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侃人算天算

孔明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去了。孔明叹曰:“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后人有诗叹曰:“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青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是也。

本来预计本周开始早上会有闲功夫整资料,结果晚上非但没有功夫,早上也没了,更别说前几天幻想着早上起来和网友聊天了——同事迈克尔礼拜天打自行车上摔下(到底怎么回事儿还得他回来后才知道),住院去了,小豆子这两天早上全去补缺儿了……

压了几个剧本打算更新,看来要到周末了。明天要一早去图书馆借、还书,那么早去还是头一回呢。

说回上方谷这段。据《空城计》宣扬,“诸葛从来不弄险”,为此,司马懿还专门呸了俩儿子。但《三国》看下来,发现诸葛亮实际上用的都是险招儿,比如动不动就让刘备一人儿(或者最多带个赵云)去赴会,而遍观武侯派将也好,用计也好,从来不给自己留后路,一支将令派下去,大将无论存多大怀疑,也得照着去做,准保应验。比如华容挡曹,人家关公说得好,万一曹操不走华容道呢?诸葛亮说了,要是不走,我就输你大印,于是又一番赌头争印,而你没看见诸葛亮再派一支人马到大路埋伏——他就从来不担心这个万一,从来不搞第二方案、第三方案。因为他料的事儿总是准的,用不着防备万一,有第一方案足矣。可这么长此下去,到底栽了一个跟头,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大跟头,他要在上方谷周围埋伏下人马,预防司马父子跑了,那什么事儿可就都解决了。所以小豆子要说,武侯其实一辈子都在行险招,并不是小心谨慎。

说到《空城计》,每次听到司马懿呸俩儿子,小豆子都要笑,而从录音上听,底下的观众也都要笑。这戏再熟不过了,但到这儿还要笑,不知道各位是否也是这样呢?

奥运火炬及其他

2008奥运的火炬样式出炉了——这个帖子是不是晚了半拍?

北京2008奥运火炬
北京2008奥运火炬

这个设计看上去确实很漂亮,传统的风味儿也很浓,值得称赞一下。

唯一遗憾的是,“Beijing 2008”的字倒是在那儿,火炬通身却不见一个中国字儿。

部门同事从老家贝鲁特休假回来,带给小豆子一个小饰品,中心图案是黎巴嫩地图,内嵌黎巴嫩国旗图案,周边传统阿拉伯花边,甚是好看。遗憾,旁边写着 LEBANON 的英文字样。小豆子问:“怎么没有阿拉伯文的?”答曰:“这一版只有英文,另有一版只有阿拉伯文,并无双语版。”

本来挺有民族特色的东西,加上几个英文字母也许没有完全失去本色,但只有英文而无本国文字,就不能不说是个问题了。

好比京剧演出,你可以搞双语版的,字幕用中、英两种文字打上,做所谓文化传播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但你要像某些院团那样整台戏都用英文去唱,就很变态了。

荆轲及其他人

新近传的一出剧本《荆轲传》,加上合意太爷那边借题发挥的“迷信”故事,推荐一读。

以前也了解荆轲刺秦的故事,但是像里面提到的田光自刎一事,是头次看到。这种自杀,两种解读,一曰忠义,二曰愚昧。这种在古时时不时就上演的轰轰烈烈的自杀以明心迹,在今人看来,是封建愚忠的教化结果。

早先看《赵氏孤儿》,就有这种疑问,假使组麂没有触槐而死,而是跟着赵盾到金殿上和屠岸贾对质,恐怕屠岸贾就不会那么张狂了吧,还扬言“既有人前去行刺,哪有刺客触槐而死之理?”还有那个守宫的韩厥,他要不自刎,屠岸贾追来询问,编一篇瞎话哄过,也许屠岸贾就不会对孤儿的事儿起疑心了。包括《铡美案》里的韩琪,没杀秦香莲,不能回复驸马,大可以跟着秦香莲去见包公,指证陈世美,所谓“杀妻灭子”,也就有了干板人证了。

这一干人,在并非完全进退两难的境地,都选择了自我了断……

其实看似明朗的退路,在他们的思想里,其实是死路一条。让他们背叛自己的主子,甚至再和主子作对,也许他们的行为是正义的,但他们是要背上叛主骂名的。于是乎,他们也就没有了退路。

《荆轲传》里的田光也是如此,主上随便一句言语,就刺激了这位先生的敏感神经,于是只能以死表明心迹。封建的礼数,有时候是挺吓人的。

至于荆轲,其实挺失败的,还搭进一堆人的性命。剧本结尾处有一段被抓后骂始皇帝外带“敲牙割舌”(京剧中经典刑法),大约就是为了显示荆轲的勇武,毕竟如果按《史记》上的内容走,刺杀失败,被抓后直接给消灭了,戏结束的就太仓促了。

尽管把荆轲和其他自刎的义士放在一起扯了半天,但小豆子始终觉得,他和那些人差着一些档次。

郭德刚(纲)给您拜年了?

每天要收到无数的垃圾邮件,而也会偶尔在垃圾中翻一些好玩儿的东西看看,各方面的都有,权当笑话看。今天在垃圾堆里发现了这么一封邮件

垃圾邮件
垃圾邮件

邮件的标题已经吸引小豆子去打开这个垃圾了——虽然有连续三个同样标题的邮件躺在那里,证明它们是垃圾。所以,名人效应在现在依然是很有用的广告手段。上面截图中来信人的邮箱和信中的链接都作了处理,防止给他们变相做广告。

信件的内容很平常,无疑是以当下最红的非著名相声演员的旗号为自己的网站宣传罢了。这件事显然不会与郭德纲有任何关系——你认为他会把自己的名字都写错吗?这只是一个利用名人扯大旗的又一个案例而已。

但你显然收不到有署名“于魁智”、“李胜素”这些京剧界名人的垃圾邮件,因为广告商知道,这些不可能吸引用户的目光。一个方面来说,这是京剧人的幸运,不被垃圾广告所糟蹋;而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的是,国粹艺术的当红人物,其大众知名度,显然不如市井上的“非著名”。京剧与相声,政府扶植与草根,高下立判。

垃圾邮件,一个“很好”的市场风向标 表情

腊月二十三

北京时间已经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了。

小年到了,春节也更近了。今年,全国的媒体联合起来,发出一个声音:“请将除夕列入法定假日!”

每年都会看到有专家学者出来呼吁,把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而且每年似乎都看到有希望成。日子久了,对这种提法似乎也打不起精神来了,似乎是一件总也成不了悬案。但今年的阵式确实不小,再次希望能成吧,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自我独立的传统节日,是很重要的。

虽然可以把传统艺术和传统节日挂钩,但今天不准备扯那么远了。单说说腊月二十三这个祭灶。

对祭灶并没有任何直观的感受,因为在小豆子出生前几十年,这一封建迷信形式已经被扫除得干干净净。了解它的途径,来自传统相声《灶王爷》。

这是《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上记载的一段垫话儿,文后写的是“刘宝瑞述,殷文硕整理”。听过刘宝瑞和李文华的《真假灶王》,开始的一些垫话儿就是来自这个段子。这个小段不长,包袱不那么有意思。小豆子发现,这种批迷信的段子,看起来都没什么意思。大约迷信这玩意儿本来就不值一批,本身就是毛病漏洞一大堆,一定用科学或者理性的方式来找毛病,再抖包袱,实在无趣。倒是迷信本身的那些说法,很有意思。

很有意思,是说这里面的文化内涵。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编出这么一整套理论体系来,往上三十三层天,往下十八层地狱,满天星宿,遍地寺庙,司管各种职位的神都有,就连每家每户都有个灶王在那儿“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不把这些当作信仰,而是当作传统文化来看待,来体验,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包括各种节日的各种讲究、说法、习俗,不一定非得要去那么原汁原味地复古再现,而是,我们这一代需要了解以前的这些讲究、说法、习俗,因为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消亡中(好在,我们还可以在传统节目中找到些痕迹,像《白事会》、《大上寿》、《大娶亲》等等)。

所以,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并不是终极目标。小豆子认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地把所有法定节日都过成单一的吃喝玩乐旅游黄金周,这才是最要紧的所在。

来函照登

收到一封信,大家同拆同观,小豆子是没那么大能量的。慢说没有“举手之力”,就是在这儿帮着呼吁呼吁都不见得有多大效果。但毕竟不能辜负人家一片爱戏之心,借这地方呼吁一下吧,看官里有能量大的,请帮帮忙了。

您好 听说现在戏曲院团 面临机制改革 南京是首例 但并不成功 接下来就是原身厉家班的
重庆市京剧团 我看过那团来 北京的演出 一个奚派专场 还有新编京剧 大足 很震撼 很轰动
听说他们团现在正是上升期 刚提出企业划 吞并改革 团里员工 要求独立改革
但并没有尊重大多数人的建议 现在使得能退的就退 刚引进的人才即将流失 不知道
您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难道刚刚有起色的中国京剧 就这样慢慢的 跨掉吗 能不能借您 举手之力 来帮助这些院团宣传呼吁一下呢

一个爱戏的人

重温了一遍《大闹天宫》

今天“大外甥女儿”小熊来家里,于是各种动画片放个遍,比如迪斯尼的经典,也包括当年小豆子有很深印象的国产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豆子基本上是和小熊一起从头看到将近尾声,小熊的爹妈来了,才算结束。

“大外甥女儿”要打引号的原因很简单,这个两岁的闺女和小豆子没有血缘关系,只不过她姥姥和小豆子的大姨是至交,算算也就是舅舅和外甥女儿的关系了。

对于小熊来说,看《大闹天宫》是头一次,加上年纪小,又是在番邦化外生长的,即便家里从早到晚都是中文教育,那也不可能与电视节目、幼儿园的小朋友等等西方文化隔离,所以当小豆子发现小熊能够目不转睛专心致志地看这部于1964年制作的美术片时,实在吃惊不小。而作为“过来人”,十几年后再回顾这个幼时的记忆,也是很有感触的。

美术片《大闹天宫》
美术片《大闹天宫》

以前不晓得京剧为何物的时候,小豆子没有意识到这部美术片中运用了那么多京剧的锣鼓点,而片头写的由“上海京剧院乐团、新华京剧团乐队”演奏的字样,也是在今天才明白其意义。这确是一部传统至极的美术片,从片中的武场到巨灵神、二郎神“哇呀呀”的叫嚷,甚至李天王调兵时的白口,都是从京剧借鉴过来的。而不论十几年前的小豆子,还是今天的小熊,都接受了这样的形式,并没有因为其中京剧的元素而产生抵触情绪。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这更是一种传统文化本身的渗透力。这些艺术表现手法,都是百年来艺人锤炼出来的精华,它代表了几代人的审美观点。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平生第一次接触这些艺术的时候,无论是“咚咚呛”,还是“哇呀呀”,他是会产生文化上的共鸣的。但如果外部的环境不停地制造这些艺术形式是过时的、非主流的,那么必然会产生心理暗示,进而排斥,而这恰恰是现在大部分孩子接受的潜意识。

经典的东西,多少代人走下来,依然是经典的。这部《大闹天宫》是如此,小豆子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而关键所在,就是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文化上的认识,并不是让他们对此有多么深的理解,而是要达到一个共鸣,让他们起码对这些传统文化不抵触,这就足够了。而我们国内的舆论,制造的却是相反的环境,让家长甚至孩子觉得,这些传统的东西是过时老土的,于是盲目崇洋,从引进外国动画片到双语教育,无不反映的是这样的心态。实在应该纠正纠正。

一些题外话:这部片子看下来,似乎里面的人物都很胖,从孙悟空到玉皇大帝,最夸张的就是哪吒,为什么小时候看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也许因为那时候小豆子本人就很胖的缘故吧 表情 另外,里面很多镜头至今还能回忆出来,可见这部片子在小时候留下的印记有多深了。

提到了《查北河》

昨天晚上临睡觉的时候,在网上碰到杜鹏,问是否知道《查北河》。当时看成了《查河北》,于是把这个《无缨枪》的链接发了过去。当然后来知道看错了,但对这《查北河》却放不下了。

头次听说这戏,而网上能查到的线索很少,比如通过戏迷知音兄所整理的《京剧三国戏目录》可以看出,这是一段发生在火烧新野之后的事情;通过这个《清代花部乱弹、京剧及部分地方戏中有关诸葛亮的剧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诸葛亮参与的戏;而这篇《梨园耆宿李洪春》更是点出,像“《查北河》、《雪地斩越吉》、等剧,除了李洪春,不但已无人会演,恐怕不少人连戏名也没有听见过。”至于其他信息,没了。

杜鹏也确说此戏李金声先生想给他说,但没有本子。李家的独门戏,李家都没有本子,真是一个悲哀。小豆子一下想起二年前在北京,李孟嘉的家中,孟嘉兄说,要不是文革,我们家的本子可是比你多。着啊,小豆子这里的本子算什么新鲜的,无非是些从文革中幸存下来的出版物罢了,而那些更有价值的名家藏本总讲一类的东西,散落在全国的有多少,文革中毁掉的又有多少,没人算得清。

不敢奢望什么,只是想,火烧新野之后,长坂坡之前,什么事情,能够凑出一段戏来?一出《查北河》,到底怎么一个样子?李金声先生说,“这戏给说了,今后就能高人一筹”,想必有其艺术特色。遗憾……

另:杜鹏说已学了《秦琼表功》,想起来这戏李洪春的音配像据说也出了,上次没有买到,网上基本也没人念叨这事儿了(最近传录音的人几乎没了嘛,有必要做几个带动一下了),各位看官有买到的吗?

电视连续剧

豆妈最近在看《玉卿嫂》,小豆子能时不常地从旁边的电视里听到些京剧的动静。

已经见到几个电视剧和京剧挂上勾儿的了,或者说现在演民国时期的戏多了(之前豆妈曾看过《大宅门》、《人生几度秋凉》),自然而然地也就挂上了。这实在有趣,反映现实生活的连续剧很难看到的京剧,在反映民国时期的片子中却屡有出现,从一个侧面也是反映了彼时京剧的繁荣和当今京剧的没落。

当今京剧的没落,不止反映在此,更在于当今拍出来的电视剧,尽管是反映民国时的故事,但关于京剧的地方,净是出低级的错误。就拿这个《玉卿嫂》来说,里面演的《白蛇传》的戏,词儿都是解放后田汉所编的那个版本,更有一场着大火的场面,配的是赵燕侠那段“亲儿的脸吻儿的腮”。另一处一个演员问班主排什么戏,班主说《杨门女将》——又一个解放后才有的东西在解放前出现了。

电视剧截图,班主说要排《杨门女将》
电视剧截图,班主说要排《杨门女将》

不可否认在热门的电视剧中加上京剧的元素对京剧的普及有积极的意义,也可以想象热门电视剧中加上京剧的元素对自身文化品位是一个提升(或者没有?臆想)。但出错终究是不好的,当然在今天浮躁的电视剧领域,历史正剧尚能出现历史错误,戏说性质的剧目出现个把京剧的错误,也是算“很正常”的了吧。

京剧现在是小众艺术了,带着种种错误“傍”上电视剧这个大众艺术,利大于弊?弊大于利?小豆子不知道。

呼家将

大约十年前,在电视上看过刘兰芳播讲的评书《呼家将》,对于该部书的前半部分,印象深刻,像庞文陷害呼延家(说书人习惯把呼延家说成呼家,包括呼延丕显和两个儿子呼延守用、呼延守信,也都一律被称作呼丕显、呼守用、呼守信)、大王庄招亲、三祭肉丘坟(这事儿唐朝薛刚已经干过一回了)等等,而最后呼家到底如何报仇等等,竟毫无印象了。可见传统演义小说的通病就在于此:往往铺开了很大的场面,无数的关目,最后草草收场。

今天开始看楚庆荣播讲的西河大鼓《呼延庆打擂》,里面把呼家“几辈爷爷”的家园一表,让小豆子忽然意识到:这呼家从“头辈爷爷”开始,就没有落过好下场的:头辈上呼延寿廷保宋太祖下河东,让奸臣欧阳芳害死,反出个呼延赞,后来投宋;到二辈这呼延赞在雁门关让奸臣潘仁美害了,出了个呼延丕显,下三关拿潘仁美;到这三辈上呼延丕显又让庞文害了(这次还是满门),逃走了两位公子,后来呼延家又是大报冤仇。书虽只说到这辈,可这么推下去,一直到《水浒》的双鞭呼延灼,代代保宋朝,可都没什么好下场头。跟杨家简直形成鲜明对比——杨家虽然也受迫害,但明显的运气要比呼延家要好,没有动不动就在内讧中死掉。

在内讧中先被灭掉的一方是叛国奸臣,但如果能最后翻身则就会恢复名誉为忠良,而先得手后失败的就是奸佞,从古至今,皆同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