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这个事儿

礼拜五白天,国内的晚上,办公室不那么忙,上网看看。北京时间凌晨时分,看到了何云伟在自己 Blog 上的声明,说和李菁退出德云社,当时就觉得,郭德纲占地、弟子打人、之后的种种言论,再加上这个退出,事儿要大了。

果然,这些天,铺天盖地的,主流媒体,草根群众,都在讨论这个事儿。在网络时代,一件事情如何从小变大,进而波及传统媒体,郭德纲这次是一个例子。当初德云社因为网络的宣传,使得渐渐广为人知,通过口碑营销方式,终于熬出了头,用何云伟的话说,“如日中天”了。而现在,郭德纲因为不当的言论,亦通过网络被无限放大。接着,网络上各种乱象也出来了,如谣传德云社被查封了,德云社的网站被黑了,等等,各家说各家的话,顺带夹杂自己政治观点的,无论挺郭的,还是倒郭的,也不忘在体制、文化、政府等各种方面挂脚一江,指责和评点一番。这种乱象,有着强烈的网络特性。

艺术是艺术,道德是道德,尽管郭德纲以前说的最多的是自己为“非著名相声演员”,但已是公众人物的他,就需要为自己不道德的言论及暴发户式的做派负责。早年郭德纲的出格言论也是不少,但是那会儿的网络没有这么普及,消息的传播没有这么快,而现在,一件也许在他看来和当初差不多等级的言论,受关注度却比以前要大多了。真是成也网络,败也网络。当然,正好撞到国家反低俗文化的枪口上,加之死不认错的态度,也是掀起这么大波澜的一个原因。

未曾学艺先学礼,甚是。言论自由是一回事儿,不道德耍无赖又是另一回事儿。这件事儿本来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站出来,用正常的讲话方式把事情说清楚了,和解了;而做出一副我什么都不吝的态度,打着砸挂的幌子大放厥词,实属不该。现在不说话了,又做出被封杀的弱势样子,也挺没劲的。

两个《赤桑镇》

最近又进了一批剧本,暂缺剧本数目已经降到整一百了,今年还应该会再进一批,届时《京剧丛刊》应该就收集齐了。

这批剧本中引起小豆子兴趣的是《京剧丛刊》第三十五集中的《赤桑镇》。提起《赤桑镇》这个戏大家都很熟悉,1961年北京团给党的生日献礼,由裘盛戎和李多奎合演了这个经过改编整理的剧目。而《京剧丛刊》成书于20世纪50年代,那其中所载的这个《赤桑镇》,自然应当是北京团改编前的本子了。

现在终于见到了,粗略过了一下,前言上说这是中国京剧院的演出本,“由该院文学组的何异旭根据秦腔同名剧目改编”。剧中包公与嫂娘的对唱与后来的再次改编本近似,而且也是江阳辙,不同的是这个剧本后面多了王延龄押旨,给吴嫂娘戴高帽子,说吴嫂娘“训弟有方,包拯清正无私,实出乃嫂家教”,而且还给封了个淑慧夫人,官诰拐杖,一应俱全,并让老包“叔代子职,以尽孝道”。应该说,这个本子与秦腔原本更接近:秦腔里面老包还给老王提醒,让老王“借口传言把她封”,等于这爷俩儿给吴嫂娘下了个套子。中国京剧院的改编本砍掉了这些枝节,但是对吴嫂娘受封之后的心态转变交代不清,也削弱了人物。由此可以看出北京团后来再加工改编的本子,更突出了矛盾和主题,而且让吴嫂娘在包公的劝慰下自己醒悟,使得全剧的立意也就更高了——给党的生日献礼嘛 表情

于是我们看到流传下来的是更精炼更好看的北京团版的《赤桑镇》,而中国京剧院的版本则消失在舞台上了。现在似乎没有留下中国京剧院版的任何录音资料,倒是北京团在成功改编上演后,各地剧团争相上演。一出新戏,或者一出改编的剧目,如何能够立得住,如何打磨成精品,两个版本的《赤桑镇》,是一个很好的实例。

最后是新收的书单。顺便说一下,戏考的总目页面做了一些调整,新增加了过滤功能,可以只显示已经录入的和暂缺的剧目,链接在页面上方。

  • 《京剧汇编》第四十六集:《草桥关》(郝寿臣藏本)、《御果园》(何时希藏本)、《白良关》(郝寿臣藏本)、《置田装疯》(故宫藏本)、《沙陀国》(郝寿臣藏本)、《飞虎山》(何时希藏本)、《龙虎斗》(马连良藏本)
  • 《京剧汇编》第五十三集:《打銮驾》(李万春藏本)、《铡包勉》(北京图书馆藏本)、《遇皇后》(孙甫亭藏本)、《打龙袍》(孙甫亭藏本)、《闹东京》(北京图书馆藏本)、《双包案》(赵德普藏本)、《神虎报》(北京图书馆藏本)
  • 《京剧汇编》第八十集:《屯土山》(潘侠风藏本)、《赠袍赐马》、《月下斩貂蝉》(潘侠风藏本)、《白马坡》、《诛文丑》(潘侠风藏本)、《灞桥挑袍》、《过五关》、《古城会》、《收姚斌》
  • 《京剧汇编》第八十八集:《独占花魁》(中国戏曲研究院藏本)
  • 《京剧汇编》第一百零四集:《晋阳城》(李万春藏本)、《临潼山》(马连良藏本)、《车轮战》(刘砚芳藏本)、《四平山》(刘砚芳藏本)
  • 《京剧丛刊》第三十二集:《孔雀东南飞》、《连营寨》
  • 《京剧丛刊》第三十三集:《逍遥津》、《智激美猴王》、《取洛阳》
  • 《京剧丛刊》第三十五集:《木兰从军》、《铡包勉》、《赤桑镇》、《定计化缘》
  • 《京剧丛刊》第三十八集:《凤还巢》、《斩颜良》、《扈家庄》、《白良关》
  • 《京剧丛刊》第四十集:《战宛城》、《打侄上坟》、《三娘教子》、《打灶王》
  • 《京剧丛刊》第四十一集:《打金枝》、《牧虎关》、《打砂锅》
  • 《京剧丛刊》第四十二集:《蝴蝶杯》、《击鼓骂曹》、《打城隍》
  • 《京剧丛刊》第四十八集:《桃花村》、《桑园会》、《御果园》
  • 《京剧丛刊》第四十九集:《无底洞》、《华容道》、《秦琼卖马》、《徐母骂曹》

意外发现

昨天晚上和小豆花一起看在2008年回国时候的照片,其中一大批是在图书馆翻拍的剧本,有《花亭射妖》一剧,文件夹内特意标注了的,说倒二页没有翻拍好,有一部分被砍掉了。

于是回忆一下那会儿,印象中之后还是返回过一次图书馆,把那个本子重新翻拍了,怎么会还有这个便条呢?查看倒二页,也确实是有残缺。

再后来翻阅这些过往文件,发现在京最后一天的照片一直没有整理,现在回想起来,当天下午的飞机,上午还是去了趟图书馆的,把《花亭射妖》又重新翻拍了。不仅如此,当时还有一些时间,又翻拍了两个剧本,产保福的《红阳塔》和《战滁州》,结果后来回程在香港逗留了两天,再回家也没有整理最后这部分,就把这个茬儿就给忘了。

好在无意中又把这两个本子发现了,有种碰到宝的感觉,尽管这个宝是自己早就埋好了的 表情

汉寿亭侯

关公在“降汉不降曹”之后,因为白马坡斩了颜良建功,经由曹操表奏汉天子,封为汉寿亭侯。

自此之后,民间文学工作者和戏曲工作者,凭着“汉寿亭侯”的“侯”字,附会了很多花样出来。他们把“汉寿亭侯”拆开,理解为是“汉朝”的“寿亭侯”,而至于“寿亭侯”什么意思,大约没人理解,反正是个“侯”,那么大的关公,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被朝廷封了个侯,一定是个大的,大大的。

明朝嘉靖本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曾经记载了关公拒收亭侯印的故事。说的是曹操表奏天子,给关公一个“寿亭侯”的爵位,张辽把印送去后,关公拒而不收。张辽回覆曹操,曹操一琢磨,人家是降汉不降曹,“失计较”了,赶紧改装了再送去,关公一看,上写“汉寿亭侯之印”,也就高兴地收下了。后来批书的毛宗岗看不下去了,说这个忒不靠谱了,于是给删掉了。不过书中其他涉及“寿亭侯”或者“汉寿侯”的地方,还有保留。

到了京剧这块儿,又把这个“寿亭侯”发挥了一下。我们看的《华容道》也好,《古城会》也好,无论戏台上关公本人还是曹操,都总是强调这个汉寿亭侯“爵禄非小”,其实呢,一个县长乡长级别的百里侯,哪儿来的非小的爵禄,是望文生义的结果。

对“汉寿亭侯”的误解,一方面是人们对于关公这位“成功人士”的仰慕,另一方面也是人们对于“侯”的迷信。就好比如今,有人会拿着一个野鸡大学的学位去冒充高质量的学位进而大吹特吹——骗子之所以能够有市场,也是源于人们对“博士”两个字的迷信。

特立尼达的鸡

我们这里说的“鸡”,是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的一种家禽,不要误会。

在加勒比海的特立尼达出差,体验到的不光是近赤道的热气,近海洋的湿气,自然还有当地的文化与风俗。最直接的视觉冲击是遍地的肯德基和当地山寨版的“教堂鸡”。加勒比地区群众爱吃鸡是名闻遐迩的了,以前最常见的是他们的加勒比烧烤鸡肉,黑黑的,配以米饭和沙拉。除了本地特色的鸡,美式炸鸡在特多(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受欢迎程度也是相当高。首都西班牙港市中心有一家大型肯德基,据当地同事讲,从规模与繁忙程度上算,这是全球第二大的肯德基分店(第一大在东南亚某小国,同事记不真切了)。热情质朴的群众喜爱吃鸡的程度,甚至于让以经营汉堡为主的麦当劳无可奈何——麦当劳在1997年进驻特立尼达后,艰苦奋斗六年,终因经营业绩不佳,于2003年全部撤走,留下来一片鸡的天地。

以前语文课学的《最后一课》,课文上说,只要牢记一个民族的语言,这个民族就能继续生存下去。现在看来,也许吃的文化远比语言的文化更重要,更顽强,更有生命力。特立尼达可以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可以在电影院只放好莱坞的电影,甚至可以大吃特吃洋快餐,但他们的胃却仍然是偏好于鸡肉的,有着自己的饮食特色。

中餐文化应该是在海外最能扎下根的中华文化形式了。据同事讲,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华人到特多,一部分是来参加当地建设的,另一部分人直接就地开上一个小馆子,经营中餐,据说当地人很爱吃。算起来我们做鸡肉的方式要比炸和烤的花样多多了,难怪受欢迎了。

2009年10月,为庆祝我朝与特多建交六十周年,四川遂宁民间艺术团曾经到特多进行访问演出。当地人是否对中国的民间艺术感兴趣,不得而知,但市中心各样的中餐馆,至少说明他们对中餐的热情。

也许我们尚不是文化输出大国,但在饮食文化上的输出,却是相当出色的,像肯德基与好莱坞一样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