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网友青山在琐记提交的条目里提到,建议把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互相有个照应。小豆子恰恰一直偷偷进行着这方便的前期工作。事实上,当人物有了可以按类别划分后,琐记另一方面的数据——事件就已经开始了类别划分工作。
这里面用到了最近比较流行的词:“标签”(Tags)。标签的目的就是给某一东西划分类别。但是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类别划分是因为它的自由。就好比旅游的托运行李,在经过了若干次出入关后,上面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标签。
因为琐记里保存的事件很杂,大到与政治运动相关,小到结婚离婚,只要与戏、与戏圈子里的人相关的事件都包罗着,把事件做简单意义的如艺事、生活等等的分类,就太泛泛了;而如果分得非常细,归纳起来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这里用标签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随便找一条事件,它的标签可能会是像“京剧 周年纪念 北京长安大戏院 北京”这样,有多个标签,而标签与标签的级别并不是并列的,甚至不是一类东西。比如“京剧”是剧种,而“周年纪念”是事件的主题,“北京长安大戏院”是地点,“北京”是城市。这没有关系,因为这些标签都是这条事件的属性。而点其中任意一个标签,就会连接到其它有此标签的事件上,其广度可能会是跨剧种、跨地域、跨时空的,尽收眼底。
标签的列表也采用了标准的标签列表显示方法,即按字母顺序(这里是中文,自然是汉语拼音)排序,而同时以字号的大小表示标签占的比重,一眼看去,可以同时得到两类信息。
当然,标签的目的是把很多事件进行各种归类,但这还不够。如青山所说,相同主题的事件应该有相互的链接,如他举的例子,某某演出第多少天,应该在页面上提供其它天的链接(如果有的话)。是的,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同主题互联了。如同人物页面有一个“参看”栏目,给出与此人物相关的其他人物的链接一样,现在在每一条事件上,如果还有其他事件有相同的主题,那么这个页面也会有一个“参看”栏目,给出其他相关的事件链接。比如在与“梅花奖”相关的页面上,会有历届梅花奖事件的链接。
所以这一次的事件分类,是用“标签”——这个被 Web 2.0 归纳的概念,和“主题”——这个传统网站所用到的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得在事件中浏览更加灵活,得到的信息更丰富——例如,您可以非常容易的得出一张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的大事年表。
事件标签对应的是人物分类,另外两者都已有了“参看”,对数据的整理现在告一段落。如果有空,小豆子会在标签的程序上再花些功夫,让它能够显示更多自定义的东西,而不是单一一个标签的页面,比如,显示一张在上海的京剧和越剧的大事年表,但不包含政治事件(注意:这里用到了四个标签,关系分别是“和”、“或”与“否”,界面设计就先需要花不少时间 )。
《标签》上有1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