高精尖的玩意儿,如果最后的结果只是把资料换了一种媒介封存起来,那么实际上是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当然,我们可喜地看到院团领导终于意识到把资料存在录像带里是不“安全”、迟早要烂掉的,于是希捷跟进了,这一点上不错。只是,希望这个资料转换工作,并不要到此打住,而是能够把整理好的资料通过出版或其他媒介传播到民间。不要把资料束之高阁,再延续另一种遗憾。

移动硬盘和京剧脸谱
移动硬盘和京剧脸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