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复苏的网络观察

相声凭着德云社回归剧场的演出,已经开始又火了,就连身在番邦的小豆子,也有机会通过点对点式的下载,欣赏精彩的表演。顺便说一下,同在一城的咸鱼干,已经把 MSN Messenger 上的名字改作“布什总统的秘书王福贵”了,足见新包袱已经“享誉全球”。

裘迷通过比较德云社和前年的老车站剧社,得出了京剧同样需要培养传统艺术观众的结论。

但问题还远不是这样,应该看到,德云社的火爆,不止在民间产生如此强的效应,就是在各大媒体上,也是来自各种角度的报道,这与老车站当年是不同的。

除去两种艺术形式需要的开销不一样,对演员的要求不一样(注意:小豆子没有认为相声演员不需要功夫,他们同样需要功夫,只是说,除去自身的功夫外,不受衣箱、场面的影响),观众群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似乎也不一样。这是今天要说的关键。

回想当年老车站,每周演出结束后,都会有网友在中国京剧论坛发照片,而且照得技术确实专业,论坛也是一阵热烈讨论。另外,小豆子暑假回京时去剧场得知:有个加拿大的洋人,每次都来拍录像。哦哦,是了,最后一排架着的是摄像机,那是留视频资料呢。问题来了,德云社的演出录相与录音,前面已经说过,现在满网都是;老车站剧社的演出录相,从未见流传过,最多有几出录音在水木等的 FTP 上。

去年年底出现的京剧 BT 下载,让人眼前一亮,网络京剧可算走上了这条路,不过录相来自出版物和电视台。与现在大量从剧场采集的德云社的相声比较,两者在本质上差了一个级别:前者是已有资料的再传播,而后者是原创性值的普及(尤其对于买不着票或不在北京的观众)。

请看中国京剧戏迷网最新的告示

本站近期即将改版(2006年春节前后)。改版后的本站增加了“赞助视频”频道……

一、“赞助视频”频道以传载整场大戏为主,着重加大所传载的整场大戏的数量,使之达到一定规模(一般在200出——500出之间)。同时亦讲究所传载的整场大戏的质量:在表演人员上讲究老中青三结合;在剧目类别上统筹考虑优秀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新编现代戏三并举;在剧情内容上讲究行当、流派、风格的统筹考虑、兼收并蓄;在剧目演出的时间上讲究旧录象和新录象有机结合。

“赞助视频”,顾名思义,是戏迷提供一定的资金援助给本站才能下载欣赏的视频(由于本站是公益性非盈利网站,寻求赞助只是为了本站的生存和发展,所以赞助金额是很有限的。一般为:1、单月包月15元;2、连续三月拥有下载权限,赞助资金一次性给付,30元;3、连续半年拥有下载权限,赞助一次给付,50元;4、连续一年拥有下载权限,赞助资金一次性给付,80元。由于本站“赞助视频”栏目时常处于调整和增加剧目的过程中,戏迷通过提供仅可能少的赞助资金获得连续下载权限进而获得最大的下载效益还是很必要的。)

这是继京剧艺术网之后,第二个要搞收费视频的京剧网站。网络戏曲的春天来了?网站已经找到了以网养网的方法?小豆子没有看出来,看出来的,无非三点:盲目、短视、低端。

所谓盲目,就是在没有摸清市场环境的情况下,贸然下水。要知道,这样的视频服务,是需要很大空间的,空间哪里来?银子买来。那么如果花了银子,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即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去花钱下载,那这先期的投资就算砸了。所谓短视,就是在本来京剧出版物就不是很畅销的今天,通过网络去做这种“倒卖”的生意,只会让市场更疲软。若真和现在网络相声那样,涌现出大批的原创品,或者通过电视台挖掘出非出版物的资料,通过网络普及,那就是两码事了。所谓低端,就是在电影、电视剧、甚至相声都已经步入点对点下载时代而不在依赖大空间、大投资的背景下,京剧依然坚守着这费钱费地费时的服务器/客户下载方式。

所以相对京剧而言,相声还是门大众艺术,至少它在普及的手段上,要比京剧高明得多。京剧在网上的传播方式,也应该换换思路了。

《相声复苏的网络观察》上有9条评论

  1. 那个洋人的热情可不是普通的高——足以让我们的国人汗颜……中文名,东方尼克。记得在央视的国际票友大赛见过他

  2. 网络传播戏曲从最早皮黄客的绝版赏析到梨园,即使到现在看起来还是最棒的,我始终觉得因为戏曲本身的专业性很强,所以最好走“精品”路线。而且其涉及的知识和内容非常广,做成“大而全”的网站其实未必是最好的出路。

    绝版赏析和老唱片网站的唱片、梨园(现在的“经典”)的剧目录音、戏考的剧本、咚咚呛的新闻和信息平台、“时代国粹”的视频以及“京剧艺术”的音频唱段都是或者曾经是这种特色鲜明的优秀网站

    现在技术越来越发达、硬盘越来越大,各色戏迷也越来越多,要求也各不相同。可是有些网站的特色已经越来越模糊了……其实我们的戏迷相对数量还是很少的(绝对数量可能会多一点),而且真正高水平网上戏迷其实就那么几个……对于网络传统戏曲的方式,也许大家都在探索,但是我觉得“精而特”的路线应该坚持

  3. 昨天北京电视台也播出德云社的火热及当今一些著名相声演员的质疑及非著名相声演员郭德刚的回复。关于“糟粕”与“非糟粕”、“传统相声”与“新编相声”、“主流相声”与“非主流相声”这些内容。他的回答是:1.糟粕肯定不会用,大家不听我说什么呢,但是有些大家可以接受,我就要说。说明不是糟粕。2.我认为没有传统相声和新编相声之分。3.我认为相声无主流与非主流之分。其实作为戏曲,也是面临着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只是相声走得更快些更远些。相声比起戏曲,更是具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形式,它的兴衰到现在的开始复苏,应该给戏曲界一些思考。

  4. 其实早在戏曲 BT 下载出现之前,电驴下载戏曲就已经出现了,只是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影响。不管是戏曲 BT 还是电驴下载,究竟造成的影响有多大,目前我们还无法统计,一方面,戏迷们的电脑技术水平逐渐地增加了,而另一方面诚如小豆子所说:“就是在本来京剧出版物就不是很畅销的今天,通过网络去做这种“倒卖”的生意,只会让市场更疲软。”

    想起不久前,与某出版商聊天,曾感叹盗版严重的情况,做戏曲本无大的利润可图,四处盗版厉害,都是无奈,索性就不涉足戏曲领域了。之所以盗版流行,甚至有好心者上传网络,大家一直在声称是为弘扬民族艺术,在戏迷知音看来,不过了为省几个钱而已。都恨不得少花钱或不花钱拥有好东西。孰不知在我们不经意间,使出版的戏曲资料越来越少了。

    有少数学生戏迷,经常在呼喊自己没有钱什么的,当然这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有些学生却是在请客吃饭、谈恋爱、 出去游玩的时候是“款”,等到买戏曲资料的时候就是“穷学生”了。也真心希望那些学生朋友们,能把精力多用于学习上,多理解一下戏曲出版事业的艰辛。

    其实网络的这种FTP、BT、电驴等下载工具的盛行,不只是出版商怕了,那些有资料的人也怕了。作为老演员或者他们的后代,都比较看重于自己的艺术,能留下这些东西,确实是不容易,一个很平常的戏,当我送给他们的时候,那种情感真的是难以言表。可是如今的无节制的共享,使得他们也怕了,不再舍得也不敢把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看了,他们怕的不是艺术的流失,而是对艺术的不尊重。

    或许今天谈这些还不是时候,我作为“前沿”已经感触到了,往来于出版商、演员与戏迷之间,最深刻地感触到了这些人的艰辛与凄楚,三方面的的分歧之处,越来越大了,就是这么恶性的循环,而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诸多的录象带资料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损失了,等我们真正理解的时候真的是晚了。

    戏迷知音平时不敢多谈这些事情,因为总会有人出来指责我。记得有人就指责我从网络拷贝资料,这位朋友只看到我从网络拷贝资料了,且不说网络有多少东西值得我拷,但我知道至少有我们整理的诸如《马前泼水》等等二十出以上的全剧资料被一些朋友传到网络共享了,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可是有谁站出来什么了?

    我没有在意我所整理东西的共享刻录,但传于网络,就真的惹了不少的麻烦,毕竟这些东西是有版权的。小生站长当初就想找我要一些,作为他的收费视频观看的,也是考虑到版权问题我没有答应,可是流出的东西就难保证其他人会用来做收费的项目了。京剧艺术那里,不是也用了一些戏迷传到FTP的东西做收费项目吗?

    昨天因为有人让我帮忙问一下京剧艺术那里一个资料的授权问题,小生站长竟然让我转告该人亲自找他,并且告诉我“老哥就别操心了”。呵呵,且不言这个同志的职位,俺只能说“好自为之”吧。戏迷知音分析,在他看来别人传到FTP了,我做收费视频就无所谓了,其实他忽略了一点,传FTP不管怎么说也是免费的。而用来做收费观看,是否妥当?

    有些人在说戏迷知音如何如何,也总是看到了我,似乎只有别人做这些就是顺应民心的,拿出来上传共享就是好人。我也始终没有理会别人的看法,毕竟人的想法目的各不相同。但我还是要呼吁的是,大家都能善待一下戏曲资料,特别是出版资料,多理解支持一下戏曲出版事业。只有这样,戏曲出版事业才能放开手脚,许多珍贵的东西才得以披露,才得以抢救。

  5. 知音兄一篇肺腑之言,小豆子绝对理解。这方面的事情除了慢慢来,盼着好起来,感觉个人有种无能为力的悲哀。不过兄对不顺的事情大可不必挂怀,咱继续走咱的道儿就是。

  6. 哈哈,是啊,没有灰心啊,我始终相信咱们所做的事情,所付出的都是非常值得的,包括能提供网络共享的那些朋友们。毕竟艺术圈有许多事情不好说,有些人也比较保守。戏曲的振兴就是要靠各种途径的传播,如果演员、戏迷、出版商之间要是都能互相理解一下了,都能改变观念了,真心地去做一些实事了,何愁戏曲不振兴啊。

  7. 张伯驹先生说过一句话,京剧一定要有角儿,没有角儿的京剧是无法想象的,对比相声也一样,德云社的火我觉得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郭德刚,而现在这个年龄段的京剧演员,至少目前还没有人表现出角儿的范儿。前几年,有一次在人民剧场看戏,玉堂春,温如华先生扮的玉堂春,就是有范儿,那场戏温先生演了半场,一个年轻的姑娘演了下半场,什么事情都怕比,同场一比,温先生扮的就真像玉堂春,那个姑娘扮的给我的感觉就像玉堂春嫁给的那个商人家里的小丫鬟,当然,这么说有点刻薄,不过凭心而论,温先生把那种风尘中的沧桑,成熟,艳丽表演得淋漓尽致,那个小丫头就演不出那种感觉来。
    其次就是对传统的深入研究和整理,京剧这些年做了很多,但是讲实话,我觉得差得不是一点半点,这需要的不仅是戏迷们的热情,需要专业人士下功夫,而且是要有天分的专业人士,这太重要了。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