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戏纪事本末:梨园和梨园e客(戊)

梨园网站的故事,随着梨园e客的隐退,也算告一段落了。当然,梨园还在以“梨园经典”的身份延续,不过这是另一个话题了,可以参看以后要写到关于豆腐的部分,这里不多写了。

其实梨园的故事,e客的故事,在上一篇写完后,应该是可以告一段落了。不过小豆子想,应该总结一下梨园在网络戏曲史上的地位与意义。毕竟梨园一去不复返,说句不好听的,棺已然盖上,论也可以定了。

梨园最大的一个意义,是把早期上网的一批戏迷聚到了一起,梨园是他们的根据地。中国京剧论坛也是把早期戏迷聚拢的一个地方,那里什么都谈,虽不乏高手,但鱼龙混杂,不似梨园的清静,而清静中又透着热闹。这批老人儿,到如今有一半隐居起来,或者称为“潜水中”了,而另一部分人,分散在其他戏曲网站中。小豆子相信,梨园的这段经历,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而从网上走到网下的时候,有一种神交已久的感觉,很谈得来。这一批梨园老人儿,很多都会出现在这个《网戏纪事本末》中,因为他们都在梨园内外出过彩儿,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梨园确是一棵引凤的梧桐。

梨园无疑促成了京剧全剧录音的系统搜集整理工作的展开,不光是音配像,那些不再版的磁带,电台电视台播放过的节目,都是梨园全剧录音的来源。很多资料在今天看来依然宝贵(详见本章之“丙”)。同样,这种大家无私奉献共享的精神,也是梨园带动起来的。在当下网络上下都很浮躁的环境中,抛开功利心,以一种最朴实平常的态度,来上传录音,梨园无疑是做得最早的,也是最好的。

以今天的眼光给梨园定性的话,它是最早的一批京剧网站中的一员,在技术上来说,也是为数不多先进的代表(CSS 样式、文件分割合并、小组、数据库——尽管未最终完成)。但它也是为数不多倒下的大网站(也许我们不能称其完全倒下,但至少它是如 Lotus 那样,由一个独立的大家伙,沦为被 IBM 并购的子公司)。它的成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也包括给网络戏曲带来了很多良好的风气;而它的倒下,因为网站主人梨园e客的突然消失,却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可以借鉴的经验或反面教材,因为这种突然消失很少见。我们并不能从中学到诸如如何防止戏曲网站从辉煌走向低潮乃至关张的办法。这大有一种“无谓牺牲”的感觉——梨园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遗产,却没留给我们如何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的良方(甚至是可参照物)。当然,这并不怪谁,世事无常而已。我们的网络戏曲,依旧摸着石头过河罢了。

小豆子没有经历梨园初立的日子,而梨园的倒下,又是一个突如其来继而又慢慢消磨的状况。这是一个无头无尾的故事。小豆子更期盼某一天,梨园e客能够重出江湖,自己把这个故事补全 表情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睡眠

卫生部副部长昨天在网上说:“民众亚健康状态也是公共卫生范围,属于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应该加大相关干预力度,尤其是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帮助民众树立健康生活观。”如果你生活在京剧世界中,亚健康的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今天来谈一谈睡眠的问题。

京剧世界里的人,普遍睡眠都成问题,不是晚上睡不着,就是白天睡不醒——其实这两者是有因果关系的,你晚上睡不着,可不白天就睡不醒了么。仅举几例说明。

京剧世界里的人,经常要唱五更,即从定更天开始,一大段一大段的西皮二簧,一直到天亮。有时候不光唱,还要同时纺织啦,打铁啦,换胡子什么的;即便不唱,也会遇到如《三岔口》、《十字坡》里这样的黑夜打斗,睡安稳觉的时候很少。有时候即便没有事情要做,没有心事儿要琢磨,也没有人来打搅你,但你还是睡不踏实,因为动不动就会来个鬼魂啦,长翅膀的熊啦、虎啦,或者城隍土地一类的神仙,在你梦里头搅和,严重者,会睡到“浑身上下冷汗流”。这么低质量的睡眠,是很影响健康的。

夜晚低质量睡眠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白天睡不醒。于是你会在京剧世界里不时碰到那些跟你说着说着话就睡着了的人。比如《卖马》里的秦琼,《能仁寺》里的安骥,《牧虎关》里的高旺,《荷珠配》里的刘志偕,这些都是白天就能站着或者坐着睡着了的典型。最夸张的例子是《龙虎斗》里的赵匡胤和呼延赞,两个人在战场上就先后睡着了,要不是龙形、虎形上来,就遭了暗算了。战场什么地方?套句戏词儿,“这么热闹,他会着了!”可他就睡着了,亚健康的表现。

《卖马》里睡着了的秦琼
《卖马》里睡着了的秦琼

因为总能碰上这种说着说着就睡着的人,你在京剧世界里生活,一定不要忘记以下这句话,要时不时拿出来说:“某某,你要醒来说话”;对方一定答:“不曾睡着”;你说:“句句梦话”;他说:“句句实言”。至此,你才算确定你对面的这个人确实没睡着。如果睡着了呢?基本上说地上有个铜子儿,或者面来了,对方也就醒了。

睡眠不足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当受到惊吓的时候,因大脑缺氧使得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昏迷。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在京剧世界里称为“气椅”。如果你遇到有人突然昏迷,不要紧张,只要呼一声“某某醒来”即可。正常情况下,对方会在唱完一句导板后醒来。

当然,如果你很“幸运”,在京剧世界里仍然能够得到充足的睡眠,那么首先是要祝贺你,毕竟身体是第一的。但这样的“幸运”是要打引号的,因为充足的睡眠,也就意味着你那么一大段时间都没有戏可演,就是一个活摆设。比如《捉放曹》,这出号称生、净的对儿戏,到了后面宿店,曹操倒是睡好了,可啥戏没有,睡前和醒后就几句唱,还都是大水词儿。《连环套》里的插刀盗钩也是如此,满台就看一个朱光祖,窦尔敦纯粹个摆设。

所以,一般来说,充足而有意义的睡眠,都是发生在京剧世界以外的后台,而不是台上。

2006年十大网络戏曲新闻

2006年,我们在戏曲曲艺和网络间继续游荡,继续经营。回头看来,还是有不少个“第一”出现。是喜是忧,看官自评。

一、戏曲界的 Blog 元年
2005年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的“博客元年”,小豆子以为,相对网络戏曲来说,2006年才正是 Blog 真正遍地开花的年份。本年,袁慧琴成为开博的戏曲第一人,随后,演员也好,戏迷也好,甚至剧团,都开始了自己的网上日记生活,这一切,似乎都要归功于由新浪造势的名人博客。显然,名人这张牌在今天仍然是很有市场的。新浪打好了,火了,而戏曲门户方面,梨园春秋也在用这个方法,拉到一批名人为自己的京剧博客造势,除了少数人外,大部分的演员,都是在一阵热闹之后,不去更新了。而作为第一个打出戏曲博客这个命题的京剧艺术网,显然还没有后发的梨园春秋成功。小豆子到今天仍然抱持当初的立场:戏曲博客门户的概念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做一个 BSP,尤其是命题性质的 BSP,很难。更何况,现在的京剧艺术网根本就没有意思再去把这个栏目经营下去的意思,基本上是自生自灭的态度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作为网站的工作人员都不能去坚持把自己的网志写下去,更没有心思去把环境打扫干净(那里的广告成灾),有什么理由会让别人选择你的空间来做 Blog 呢?而戏曲 BSP 的冷清与个人 Blog 的红火,这个在2006年形成的对比,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了网络去中心化的理论,一方面也是在提醒我们这些网站的经营者,把一个事务经营好是何等的重要,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就万事大吉了。

二、戏曲界的潜规则在网上被揭
2006年8月,余秋雨的一篇文章,引来马兰与安徽黄梅戏剧院在网上一场嘴战。这场争论现在已经风平浪静,没有人再去提起,但观者并没有看到任何答案。双方似乎都在等待时间把这件事冲淡。马兰所遭遇的事情,无非就是戏曲圈儿文化界的潜规则。潜规则无疑是可怕的,更可怕的是大家都习惯了这样的潜规则。马兰的这场风波算是告一段落,甚至于安徽黄梅戏剧院已经把嘴战的文章从网上拿了下来,但凡是发生了的,就别想把痕迹抹除干净。几个戏曲相关 Blog 之间在网上的碰撞,也是在网络戏曲世界的头一遭。

三、首家网络戏校出现
2006年上半年,梨园春秋网开办了首家网络戏校。“梨园网网络戏校是全国首家以互联网为依托,借助网络进行京剧教学的戏校。本校本着‘弘扬国粹,振兴京剧’的宗旨,特聘全国各京剧院团的专业演员在线免费教学。为广大喜爱京剧的各界人士与京剧院团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网络聊天室越来越普及的情况下,单纯的网友聚会、邀请名家访谈已经有些“泛滥”了,有的演员甚至可以在一年内出现在多个网站的聊天室里,进行着音频或者视频的交流。但梨园春秋网能够用同样的资源和设备,变通为戏校的模式,绝对是一个好的点子。这不仅对自身的质量和水平是一个提高,也是在为京剧的普及做真正的实事。这是2006年各戏曲网站经营中少有的好创意。

四、北方曲艺网开站
北方曲艺,这个曲高和寡的领域,在网上有了属于自己的网站——北方曲艺网。这并不是一个由政府运作的政绩工程,而是“由一群深爱着曲艺艺术的年轻人发起创建的”。目前的戏曲网站,形式上,门户概念依然是主流;而内容上,主流戏曲也是选题的首选。所以,像这种以北方曲艺为命题的门户网站实是少见,但我们的网络上恰恰需要这样的网站,才能在避免重复投资建设的同时,丰富网上内容,扩大艺术的受众面。小豆子始终认为,在内容上的独特,远比在规模上的庞大要强得多。北方曲艺网做到了,预祝他们能够继续做好,并坚持下去。新的一年,对于计划戏曲曲艺网站的朋友,是否会把眼光放得更广一些,更用心一些,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粘贴。

五、中国秦腔网上电视
2006年9月,中国秦腔网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这个栏目“片长10分钟,通过对中国秦腔网创始人刘彭涛创办网站5年来的喜悦与辛酸,给观众讲述古老的秦腔艺术如何与网络时代接轨等话题及种种故事”。小豆子没有能看到这个节目,对节目也只有通过文字上的介绍来认识。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好事。

六、京剧演出首次使用 Blog 做推广
碰壁后的新编京剧《悲惨世界》,在年底再次上演前,首次运用网络 Blog 的模式进行推广。尽管前期的准备是很专业的,很符合网络推广的各种标准,蜂鸣效应显然没有实现良好的票房收益。这是一次失败的案例吗?以结果看,是的。但如果以过程看,并不是这样。我们知道,在网下,一个戏曲演出的推广,乃至运作策划,都不大可能按常理去完成。或者说,当你在试图用常理去运作它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完全是两个世界。网下况且如此,在网上又何尝不是?

七、国学辣妹出世
2006年10月,一个网名叫作“国学辣妹”的丫头在网上活跃起来,此人乃“一个19岁的中央戏曲学院大四女生,自称书白居易的第53代后人,立志献身国学,穿着性感的露气装,打扮得妖冶俗艳,在孔庙内大摆热辣造型,宣称连孔子都要勾引”。这是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还是又一个自我炒作的小女子?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打着传统戏曲艺术旗号作自我宣传的人绝不止这个辣妹一人。事实上,大到港台歌星,小到辣妹、李玉刚或者吴汝俊,他们都会把自己与传统戏曲艺术拉上关系。如今传统戏曲艺术已是小众艺术,而也只有这种剑走偏锋,似乎才是最有效吸引眼球的手段。听腻了大众流行歌曲的观众,也会对突如其来的非主流产生兴趣。炒作的个人实现了他们扬名的目的,而真正的艺术,却仍然没有得到大众的关注。

八、未播新评书片段泄于网络
今年年初,当萨达姆被绞死的录像被公布于网络上之后,引来的风波是很大很大的。而去年年底在网上流传出来的评书《金瓶梅》片断,在评书界引起的风波也是不小的。事实上,当梁军决定要录制这部《金瓶梅》评书的时候,引来的争议就已经不小了,这时是6月份。一番没有结果的争论之后,大家都安静了下来。而到了年底,该评书的片断却在网上惊现。从技术角度看,这无疑是很有时代性的事件。在八卦猎奇偷拍暗访窃听密报的今天,挖内部资料而现于网络之上,是再普遍不过的事情了。只不过,这在戏曲曲艺界,实在是头一回遇到,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个片断所涉及的内容,是让人敏感得不能再敏感的《金瓶梅》。于是,网络及平面媒体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讨论。梁军本人都不得不承认,“目前网络所出现的确为其录制的评书版《金瓶梅》里面的片段。但,究竟是谁、又如何剪辑放置到网络上去的,梁军表示亦不得而知”。随着越来越多戏曲曲艺圈儿内的人的触网,这种类似电影“枪版”的玩意儿也会越来越多。

九、宇扬评剧院举办五周年纪念演出
“宇扬评剧苑出现实体”曾经出现在小豆子所评的2005年十大网络戏曲新闻中,而2006年,宇扬继续在虚拟与现实中成长。五周年的建苑活动,选择的是同时纪念花淑兰逝世一周年,而纪念的方式很传统——演出。戏曲,离开了演出,还有多少可以说的呢?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次,一个戏曲网站的周年纪念活动,在现实的台上搞一场像样的演出。戏曲网站建站周年的活动可以很简单,比如发个帖子,弄个红字儿;也可以很隆重,比如搞个纪念版,网友一起网聊。但宇扬却做到了搞一个实体演出。这是需要一定实力和社会人脉的,这说明宇扬在实体化的道路上走得很稳,而网上的发展也是中规中矩。

十、评剧演出首次通过网络直播
2006年另一个和评剧有关的新闻是首次网上直播评剧演出。其实,这场评剧演出并不是百分之百纯评剧,而是由德云社反串的评剧《秦香莲》。由于有郭德纲在内,媒体自然使尽手段去争取抓新闻,炒得也是相当火热。这场演出在3月23日于天桥剧场上演,磊客网全程直播,成就了这个首次网上直播评剧(甚至是首次网上直播传统戏曲)的大事。而且,更有意义的是,这次演出是为救助陆地园而举行的慈善义演。题外话:2006年真是有不少为救助陆地园而举行的义演、募捐,网上网下,但人们的义举善心,还是没能阻止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令多少人惋惜。

Blog 的燎原,使回顾这一年网络戏曲大事的时候,多了更多的选择。对比前些年,你会发现,唱主角的不再光是戏曲网站这样的个体,而是更多在网上活跃的网民,甚至圈内人士,正是 Blog 给了他们展现的平台。显然,网络戏曲还是在紧跟网络的发展,也让这一年中充满了新鲜事儿 表情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打更下夜

打更下夜是京剧世界里很下层的活儿,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技能,但因为它又是在政府机关的一份工作,所以乐观地看,也算一份铁饭碗。但这里面同样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东西,否则严重的可能会丢了性命。

打更分两种,台前和幕后。其实幕后的工作较台前要相对容易得多,而且你不需要什么台词,只管在后面定点敲敲锣就是了。最常见的一种就是所谓的“叹五更”,当角儿在台上唱了一大段之后,你要准确地报出下一个更次,因为通常情况下,角儿后面的词儿里的第一句,会涉及到这个更次,比如“听谯楼打罢了”几更几点、“几更几点”如何如何,所以只要会数数,基本可以胜任幕后的工作。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还有一点很重要,有时候演员在台前聊着聊着,突然会说:“听听外面几更了?”这时候被问的人会做聆听状,而你的任务就是准确报时。戏台上没有手表,所以打更的要随叫随报,这一点和现实生活有很大差别,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屋里面一个人一竖耳朵,墙外面甚至谯楼上的更夫就知道有人想知道时间了的,所以需要格外注意。

台前的规矩更多。首先,你得是一个丑儿。我们似乎没有看到有末、外或者花脸去打更下夜的,更不要说女的。其次,台前不光只是打更,还同时兼有保障社会治安的责任,也就是下夜——如果有犯夜的,需要将其拘留(这种工作有时也有衙役担当,所以如果你是做衙役的,也可以参考一下后面的一些建议)。另外你需要有一个伴儿,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单独一个打更下夜的。毕竟这是一个比较枯燥的活儿,一晚上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没有伴儿会很闷的。但也不是没有一个人的时候,比如像《一捧雪》里那个更夫,就是一个人,所以弄得很辛苦,好不容易碰上了个莫成,就把工作转移给他,自己好暂时休息休息。

但是你要和你的伴儿关系处好了,否则会比较麻烦。比如《盗宗卷》里面,就因为衙役甲要来赏钱而没有分给衙役乙,结果衙役乙去打小报告,造成两个人谁也没有得到赏钱的结局。提到要赏钱,有一个小窍门:一般巡城的老爷都不识数(注意我们前面提到,打更这个活儿,最起码的技能是要会数数,而打更的上司一般都不识数,这很符合外行领导内行的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钻一些空子。比如《黄金台》里,两个衙役抓到了一个犯夜的——田法章,但是却可以连报两次,一人得一份,这实在值得《盗宗卷》里的两个衙役好好学习一下。但显然这招儿不能使用太频繁了(毕竟老爷也不是完全的大傻子),如果老这么谎报,结果《黄金台》里也看到了,老爷一句“哽,哪里来的许多犯夜的!”戏法变漏了。

虽然维护社会治安是打更下夜的责任,但是毕竟你的技能不多也不高,所以千万要量力而行,不要犯个人英雄主义的毛病。《盗御马》里的两个“大胆的小更夫敢来逞强”,结果都被窦尔敦砍死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刻向御营里的高手报告,让他们出手。这一点可以借鉴一下评书世界的例子,凡是有贼人夜探府衙的情况,都是府中的侠剑客出来和贼人会斗,更夫是不露面的。

另外,不要将“会数数”这项技能简单地理解为会数到五就可以了,因为在某些非常罕见的情况下,你需要继续往下数,最严重的就如《九更天》里那样,一直数到九。

最后还是要鼓励一下已经或准备参加这份工作的朋友,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很卑微的活儿而抱有悲观的心态。所谓“行行出状元”,一点儿不假。我们有一位前辈的老先生王金龙,“白日长街乞讨,夜间吏部堂上巡更”,到后来官拜山西八府巡按,迎得美人归,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从巡更到巡按,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嘛!

网戏纪事本末:梨园和梨园e客(丁)

梨园e客从梨园的退出并没有任何征兆,只是在某一次更新之后,人便消失了。那个时候梨园的更新流程基本上是这样的:大家把文件传上去,e客负责最后在网站上反映出来。

在e客消失前,曾经有一次,梨园的论坛梨园夜话满了——不能再帖新帖子了,而e客又暂时找不到。于是,在北京的豆腐建起了听戏谈戏论坛,也就是现在梨园经典论坛所在地。通过即时聊天软件,人传人,不久,大部分人都聚到了听戏谈戏那里,继续着网上的活动。后来e客出现,打扫了夜话的旧帖子,大家才重新回到夜话,听戏谈戏作为临时论坛的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是大家起码知道了这么一个“后院”,无形中,为以后的大搬迁打下了一个基础。

论坛的这次故障后,e客把论坛的管理密码给了包括小豆子在内的几个人,防止以后类似问题出现时他又不在。

那个时候不光论坛的管理密码,就连梨园本身的 FTP 密码,也是e客、xued、豆腐、小豆子等几个人共掌的。这一点上,必须要说e客不同常人之处。说心里话,小豆子至今没有把也没有打算把戏考的任何管理权限拿出来和谁共用,其他大站的管理,也没有听说哪家是这样运作的。e客在这方面的态度、胆识以及对同好的信任令人钦佩,这也是为什么当e客离开梨园后,梨园依然能够正常运作,并且成功转型,而不像一般的个人网站,当站长退出后,所有的东西就荒废掉了。

尽管梨园在没有e客的情况下仍然照常运作,但e客的离去对梨园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损失。e客有胜任一个戏曲网站站长所拥有的一切条件:既懂戏又懂技术。在e客消失后的某几天,他曾经在网上短暂地复出过。而那次复出并不是一次公开的亮相,只是大家私下有些交流(小豆子至今保留的与e客最后一次电子邮件交流是在2002年12月9日)。e客甚至还把新设计的网站给包括小豆子在内的几个人看过,那是一个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全新梨园,包括一个新的顶级域名(peargarden.org)。不过那次复出只如星光一闪,随后,新的站点、域名随着e客的再次消失而慢慢消失。

无论梨园本身的工作过渡得是如何平稳,e客的退出都显得太过突然,尤其是在他已经雄心勃勃准备把事业做得更好更精并投入了资金和精力之后,啪地一下就没有身影,实在是太突然了,以至于在最初的几个月,小豆子都认为e客会随时回来,新的梨园也一直存放在收藏夹中——直到时间把一切都消磨干净。

洋眼看戏:演出时间

戏迷知音在今天(国内昨天)的网志中提到:“今天是个好日子啊,06年6月6日,好吉祥顺利的日子,希望大家的事业也是六六大顺,亨通发达。”

很好的祝福,小豆子借花献佛,转给大伙儿。

这是一个很有趣儿的话题,昨天晚间新闻的时候看到,有的准妈妈因为今天是6月6日,所以准备推迟生产日期。在国人看来是六六大顺的日子,在洋人眼中,绝对是一个可怕的数字组合

这就是文化上的差异。

同时让小豆子想到的就是去年这个时候上的那门中国舞台艺术的课。当时有一场多市票友组织的京剧演出,Lovrick 教授推荐大家去看,在把演出时间和地点抄在黑板上的时候,教授发现了一个问题:演出于下午1点15分开始。教授说:很奇怪的时间啊,为什么不是1点,或者1点半?而是1点15分呢(不整)?

当时小豆子并没有在意这个问题,但是经过近一年的琐记整理,尤其是接触了很多诸如演出节目单这样的资料后,小豆子也渐渐发现,国内的演出,夜场经常是7点15分开场,大大多于整点或整点半开场的情况。

泛泛地解释,这也应该归到“文化上的差异”来。但是,究竟为什么呢?几点15分开场有什么说道或者好处吗?高人指教。

网戏纪事本末:梨园和梨园e客(丙)

梨园最开始只是提供唱段下载,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善,空间的增加,以及人气的上升,提供全剧录音下载的硬件条件基本都已经具备了。这个时候,就到了2001年年初。

这是一个很不一般的时候,因为此时恰逢马连良先生诞辰100周年。梨园e客借着马先生的这阵东风,与xued诸公,一下子提供了十几出马先生的全剧录音。虽然都是出版物,但在当时资料贫乏的网络戏曲领域,是相当珍贵的。从此,梨园的全剧录音事业便被激活了,除了在国内的e客、齐天大圣、xued等人外,就连在美国的雷特那、door等,都倾其所有,录音一个接一个地制作、上传,那时候梨园的全剧录音页面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

关于全剧录音,有几出印象很深的剧目,借着这个机会也一并记录下来:

李宗义、李慧芳《盗魂铃》电影版录音,这是雷特那制作上传的,虽然这个电影的 VCD 在市面上不算难找,但在那会儿还不多见,尤其是它是梨园第一个从电影里截取的录音。

李盛藻、王泉奎、曹世才《十五贯》,同样十分珍贵的录音,对提供者的印象很深——豆腐。也是通过这个录音,才开始了解豆腐其人,一直到如今,仍然并肩战斗。

奚啸伯、陈丽芳《坐宫》电影版录音,奚啸伯、杨慧云《乌龙院》,这些都是水镜庄主提供的宝贵资料。水镜庄主亦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容后慢表。

言少朋、言慧珠《芦花河》,松鼠斋提供。小豆子印象很深的是,那会儿松鼠在论坛里回忆小时候排这出戏及前面的《樊江关》,小豆子就把这两出戏的剧本敲了出来(那会儿多有闲功夫啊)。

王泉奎《刺王僚》,那是北京电台(?)的一次节目中,请的王先生的孙子来讲解王先生的唱,捎带放了些录音,其中这个《刺王僚》的全剧弥足珍贵。

上述都是小豆子印象很深并对小豆子有特殊意义的录音,说它们印象深,是因为至今不需要查看手中资料,便能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以及上传人,说它们意义特殊,是因为是这些录音,让小豆子开始了对其上传人的接触和了解。梨园不光是一个共享资料的地方,同样是结交同好的场所。都说梨园界有藏私货的不良习惯,但是从梨园网站开始共享全剧资料的那一日起,珍贵的资料就没有断过。部分资料,在后来的音配像或者其他音像制品中出现了,但更多的资料,至今仍只是以电脑文件的形式,传播于网络间。这种良好的风气,一直影响着造访梨园的朋友,包括以后的西城老军、凤点头等,都是慷慨解囊,奉献所藏。

喝水莫忘打井人,今天能够有这么多珍贵的录音资料重见天日,都是梨园里的梧桐树,引来了众多的凤凰。

网戏纪事本末:梨园和梨园e客(乙)

上次提到梨园的变迁,与整个 IT 业的起伏有着很多的联系,今天回忆起来,确是很有时代特色的事情。

首先来说,梨园最初的网址:peargarden.myetang.com,是用的忆唐的免费空间。很不幸,忆唐是一个 .com 失败的案例。那时候,很多网友,像合意太爷的老唱片(容后细表),豆腐的京剧之友(也容后细表),包括戏考的网站,都是在忆唐搭建的。理由很简单:空间无限。泡沫时代嘛,这种免费空间遍地都是,但像忆唐这样大方的不多。当然,很快忆唐就意识到,这么下去是不行的,于是空间逐渐减少,并推出了靠访问数挣空间的规则(网站被访问的次数越多,给的空间越多)。所以在那时候的梨园夜话(梨园的论坛)里,可以看到xued、豆腐、雷特那、小豆子等人发帖子说又上传了哪些录音,但通通不告诉下载地址,都是等稍后梨园的页面上反映出来——因为这样可以把流量都集中到梨园去,用来挣空间。

忆唐的空间有一个问题:不支持外部引用,所以很多人用下载工具下载的时候,都不成功,只有右键点击选目标另存为。为此后来小豆子写了个小教程,讲述如何用下载工具直接下载。

后来忆唐又开始限制文件大小,于是梨园提供的大文件,都一律被分割成若干块儿,下载各部件后,用一个批处理文件再组合到一起。而因为忆唐的服务器用的是 UNIX 系统,批处理文件下载下来后,有时里面的换行符依然是 UNIX 格式的,导致在 Windows 下不能正常地运行,于是在梨园的首页还特别标明,如果运行中有问题,请用写字板软件打开这个文件,再保存即可(即把换行符从 UNIX 格式转成 Windows 格式)。以后渐渐改成在第一个 zip 包里放批处理文件,防止上传时换行符被改。

再后来,忆唐空间继续缩小,有人便发现了 Smiling 电子小组(具体哪位发现的,小豆子记不得了)。电子小组就是和后来的 MSN Groups 等类似的网站,提供文字和文件交流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去创建自己的兴趣小组。虽然提供的空间不多,但是每个人可以去建立无数个小组,于是积少成多,大家开始把梨园的一些唱段转移到小组里,而梨园则有更多的地方来放全剧录音。不过自然,小组很快也有了更严格的限制。

最后,梨园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地步,每传一部分录音,就要去删一部份老的,而论坛的人越聚越多,总有新人看着以前遗留的老页面下载不了东西而失望,进而发帖希望恢复(这个传统到今天依然由梨园经典继承着,尽管空间比以前多多了)。那时小豆子已经用上宽带,于是用自己的电脑架了台简易的 ftp 服务器,把多年来从梨园下载的资料放在上面。虽然不是每日24小时不间断,但也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吧。

尽管网上的条件越来越艰苦,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这简直就是一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见缝就钻的艰苦奋斗史。

在梨园非常辉煌的时候,IT 泡沫的破灭直接导致了拥有大量资料的梨园一下子失去了其所依赖的存储空间。当2003年忆唐终于撑不住这免费空间的业务宣布停止时,梨园就不得不去寻找自己的出路,而此时,梨园e客已经消失了有不短的时间了。

这次岔出三个话头,其一,梨园从提供唱段到提供全剧录音的转型;其二,梨园e客的消失;其三,梨园的出路。下几篇一一记录。

网戏纪事本末:梨园和梨园e客(甲)

为网上戏曲立传做史,必然要先涉及梨园及梨园e客。按照合意太爷的话,这是一个“上古时代”的话题。

这本来就不是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记,所以,几乎所有时间都没有确切的年代。或者说,在经历那个岁月的时候,小豆子还不曾意识到,梨园e客会突然消失,梨园会变成梨园经典。那个时候过得马虎,现在只剩下一片朦胧。趁着记忆不陈,赶紧记下几笔,莫要再等闲。

梨园的成立肯定要早于2000年4月,这一点从小豆子现在电脑中的唱段文件的日期可以判断。而究竟具体到什么时候,或者具体到哪天小豆子误打误撞上了梨园的网站,小豆子已经考证不出来了。但可以很确定地说,梨园是第一个免费提供大量京剧唱段(后来发展到全剧)下载的网站。很多后来上网的人只知道,下载唱段到京剧艺术的曲库,下载全剧到京剧艺术的梨园经典,但都不清楚在这之前有一个梨园,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而事实上,梨园也并非昙花一现,着实红火了几年。

梨园的站长,大号是“梨园e客”,这绝对是一个现代与传统巧妙结合的好名字(往后若干年,很难见有这样神韵的名字了)。印象中家住南京附近,似乎离马鞍山不远(或者就是),反正是与当年论坛里的活跃分子齐天大圣相隔不甚远。最初的梨园,是由梨园e客全权负责更新、维护的。上传的段子,虽然大部分都是来自出版的磁带(另小部分来自电台),但以当时互联网上绝对贫乏京剧有声资料而言,这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网站了。小豆子相信,早期上网的戏迷,都是或多或少地的梨园那里得到了好处,更不要说像小豆子这样身在番邦难闻管弦的人了。

很糟糕的是,小豆子那时候没有用当时被称作 OICQ 的东西(也就是现在的 QQ)。那个时候,番邦的 ICQ 是比较流行的,而国内则是 OICQ。梨园e客是很早就有了 Q 号的——五位数啊!这样,小豆子就错过了与e客在网上交流的最佳时期,如今留下来对e客的印象,也是那种高山仰止的模糊感觉。缺少了平行对话,似乎少了些什么。如今偶尔还可以在 QQ 上见到e客,但多半是打个招呼而已,e客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年谈戏的热情,这也许很正常,人总有走下网、走出戏,去顾及现实生活的时候。当然,当年论坛里的交流是很好的,可以说,梨园的论坛——梨园夜话,以及后来其后继者听戏谈戏,都一直秉承着这种和谐友好的讨论风格,在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若干年前,就已达到了国家标准。

今天翻看梨园的变迁史,给小豆子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梨园更像一个 .com 公司,在世纪交替时辉煌,在网络泡沫的破灭声中消失,而细细看来,梨园真是与当年整个 IT 业的潮起潮落有着很多的联系。下次再说。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二九一十八

在京剧的世界里,你的数学不需要太好,能数到十八就基本够用了——多好,两只手加两只脚,还富余俩指头。

比如,一场败仗打下来,作为统帅的你,身边就剩下十八个残兵败将。这样的情况,《华容道》曹操的情况,供你参考。

比如,天下大乱,打起来了,一般来说,数到第十八个年头,就能安泰了。这样的情况,《斩黄袍》里苗顺的“袖内八卦来算定,十八载天下不太平”、《大保国》里徐延昭的“十八年改国号臣不能全知”、《草桥关》里刘秀的“十八载才除恶孤立中兴”、《烛影计》里贺后的“十八载又何曾乐享太平”供你参考。另外,天下大乱的时候,经常冒出来“十八路反王”。合着平均起来,一家王子才折腾一年。

比如,丈夫离家把媳妇放在家里,媳妇数到第十八个年头,这丈夫差不多也就该回来了。可以参考《汾河湾》里“连来带去十八春”和《武家坡》中“连来带去十八年”。

比如,官员审理人犯,经常是十八个十八个地抓。《审李七》中就因为十八名江洋大盗短缺了一名,才把王良给攀扯上。《秦琼卖马》里秦琼是押解十八名所谓“好汉”。《审头刺汤》里陆炳监斩的也是“一十八名江洋大盗”。

类似的情况还很多,甚至于,一出反串诸戏的节目,叫做《十八扯》。当然,非常“经典”的“十八摸”就不多说了,现在不是要“抵制‘三俗’”嘛。

十八是个好数,而且说大就显大(比如十八年),说小就显小(比如百万人马烧得剩下十八个),所以才在京剧的世界里这么流行。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