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阳》

(小豆子更愿称《惨睹》为《八阳》——《惨睹》么,太惨了。)

当年听《明英烈》,到打下金陵,算是一个高潮的结束,以后江山定鼎,北赶大元一类的波澜不惊,直到朱元璋把一干开国元勋杀死的杀死,骂走的骂走,燕王挂孝征南,才又有听头,还曾经为朱沐英阵亡可惜了好一阵子。最后永乐登基,书告一段落。

及后再看像《奏朝草诏》这样的本子,对燕王这样灭人家十族的事情,很是惊讶。同一个人物,在不同的艺术形式里,有天壤之别的差距。

再看《惨睹》,景致又大不相同,俨然一场政治浩劫之后的凄惨景象。京戏戏词儿说得好,“自古江山只有争斗,哪有禅让之理?”

我们完全有理由推测,像《明英烈》这样大赞特赞燕王征南的故事,大约是在永乐登基之后造出的一种政治宣传——政变成功了,就像政变时打出“靖难”的旗号一样,事后的宣传也是很重要的。至于另一方把朱棣又贬得一文不值,俨然一个《忠烈图》里的杨广,恐怕也是有偏于历史的。关键的问题是,派系斗争下产生的历史,尽管是胜者王侯败者寇,但胜负双方都要来写历史,于是留下的玩意儿,通常就是让人很难很难看明白的。

反正看不明白,就不去争孰对孰错了。既然建文帝都看破了这些,我们这些听书看戏的,何必替古人感叹。

还是像以前说的,昆曲是难懂的——即便是俞振飞、郑传鉴这样大师级的录音。不过,这剧照是漂亮的,还有就是词儿,这“八阳”的惨景,是很值得人思考的。

《千忠戮·惨睹》俞振飞饰建文帝、郑传鉴饰程济
《千忠戮·惨睹》俞振飞饰建文帝、郑传鉴饰程济

《定军山》

《定军山》是好戏,基本上每个月小豆子的随声听里都会放它一回,听起来真是爽啊!

但人就是这样,这么好的戏,每个月听一遍,没有腻的感觉,可是如果要是看到谭家爷儿仨(谭元寿、谭孝增、谭正岩)动不动就在晚会、演唱会、甚至访谈节目里合唱《定军山》,登时就有要吐的感觉……

谭氏三代合演《定军山》
谭氏三代合演《定军山》

提携后生也不能老这么玩儿吧……

还是说戏不说人了。

这戏与演义最大的不同就是黄忠用拖刀计斩了夏侯渊,而演义里则是以逸待劳之计,从山上冲下,“犹如天崩地塌之势”,一刀给斩了。至于黄忠走马换将射死夏侯尚,演义里是有的,不过戏里有了发挥和精简。精简之处就是射死夏侯尚,用以激动夏侯渊,继而就斩渊于马下,没有占对山逸待劳一段,而发挥之处就是黄忠的誓言了。

起誓应誓,在戏曲的世界大约是最灵的了,而以前的编剧者不漏掉一个可以发誓的地方,好让主角到后来有应誓的机会。《定军山》也不例外,黄忠和夏侯渊要走马换将,夏侯渊问:“老将军若有二意?”黄忠顺口就发誓“死在那药箭之下”,结果到后来大伐东吴,箭射身亡。当然后来解放了,演法儿也就换了,黄忠直接说“老夫偌大年纪,岂肯失信于你”这样倚老卖老的话,结果没两秒钟,就不认账了。鉴于这种演法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有着很坏的影响,强烈建议改回黄忠发毒誓,让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好好瞅瞅。

小豆子想,当初《定军山》的编剧,大约就是为了这个誓,才把逸待劳的占山之计改为“学关公当年拖刀之计”。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从山上往下冲抽冷子给人一刀的伎俩,关公在白马坡也早就用过了。

有《定军山》、《阳平关》连演者,忘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定军山》的结果是黄忠拖刀计斩了夏侯渊,可到了《阳平关》,探子向曹操汇报的时候,却是这么一篇《西江月》:

夏侯自得军令,每日挑选精兵。
张邰苦谏不纳听,独自领兵逞胜。
对山息鼓歇战,我军辱骂蜀营。
旗门闪出黄汉升,这哗啦啦——人头如瓜滚。

不过还得说戏曲研究院的人,细,整理这个本子的时候,《西江月》就捎带给改了:

夏侯自得军令,仗威便欲提兵;
张邰苦谏不肯听,独自领兵逞胜。
彼军射伤我将,我军追赶不停。
门旗闪出黄汉升,哗啦啦人头瓜滚。

于是,以逸待劳就变成了拖刀计。

注意:哗啦啦是改不得的,多好听呐——尽管谁脑袋掉了也不是这动静。

想当年

碾芹斋在这儿感叹早年间的戏不好编,盖因为打比喻、讲古一类的都受题材的限制。小豆子深有同感。

也以《鼎盛春秋》为例,伍子胥往前的历史虽然也挺长,但毕竟那是在断代上,考证起来麻烦得很,所以伍子胥一路走来,水词儿多得不得了(就这样还让人把“弥陀”的错儿给抓住了)。但伍子胥给后人开了个好头儿,一辈子把什么新鲜事儿都干了、经历了,于是往后谁都可以拿明辅将军说事儿了——临潼斗宝(《双狮图》)、父纳子妻(《十道本》)、弃走樊城(《南阳关》)、吴市吹箫(《漂母饭信》)、鞭尸平王(《游武庙》)、三保举、被屈杀(《斩韩信》),甚至就连胡子白了都成了可以供后人参考的事迹(《探皇陵》),伍子胥的一生,可以说为大大丰富后世的创作题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表情

不过《封神演义》并不是最难编的,毕竟它不还有个妺喜打比方(注意,“妺”,不是“妹”)。再往上推,到上古年间,尧舜禹的时代,就更难了。但不怕,我们有奇才汪笑侬,竟能编出像《战蚩尤》、《洗耳记》这样的戏来,而且教育意义非常。大约因为是到了历史的尽头儿,没的编了,所以这类戏,反倒是进步思想十足。比如《洗耳记》,就是大谈民主、反对家天下,而戏词儿里就有如“可叹那无道君自私自保”,这要放在哪一朝都知道是说前朝的无道昏君,但尧往前实在没什么无道君可言了。不过,《洗耳记》的立意十分明显,就是以这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大民主”时期,来讲古比今,至于戏里面再如何比古,已经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洗耳”本身。

戏词儿大部分都要比比古,想想当初,就连样板戏也不例外(不过比的古都是革命时期的事儿了),尽管有些时候比喻是很不恰当,甚至莫名其妙,但既然我们的历史很长,不如随便摘出几段来,比一比,显得多有学识。有意思的是,有时候同一个历史事件,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打比方,可以得出相悖的结论(可参看《三击掌》里王宝钏父女的对唱)。

变形金刚!

有人听了曲艺版的《变形金刚》了吗?大旗网有这个专题,甚至平面媒体的《新京报》都做了报道,作为网事,尤其是与曲艺相关的,这本身就证明:这件事儿不一般。

看一看大饼叔叔的宏伟计划:

大饼叔叔计划以《变形金刚》为主题写13段曲艺节目,采用13种曲艺形式,每段采用不同的辙韵,正好是13道辙。现在已经创作了三本:第一本太平歌词,第二本东北二人转,第三本京东大鼓。以后陆续会写。

除此之外,你还能从这儿看到徐德亮京韵大鼓的《变形金刚》。这又是来自民间得草根力量,而且又是传统艺术与现代相结合。当然,这也可以称为“恶搞”。也许有人会批“恶搞”曲艺,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些鼓曲的传统风格,比当今舞台上很多新编曲目都要浓;而这些能够被年轻人接受的《变形金刚》,对普及鼓曲、十三辙、传统艺术,包括水词儿的形式,都是有帮助的。

赏析这件事儿,见仁见智,反正小豆子觉得这个创意很好。

还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内容与形式上相差十万八千里,但传统曲艺和《变形金刚》相结合,没有一点儿别扭之感。原因么,还是要归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引进《变形金刚》动画片的译制者。如果不是有像“擎天柱”、“威震天”、“霸天虎”这样富有中国特色的译名,它们能和鼓曲这么完美地结合么?所以必须要承认,就连当年英译中的翻译,其传统的底蕴,都是要比今人深的。

经典的《变形金刚》,经典的鼓曲,一次经典的结合。

拾慧:无语的滴汗中——《试妻大劈棺》归来

2007年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