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盆记》遐想

裘迷动议说希望听到孙岳的《乌盆记》,今天做好传了上去,有喜欢的朋友也可以去下一份儿,感觉应该是文革后演员中表演这戏最好的了,加上配角也都很出彩儿,值得推荐。

《乌盆记》孙岳饰刘世昌

这戏又叫《奇冤报》,其实这种冤枉事儿那简直多如牛毛,为什么单就它出名呢?小豆子想原因无非有二,第一,这案子关系到包拯,日后“三公之位”的包龙图,此时还是一个百里侯,初次上任,审的头一桩案子,自然要有名一些。其实这案子换谁到这种情况都可以审了,先是狂风刮去轿顶,然后乌盆告状,目击证人是钟馗老爷,那赵大真是就剩下等“枪毙”的份儿了。做大清官的一个好处就在这儿,百灵相助,动不动上天示警,来阵风来阵雨的,要不苍蝇、青蛙一起上,或者兔子头上戴个草结表示个“冤”字,最不济受害人或者神仙来给你托梦,直接了当告诉你原委,这案子不破都没天理了。

另一个出名的原因就是这件事与判爷钟馗有关。其实天下不平事多了,钟馗也不是每件事儿都去管。偏偏赵大夫妻把钟馗爷爷的眼睛给挖出来了,这可就了不得了,直接触及神仙本人的利益,那钟馗怎么也得出面替刘世昌打这个官司。这就是“奇冤”得以成为“奇冤”的原因,刘世昌有多冤啊,比他冤的人有的是,感情是钟馗爷爷他冤呢!那么大神仙让一对儿卖盆儿的把眼给挖了。

一出不可多得的好戏。

重温了一遍《大闹天宫》

今天“大外甥女儿”小熊来家里,于是各种动画片放个遍,比如迪斯尼的经典,也包括当年小豆子有很深印象的国产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豆子基本上是和小熊一起从头看到将近尾声,小熊的爹妈来了,才算结束。

“大外甥女儿”要打引号的原因很简单,这个两岁的闺女和小豆子没有血缘关系,只不过她姥姥和小豆子的大姨是至交,算算也就是舅舅和外甥女儿的关系了。

对于小熊来说,看《大闹天宫》是头一次,加上年纪小,又是在番邦化外生长的,即便家里从早到晚都是中文教育,那也不可能与电视节目、幼儿园的小朋友等等西方文化隔离,所以当小豆子发现小熊能够目不转睛专心致志地看这部于1964年制作的美术片时,实在吃惊不小。而作为“过来人”,十几年后再回顾这个幼时的记忆,也是很有感触的。

美术片《大闹天宫》
美术片《大闹天宫》

以前不晓得京剧为何物的时候,小豆子没有意识到这部美术片中运用了那么多京剧的锣鼓点,而片头写的由“上海京剧院乐团、新华京剧团乐队”演奏的字样,也是在今天才明白其意义。这确是一部传统至极的美术片,从片中的武场到巨灵神、二郎神“哇呀呀”的叫嚷,甚至李天王调兵时的白口,都是从京剧借鉴过来的。而不论十几年前的小豆子,还是今天的小熊,都接受了这样的形式,并没有因为其中京剧的元素而产生抵触情绪。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这更是一种传统文化本身的渗透力。这些艺术表现手法,都是百年来艺人锤炼出来的精华,它代表了几代人的审美观点。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平生第一次接触这些艺术的时候,无论是“咚咚呛”,还是“哇呀呀”,他是会产生文化上的共鸣的。但如果外部的环境不停地制造这些艺术形式是过时的、非主流的,那么必然会产生心理暗示,进而排斥,而这恰恰是现在大部分孩子接受的潜意识。

经典的东西,多少代人走下来,依然是经典的。这部《大闹天宫》是如此,小豆子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而关键所在,就是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文化上的认识,并不是让他们对此有多么深的理解,而是要达到一个共鸣,让他们起码对这些传统文化不抵触,这就足够了。而我们国内的舆论,制造的却是相反的环境,让家长甚至孩子觉得,这些传统的东西是过时老土的,于是盲目崇洋,从引进外国动画片到双语教育,无不反映的是这样的心态。实在应该纠正纠正。

一些题外话:这部片子看下来,似乎里面的人物都很胖,从孙悟空到玉皇大帝,最夸张的就是哪吒,为什么小时候看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也许因为那时候小豆子本人就很胖的缘故吧 表情 另外,里面很多镜头至今还能回忆出来,可见这部片子在小时候留下的印记有多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