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姬》——昆曲、京剧、新京剧

这周又出公差了。

飞机坐多了,发现虽然现在电子设备越来越多,越来越方便,也越来越随身,但是一个重要问题是,在飞机起降的那十几分钟里,这些设备都得统统关上。这时候,传统的书本就显出优势来了。所以出门在外,还是有一本随身的书比较方便,随时可以翻阅。

不过书不能太新。对于新书,小豆子和小豆花都倾向于留在家里看。而书也不能太老,都开始掉渣儿的书带在身边,总要多加小心,生怕散架了。于是不新不老的二手书比较合适——当然也不能太厚了。比如这趟差带了一本《荣庆传铎》,大小薄厚都刚刚好,又是1997年北昆成立40周年时候编的旧书,正合标准。

翻来翻去,翻到了侯玉山老先生《昆曲〈千金记·别姬〉的演出和特点》一文。恰刚好,最近京剧界一个比较惹眼的玩意儿是美籍华人陈士争导演的“新京剧”《霸王别姬》。好一场“视觉盛宴”,但见:

在华彬歌剧院内,美籍华裔导演陈士争带领国际团队打造的新京剧《霸王别姬》却大胆创新,其中不仅霸王变成了红脸,还请出了一匹真正的汗血宝马。新京剧《霸王别姬》由京剧名家孟广禄、丁晓君主演,整个演员班底以北京京剧院青年团为主,主创团队则是导演陈士争带领德、美、英、意等多个国家艺术家组成的国际阵容。记者在现场看到,该剧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京剧唱腔,但服饰装扮和舞美都有突破,最后霸王与战马乌骓别离之时,一匹真正的汗血宝马也被牵上舞台。

这位陈大导弄的满台特效,实在看不出对京剧的传承与创新有什么帮助。看看侯老关于昆曲《别姬》的论述,有一段正好说明这些舞美和宝马的多余:

全剧简单的角色搭配,却要演出来山崩海倒、生死离别的紧张惨烈场面,这就需要角色有相当的功力,充分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才不致流于“平、温、淡”的效果。

很多传统剧目,都是靠着简单的角色搭配和相当的功力,达到了让人叫绝的舞台效果。没有这种功底,甚至“不喜欢太程式化的表演”(陈大导语),那就不要试图用其他手段来找齐。因为京剧失去了其特色,也就不能称为“京剧”了。京剧如此,昆曲亦如此,其他艺术也是这样。

而京剧和昆曲的特色差别又是什么呢?翻看侯老的论述,有这么一个引子:

近年关于昆曲传统剧目的抢救继承问题,使我时常牵挂于怀。1986年夏季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在京西戒台寺举办昆曲传统剧目培训班,我(侯玉山,小豆子注)将三出戏教授给了中、青年昆剧演员们,其中包括《千金记·别姬》。由于当时没有将排练此戏的意义以及传统演法中的珍贵特点强调出来,经改编汇报演出后,昆指委副主任、中国戏曲学院俞琳院长在《振兴昆剧两年纪事》一文中写道:“在汇报演出中,也有引起争议的,如《千金记·别姬》。删除糟粕、改动剧本,原也无可厚非,但创腔作曲,失掉北昆风格,项羽脸谱化装,靠拢京剧,背离抢救继承原旨,未免遗憾。”

也正是侯老看到了这段文字,感到没有尽责,也才有了这篇阐述昆曲《别姬》艺术特点的文章。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北昆特色的《别姬》?因为京、昆两种《别姬》实在是大不相同。侯老在文章中一再强调昆曲《别姬》与皮簧不同的道理。比如:

昆曲《别姬》中,虞姬只是霸王军中随侍的美女,并不是册封的后宫妃子(不用闺门旦扮演是有道理的),霸王通常只称呼她为“美人”,死后呼之为“美人!虞姬!”没有一处称其为“妃子”。虞姬在军中没有支配地位,不可能有“已命内侍再去打探”或“且听内侍一报”等口气的台词。这一点不同于京剧《霸王别姬》有其历史原因,而发展为以旦角为主的戏。

昆曲《别姬》的霸王虽无争战,但始终扎黑色硬靠(有护背旗)、戴金色霸盔(与韩信戴银色帅盔对照鲜明)。下场前由钟离目递过大号枪和大号马鞭。这是为说明垓下是一场恶战,军情已到紧迫阶段,人不卸甲,马不离鞍。体现了项羽对军事的状况和事业的前途在心中始终是有清醒估计的,并不浑噩。客观上讲,这种扮相能强化表现项羽的形象和气势。与皮黄班中项羽扎软靠、戴夫子盔不同,更无“睡卧帐中”之举。

如此说来,以昆曲的标准,京剧《别姬》岂不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那么京剧是否应该按照昆曲的标准改动改动呢?其实不然,京剧里的那些被昆曲“指控”的东西,恰恰是京剧的特色。比如,京剧《别姬》里霸王称呼虞姬“妃子”,而不似昆曲那样严格地称呼“美人”,这种现象在很多传统戏里都有:《白门楼》的吕布不但管貂蝉叫“妃子”,还有“内侍”服侍,而这个“内侍”还管貂蝉叫“娘娘”。再比如三国戏里,刘备老早就“孤王”、“孤王”地自称了。京剧的这种不严谨的称谓,固然无法和昆曲的严谨相比,但也是其特色所在。

因此,对一出戏的改动并非是要以其他艺术形式的标准来作为参照,这种横向比较是无意义的。正确的戏改,是在这个艺术形式里做纵向比较,以艺术本身的特色作为参照,进行修改。

这就是为什么当年梅先生从《楚汉争》到《霸王别姬》的改动能够成功,看起来还是京剧;这也是如今各种试图以其他艺术形式作参照物并对京剧进行修改的作品屡屡失败、怎么看都不像京剧的原因所在。俞琳院长的话,不仅适用于昆曲剧目的继承发展,同样可以套用于其他戏曲形式的继承发展。

西湖断桥会

情人节到了,于是,我们可以在最近的社会新闻里看到各种应景的活动,以及各种爱情故事。

比如这一对在断桥边被抓拍到的老两口,浪漫温馨,就像标题里说的那样,“轻轻的一个吻,已经打动我的心”。

断桥大约因为白娘子的故事,成为了一个中国式爱情的地标。《白蛇传》也是京剧舞台上近六十年不断加工修改久演不衰的“新编剧目”。

在不断打磨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去芜存菁的修改,也同时能看到一些不太理想的地方。田汉原《金钵记》的本子,从头一场《别师》到最后一场《倒塔》,共计二十六场,而后来改编的《白蛇传》,历经田汉和其他人的种种砍伐,缩减到二十四场,一直到现在舞台上常见的十六场,旁支细节如《扫墓》、《盗库》、《发配》等都不要了,主干变得比较清晰。不过由于砍掉了第一场《别师》,白娘子也就不似传统戏里那样上来要自报家门念定场诗什么的,直接唱着就和小青出来了。

从现在流行的版本看,《断桥》无疑是这出戏的戏核儿。而其当初在《金钵记》里的篇幅并不长,白娘子和许仙的唱并不多,而且戏剧冲突也不是很激烈。这一场,经过田汉的反复修改,不但比以前更好看了,而且还成为可以独立演出的折子戏。

不过在《断桥》前的那场《逃山》里,田汉的改动就失败了。这场戏,表现的是:许仙在金山寺内听到外面杀声震天,闻知自己的娘子前来找他,急于逃出寺院,先是被一个小沙弥拦阻,后来小沙弥也是不作兴法海的行为,主动放走许仙,并且自己也逃跑了。

这里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许仙是如何追上因在金山寺战败而跑到杭州的白娘子和小青的?我们可以看一下地图,镇江的金山寺距离杭州的西湖,即便许仙沿着今天的104国道步行,也是要不吃不喝不睡花两天时间走上266公里才能到。白娘子和小青则不同了,作为妖精级别的人物,飞行是一件易如反掌的小事儿;即便不飞,两个人沿国道开汽车,三个半小时也就到了。

假设许仙从金山寺这么腿儿到西湖
假设许仙从金山寺这么腿儿到西湖

而作为凡人和古人的许仙,没有飞行或者开汽车的能力。尽管他成功地逃离了金山寺,可如何能够快速地追上自己的爱妻呢?更何况,作为神仙级别的法海,算得到许仙要来金山寺,就算不到许仙要逃跑?

田汉原本的《金钵记》在这里处理得就比较好。这场戏在那时并不叫《逃山》,而叫《风送》。在小沙弥几次阻拦许仙之后,法海上场了。法海对许仙说:

许仙!你与白素贞还有一月夫妻。她两人败往临安去了,老僧送你神风一阵,去到临安,断桥相会,了此未了之缘。等白氏分娩之后,老僧再来拿她。

之后法海唤来风神,一阵风便把许仙送走了。应该说,这样的处理既解决了从镇江到杭州的距离问题,也解决了许仙如何能够准确找到白娘子的定位问题。而且,这里面的法海比较通人情,还促成了断桥相会的佳话。大约后来需要把法海塑造得不堪一些,顺便剔除宿命论等等,就把这段给省略了。其实,保留这段要好过删去。

另外想起一件轶事。2007年多伦多国剧社演出《白蛇传》的时候,行套里只有一顶僧帽,自然是给法海戴了。不过到《逃山》一场,小沙弥得上场,于是这时小沙弥在后台就戴好法海的僧帽,然后再上。这场演完之后,还得赶紧把帽子还给法海,因为人家后头还有一场戏呢。所以考虑到如果爷儿俩只有戴一顶僧帽的情况下,《逃山》这一场还真不能让法海和小沙弥同时出现。

不管怎样,《金钵记》里许仙在高科技神风的帮助下,终于追上了白娘子,也追上了自己的爱情。今天,我们也就有了一段茶余饭后品谈《断桥》这段爱情故事的谈资。

说到茶余饭后,晒一下今晚情人节的应景大馅儿饼 表情

情人节大馅儿饼
情人节大馅儿饼

名称服务器出现问题

最近发现国内朋友连戏考和相关网站愈发困难,于是自己连回国内测试了一下,竟然连 xikao.com 这个域名都无法解析成 IP 地址了,直接告诉域名不存在。这个就奇怪了,因为网站明明是好好儿的。

于是上网查了一下最近的政策和防火长城的变化,发现原来自新年始,国内访问 GoDaddy 的名称服务器(NS)便出现了极度困难的情况。而 xikao.com 都是通过 GoDaddy 的 NS 来解析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上面的现象了。在国内已经不是练得通连不通戏考的问题,而是从年初开始很多内地的 NS 压根就不知道 xikao.com 存在了。

迫于形势的变化,只好弃用 GoDaddy 的 DNS 服务器,使用在国内可以正常且快速访问的 DNSPod,经过多方测试,域名现在可以在国内正常解析了,不过连接的通畅性还是不稳定,这个就没办法了,而且似乎因地而异,广州明显比上海和北京要好。

xikao.com 一系的网站一直正常运转着,也将会保持最大化的高可用性(HA)。所以如果突然连不上了,八成是中间的那堵墙又调整了 表情

西门豹的标本兼治

1963年的时候,中宣部因为当时农村的迷信活动开始“吹又生”,需要在宣传口上搞一个配合破除封建迷信的作品,于是建议中国京剧院编排《河伯娶妇》。这出后来由翁偶虹执笔的新戏,定名《西门豹》,我们现在常见的袁世海那张笑眯眯的剧照,也即此戏。

《西门豹》袁世海饰西门豹
《西门豹》袁世海饰西门豹

印象中,《河伯娶妇》的故事在小学的语文课里便学到过。零星能记得的,就是西门豹智慧地把一票装神弄鬼的巫师逐一推入波涛中,当着邺城老百姓的面儿揭穿了这个骗局。而这出《西门豹》的主题,却不仅限于此。翁老不愧是大家,白头翁老先生在录入《西门豹》这出戏的剧本时,给的评语也是:“《西门豹》剧本,浏览一遍,翁老果然大手笔!”

翁老认为:“戏的主题,自然在于破除迷信,而破除迷信的真正后果,又不只是彻底消灭了巫风,更重要的是治河弥患,兴修水利。所谓‘相度地势,视漳河水可通处,发民凿渠共十二处,引漳河水入渠,既杀河势,又腹内田亩得渠水浸灌,无干旱之患,禾稼倍收,百姓安业。今临漳县有西门渠,即西门豹所凿也。’这才是西门豹治邺的最大政绩,同时也是西门豹破除迷信、取信于民的最好实政。”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西门豹治邺,并不是简单地把树立了多年的神话把子推倒就完事儿了,启发民智如同开凿水渠一样,需要理性客观的科学态度,而不是以狂热的手段破除同样狂热的迷信。有些时候,推倒一个被神话了的把子恰恰是最容易的事情,难而又难的,反而是如何让在神话框框下生活了多年的人们开始以理性的态度来思维行事。

显然,即便是中宣部,其着眼点也没有达到翁老或者两千多年前西门豹的境界。破除迷信事易,破除迷信的环境和思维定势却不是那么好弄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了,人们依然像相信河伯那样相信有神一般的人物存在。更讽刺的是,在1963年之后的几年后,更大的一场神化运动直接由中宣部接手炮制。

在全民不能以理性的思维看待各种事情的情况下,在媒体和舆论导向不能把公众引向更深层的思考论战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一个个从神化到被戳穿到又一个神化的循环,“一句顶一万句”的真理标准,质疑都质疑不得的权威和领袖,也就会不停地出现。

顺便说一下,翁老的《编剧生涯》一书,对自己毕生创作的剧本如数家珍,细节处的朴实描写能让人身临其境,能够感受到作者对其作品的热情与熟悉——这显然是一个作家对其作品应有的态度。翁老一生百余出剧本,是其如数家珍的本钱与成绩;而他幼年时接触的各种古典文学、骈文和京戏,正是这些剧本的基础。成一代大家,其必然性正在于此。

所谓:九仞之山,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011年十大网络戏曲曲艺事件

已经是第八个年头自己总结上一年网络戏曲大事了,其实这个总结一开始就是包含戏曲和曲艺两个各有交集的大圈子的。就像梨园百年琐记那样,整理戏曲人物和事件,总是与曲艺有或多或少的联系。那么干脆,这个大事总结,从今年起,把它叫全了,也顺便扶正了——2011年十大网络戏曲曲艺事件。

一、《五环之歌》的署名之争
年初的时候,相声演员岳云鹏在一次演出中演唱了一首《五环之歌》,并声称这是原创。然而,这个作品的原作者却是另有其人——“知名段子高手”东东枪。为此,东东枪还在饭否上询问,希望如有能和岳云鹏搭上话的,给递一句。事实上,自从有了网络,有了网络段子的那天起,各种传统表演艺术形式都在试图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段子,加以使用。比较明显而且拙劣的有如姜昆头些年的一些相声,纯粹就是把网络笑话捡两个说说。再比如现在每年春晚的小品,总要使用一些当年网络流行的词语。甚至像去年全国刚刚疯抢了食盐之后流传的各种网络段子,在当周的北京周末相声俱乐部里便能听到演员拿来使。这种用网络段子当包袱的优劣暂且不评,但这些段子的原创者,我们却因为网络上爆炸的信息量和疯狂的转载程度,很多时候都忽略或者难以辨认出他们的真实面目,哪怕是一个网名。类似我们看到东东枪的这种情况倒并不多见,因为大部分“引用”者,都不会去特意声称这是自己的原创包袱,而岳云鹏不但拿来用而且还告诉观众是自己原创的。这也就使得这个事情有了其特殊的看点:一段来自网络红人的作品,被一个舞台上的红人拿去声称是自己的作品,而彼此还可以通过网络搭上话。这件事情后来大家也就不再提了——和大部分被冒领的段子结果一样。

二、刘桂娟微博上嘲讽雷锋
10月份的时候,天津青年京剧团的刘桂娟在微博突然对雷锋冷嘲热讽起来:“雷锋很有经济头脑,或者他有位精明的经济人!做的事情都不说,写在日记里,拍擦车照片也提前把军功章挂在胸前,日后统一出版!”一时间,大众群起而攻之,甚至于传统平面媒体都要对此进行报道。这场讨伐战中,因为刘桂娟的身份,京剧与京剧演员也被一起拉下来痛斥,“戏子无义”再次被人们拿起来念叨,“一级演员”转瞬也成了骂人的词儿。眼下很多公众人都开了微博,也正因为此,他们的言行举止更容易被公众所捕捉到。这是一个用好了可以拿来作为宣传弘扬戏曲的有用工具,也是一个用不好就连己带艺一起被毁的凶器。开微博的戏曲演员不止刘桂娟一个,但是戏曲演员里像刘桂娟这样没有头脑地说出上述那番话的,倒是头一个。

三、胖不墩儿的《说段京剧给你听》
正如上一条提到的微博的特性那样,把它用好了,绝对是一个传播弘扬戏曲的好工具。年底,在新浪微博上,网友胖不墩儿开始了名为《说段京剧给你听》的漫画连载。这种以连环漫画的形式介绍京剧剧目剧情以及相关常识的方法,在网络上的受到追捧,平面媒体也做了相关报道。京剧知识通过新的技术和“卖萌”的形式,得到了宣传。

四、京剧版《丢手绢》
9月份,网络上开始流传各个京剧流派的《丢手绢》。一时间成为了转载的大热门。我们可以听出来,这些版本对于各个流派的艺术特色抓得非常准确,而且在话白上严肃中透着幽默,加之配上的如掌声、叫好声等音效,绝对够以假乱真的。选择《丢手绢》作为各流派模仿的“曲目”,无疑能够让对京剧不熟悉的网友也能产生一定的共鸣,而其对流派特点的掌握和模仿上,更让对京剧熟悉的网友产生共鸣。在各种视频网站都以类似如“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这样的口号来鼓励大家做原创节目的今天,类似《丢手绢》这样的原创戏曲作品,实属罕见,同时再次显示出在有着新思维的新一代民众中,藏龙卧虎身怀绝技并用各种现代手段传播戏曲的,也是人才辈出的。

五、唐义刚《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的一封信》
10月份,在“魅力春天”全国京剧青年演员擂台邀请赛结束之后,唐义刚在网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的一封信》。说起唐义刚来,印象中以前他是在咚咚锵的中国京剧论坛比较活跃的,这几年各论坛不似前些年那么热闹了,这个名字也就很少见到了。唐义刚的这封信,很长,但是如果认真看完,我们可以看到他对青年演员的各种期盼。青年京剧演员,和其他各个行业的青年人一样,应该成为其所在领域中坚力量。而同时作为青年人,不能因为自己的职业是一门古老传统的艺术形式,眼界和思路也都拘泥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唐先生的这篇文章,通过网络发表本身就有着新时代的特性,而内容也是在阐述如何能够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下更好地生存,更好地去适应这个时代。网络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平台,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戏曲演员开始上网,开始重视网络这片阵地。演员与观众,团体与个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台上台下的距离被拉得如此之近,如何在这更宽广的天地里施展身手,唐先生的文章有所阐述,也更希望青年演员们更好地利用网络这个平台。顺便说一下,唐义刚正是各流派版《丢手绢》的创始人。

六、戏迷知音开始系统扫描整理《戏剧电影报》
年底,戏迷知音开始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把历年来的《戏剧电影报》扫描并传到网上,其中一些文章还进行了 OCR 文字识别,使得检索内容更加方便。《戏剧电影报》代表了一个时代,我们甚至很难说今后是否还会有这样的报纸出现。回头来看看过往的这些历史资料,是一件很有意义和有意思的事情。但并不是每个人以前都曾有条件看过这些报纸。幸运的是,戏迷知音保存了这份报纸从诗刊起的所有资料,而且,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他把这些资料陆续扫描出来放到网上,使没有机会看到这份报纸的网友们,有机会阅读这些珍贵的资料,善莫大焉。

七、宇扬评剧苑建苑十周年庆祝活动
去年,宇扬评剧苑迎来了网站建苑十周年,像往年一样,宇扬不仅是在网络上活跃,而且更有在网下操作实体活动的经验。今年的十周年庆祝,宇扬与中国戏曲表演学会、北京京剧昆曲振兴协会合办了“评剧耄耋艺术家终身成就奖”颁奖仪式,为十八位评剧老艺术家们颁奖并颁发了奖金,同期演出了网站创编的评剧《王少安赶船》。不仅如此,宇扬还为了周年纪念制作了精美的纪念画册及手提袋。我们这些年一直能够看到,宇扬人通过网络平台在网下搞的各种成功的活动,实是戏曲网站在现实生活中良好运作的典范。

八、“龚派第一”的炒作
3月份,一套名为《当代传统京剧龚派老旦第一唱——吕昕唱腔、伴奏》的CD问世,随之而来的是网上关于这个“第一”称呼的各种口水仗。8月份,出版商与京剧艺术网合作,搞起了一个名为“龚派老旦吕昕专辑学唱有奖互动”活动。简单地说,就是号召戏迷们去买这套盘,然后根据里面的唱和伴奏,把自己学习的成果发给出版商,并由京剧艺术网把这些学习成果放到其网站上供网友们评价和打分,最后在年底前公布结果,评出专业和业余两组各前十名,每人奖励1000元。之后,京剧艺术网的论坛里开始充斥各种赞美吕昕唱得如何如何好的帖子,网站也很配合,每每把帖子置顶,大力宣传。这些帖子用各种极为夸张的赞美之词来赞扬吕昕的艺术水平,夸张到有时候你都会怀疑这些推手是不是打算来黑而不是来吹吕昕的。总之,但凡有质疑之声,都会被打压下去。这种明显的低劣炒作,目的不言而喻,就是希望能够多卖出一些盘罢了。如今已经是2012年,距离活动方宣称的2011年12月15日之前公布结果的日期也已过了一月有余,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评奖的结果。这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营销手段和卑劣的炒作,无疑开了网络戏曲的一个先河,而京剧艺术网在其中也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网站站在了出版商而非戏迷的立场,代表了出版商的利益,而损毁的,则是网站衣食父母的权益。

九、中国秦腔网被临时关闭
2月22日起,中国秦腔网突然不能访问了。经过网站管理人员与服务器提供商联系后,得到了一个惊人的回复: “因为网站有卖枪的非法帖子,被江苏镇江网监关闭了”。应该说中国秦腔网这些年的网上之路比较坎坷,我们回头看一下的话,总是有各种各样的情况导致网站无法正常运营下去。不过好在,经历了各种颠簸之后,中国秦腔网的备份机制成熟了,网站虽然被关闭若干天,但是很快就在重新选择了服务商之后重张了,数据方面也没有什么损失,也是这么多年来积累出来的宝贵经验吧。不过,一个戏曲网站因为一个毫不相干的原因被迫关闭,这也是给其他同行们的一个警钟——在网络审查比较严格的今天,对于论坛这样总会被垃圾水帖灌溉的地方,一定要多加打理。尤其是现在不比当年,论坛人气越低迷,论坛的管理也就越松懈,甚至几天没人管,这样不但会造成恶性循环,而且还会留下安全的隐患。

十、戏考十年
去年,戏考迎来了十周年的纪念。不过那时候,恰逢小豆子和小豆花回国,走亲访友间,网站的周年纪念就那么滑过去了。没有什么大庆,也好,平淡的日子才是好的。只是,这十年的里程碑总是要做一下标记的,所以,在此权且用这个大事件的回顾,为戏考开一个“后门”,做一个标记。在这个十年里,戏考的剧本录入速度从一开始的一年上百,到现在基本上固定的每年几十出;速度下来的同时,帮助戏考录入剧本的朋友们则越来越多,面儿越铺越大。十年间,我们完成了目前总共两千余个本子的40%。这期间,40%的分子与分母都在增长着——从十年前只是《戏考》这一套书,到现在的十余套,还有各种零星不成套的单行本,包括一些罕见的秘本。“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句当年号召大家一起帮助录入的话,正是对戏考十年来成绩的最好概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