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盛琴病逝

这人真是不禁念叨,2004年年底诸世芬走的时候,便想到盛字辈恐怕只剩下个苏盛琴,没想到不到一个月,老先生也走了。如新闻中所说,盛字辈如此一来就全不在了。2004年回国曾有机会去宁夏一探,惜因自己忙未能排出时间,那时老先生便已是有病卧床了,空留一张照片而已。唉…… 表情

京剧艺术家苏盛琴,于1月20日上午10时因病在银川逝世,享年91岁。苏盛琴祖籍河北枣强,父亲苏雨卿是喜(富)连成教习。苏盛琴初习老生,后工旦角,又改琴师。1955年加入原中国京剧院四团,1958年随该团迁至宁夏支边,此后一直在银川工作。苏盛琴是富连成“盛”字辈最后辞世的京剧艺术家。

艺术无边界

随着两岸如履薄冰般谈妥了春节包机的事宜,飞机开始更接近于三通意义的直飞,相信更广泛意义上的“通”也会慢慢到来吧。是的,既然大家都有钱赚,都能省下不少时间和费用,抛开政治不谈,何乐而不为呢?实际上,商人在很多时候是相对来说最不希望凡事都捆绑政治的人群——只要有利而无大碍,那就干!

其它方面呢?比如艺术上,在这里谈,京剧上?文人其实是不应与政治有太多攀扯的,但是即便你的作品没有什么政治倾向,统治阶层一样可以找出种种“隐含”的东西来说明里面的某些“政治倾向”。所以,当你看到一个文人不遗余力地在艺术作品中掺入政治的东西,不要奇怪,因为如果他不这样做的话,那么就有可能会被别人解读成某些“负面”的东西(更何况有些时候即便你的作品是有正面的东西,也还是能被人“发现”其中“真正的内涵”来)。所以文人难做。也正因为此,两岸以前在这方面的交流也是很少的。

比如,《齐如山全集》,在大陆便没有公开卖的(图书馆还是有的)。昨天粗读了一下,里面很多与“共匪”有关的东西——这就难怪了。再如大陆的一些文学作品,恐怕也是因为有“红色”在其中而在台湾不能读到(而现在恐怕会因为有“大中国”的概念而被排斥)。这是很可惜的。

还有如在台的京剧演员的录音,不能因为他们去了台湾或是台湾培养出来的,就主观认为水平比大陆要差。不过很遗憾,小豆子发现每次在论坛发布的上传录音的帖子,台湾录音的点击率明显低于大陆的。大陆网友上网听戏的人多于台湾自然是一个因素,但是这也正说明,大陆的朋友们还是不能放开偏见,去欣赏同样艺术水准很高的作品。套句词,这些在台的艺人,真有种“夜明珠埋粪土光华难现”的感觉。再加上眼时下台湾“去中国化”的影响,很难想象,在今后,还有多少人会认可他们的成就?

搞艺术,应该如同做买卖一样,不要讲究什么边界。做买卖现在有世贸,只要双赢,就做它一笔,大搞全球化一体,不分彼此。艺术也应是这样,只要有艺术价值,那么就抛开政治,去欣赏它吧!更何况,同文同种;又更如齐如山、“台湾四大须生”等人,都是大陆过去的。

两岸间京剧交流近年增多,确是好事。如去年台湾国光剧团到京、沪演出;而大陆剧团也是每年都要到台湾演上几次。演员、编剧等的交流更是频繁。

因此,小豆子觉得有必要搜集一些在台剧作家的剧本,他们同样是名家,作品同样是名作。例如齐如山为梅兰芳所编的那么多经典,不能因为其政治立场的原因而否认掉了。不过,据西城老军说可能由于版权的缘故,《齐如山全集》中没有收录剧本(小豆子昨天翻了好几次,未找到,于是去请教)。现在暂只有俞大纲全集一套,其中剧作卷有6出剧目,也是俞先生多年编剧的经典了,水平自不在田汉、汪曾祺等人之下。

李亚仙、王魁负桂英、杨八妹、儿女英豪、人面桃花、百花公主

《俞大纲全集》剧作卷
《俞大纲全集》剧作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