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人名

今天整理《介子推》的剧本,再次服了春秋时候人的才学,给孩子起名字就是有个性,估计那时候重名的都少。当初敲《烧绵山》剧本的时候(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就佩服过一回,里面重耳手下四个朝臣:颠颉、魏犨、狐毛、狐偃,这……让孩子从小就得学这么复杂的字。再看看这个《介子推》里面的人名,诸如:荀息、里克、梁五、东关五、任文翰、祁俊一什么的,也够瞧半天的了。 表情 对了,还得算上主人公自己的名字。

名字起得有个性也就罢了,这些姓氏在今天开来也都够偏的。春秋时候出了名的人(至少在历史上或者戏里留下名字的),名字不仅古怪,姓氏也都很玍,不过在那时候凑在一起,似乎大家都习惯了。要换今天,比如一个办公室里,这个同志姓里、那个同志姓颠,这位领导还复姓东关,那这办公室就太热闹了。

今天看来比较流行的大姓,似乎是汉以后普及开的,而且此后起的名字也更通俗易懂了。小豆子没做过这方面的考证,只是凭感觉下此论断而已。

若这么看,由明人陈仲琳编写的《封神演义》就露出“马脚”了,里面史书上可考的如比干、伯夷、叔齐什么的,还都如后来春秋人名的风格——让人看不懂;而那些会法术的人(也就是作者自己编的),就如秦汉后的通俗人名了,比如张桂芳、孔宣、黄飞虎一家等等。

如果生活在春秋时代,跟别人说自己真名叫小豆子,应该没有人表示怀疑。 表情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