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胜利闭幕

热烈庆祝十七大胜利闭幕……

京剧之于政治,是很难说清楚的事儿——所以就不多说了,要和谐么。不过就像现在收集毛主席像章那样,对于过去政治性很强的演唱,如果放到今天来听,也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也许仍然要指责现今舞台上政治性太强的文艺作品,但也许多少年后,又是我们可以娱乐的对象了。

比如下面雷喜福的这段清唱,就很有意思,权作戏考给十七大“献礼”了吧:

京剧清唱《人人炼铁个个争先》,雷喜福演唱

(西皮导板) 千军万马进深山,
(西皮原板) 炼铁炼钢干的欢。
       满山矿石皆是宝,
       石谷涧边建乐园。
       百万烟囱成林立,
       千万铁炉火花窜。
       铁水赛过长江水,
       钢铁堆起超泰山。
       男女老少齐动手,
(西皮散板) 人人炼铁,个个争先。

苹果桃儿

现在大家好像都知道不能随便去问女同志岁数,不过京剧里的人可不讲这套,经常就会看到有人去询问小姑娘的岁数,小姑娘答:“我苹果桃儿了!”然后对方就傻傻地再问:“什么叫做苹果桃儿——”(桃儿拖长音),听戏听多了的就会知道,答案是“我十六啦!”

这什么道理啊?哪句歇后语俏皮话论语名言讲过“苹果桃儿”就是“十六”了?一直疑惑至今。

疑惑至今,今天突然想到小时候的儿歌,大家看看吧,反正小豆子觉得这八成就是“苹果桃儿”的来历(还有别人记得小时候的这个儿歌吗?):

一二三四五六七,
七六五四三二一,
七个阿姨来摘果,
七只篮子手中提,
七种果子摆七样,
苹果、桃儿、石榴、柿子、李子、栗子、梨。

苹果、桃儿——石榴…… 表情

不过真格的,这就是正根儿么?

台后台前《白蛇传》

昨天多伦多国剧社公演了《白蛇传》,没有在第一时间写点儿啥,纯属犯懒的表现。

先做个广告:国剧社已经有自己的网站了, www.cogot.ca 欢迎去捧场,最近忙,更新的不多,等有空会增加内容的。

一早就去了剧场,到后台,大家都挺忙活的,刘叔叔在那儿给角儿们熨衣服呢。

这是小豆子长这么大第二次在戏开演前到后台晃荡,但这比头一次待得要长得多得多了(而平生第一次去后台,印象深刻的原因绝不只是因为它是第一次,还有就是那是2000年7月1日长安上演的《野猪林》,在后台见到于魁智,转眼间在舞台上就走了个李广仁,嗟呼!以后有机会细谈这段儿)。

忙活着帮忙搬搬椅子啦,摆一下场面怎么坐,大部分时间就在第二化妆室坐着聊。隔壁的第一化妆室是秦雪玲和张燕燕师徒,第二化妆室是许仙的董清明和小沙弥的刘冀燕刘叔叔。勾脸、勒头什么的也都是头一回看这么仔细。到中午,咸鱼干到。

早在第一时间知道这次演《白蛇传》有秦雪玲的时候,小豆子就想到咸鱼干会如何激动。果然,据说礼拜四的彩排,咸鱼干和秦雪玲老师聊得很投机。昨天虽然聊的机会不多,但在一旁看秦老师化妆,也是一种享受不是——后来散戏了有一位妈妈带着个闺女也是对秦老师崇拜的无可无不可,一直跟到后台,透着一种执着。

除去主角们精彩的演出,需要着重强调的就是这次的龙套。“水斗”不好演哪,上一篇前奏也提过,这次的龙套都是粤剧界的同好前来助阵,而且还都是张嘴唱牌子。秦雪玲说:这是北美最好的龙套(大意);咸鱼干说:这比国内演得还认真(大意);小豆子说:这就是难能可贵的执着(不大意了,原意)。

大约是出于时间和观众接受程度的考虑,戏里有些地方就精简掉了,比如“盗草”一场,没上南极仙翁,直接就是白素贞把俩童子打败,盗(抢)了灵芝。全剧到“断桥”便结束了,意犹未尽。再低头一看时间,三个多小时就这么一点儿没有察觉地过去了,相对论是也。

挑两张照片大家一起看看吧。

“水斗”,张燕燕的白素贞、秦雪玲的小青
“水斗”,张燕燕的白素贞、秦雪玲的小青

“断桥”的经典造型,董清明的许仙
“断桥”的经典造型,董清明的许仙

粉戏

皇兄对《游园惊梦》的本子校对之后,抛来一句批语:“多少粉戏遭唾骂,这出咋就没人骂?不就是一出黄色戏嘛。”

今天 parivraj 留言,从而知道了他最新的 Blog 地址(可说怎么那么就没更新了呢,原来一直在看旧的)。把新的翻了一下,巧了,不久前刚评论了《牡丹亭》。这不,今天戏考更新的两个剧本,就有一个是《游园惊梦》

昆曲太雅,所以整理昆曲的剧本难度很大,一句唱词儿,因为不解其意,得左对右对,不像京剧,你一看“人来带过马能行”,就知道这句肯定错不了。这就成为了小豆子听不懂昆曲的一大理由。

所以直到今日,对于这个《牡丹亭》,也是没有发言权的。只不过通篇看下来,感觉其黄那是不假。但你看《京剧丛刊》的编辑,对这出戏的意见是:“《游园惊梦》是明朝伟大的戏剧作家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中的一出。”

汤显祖占了个好名头,所以他的作品被列为名著,称为经典爱情典范。这其实与粉戏的界定是很模糊的,正如同经典神化故事和迷信糟粕一样,哪个是值得歌颂的?哪个是要打压的?小豆子至今摸不清这里面的规律。比如,为什么《拾玉镯》可以演,而《大劈棺》就要受批判?

当然,现在的环境比以前动不动就批判的时代要宽松多了,松到一不留神裤子都会掉下来的程度,所谓的粉戏,与电影、电视剧相比也早已是小巫见大巫的级别,今天要是把以前的那些禁戏统统搬上台来,恐怕也没人大呼小叫了——但,那些禁戏留下来的也无多了。

大约“粉戏”已经是历史名词了,至少是在戏曲的舞台上,这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呢? 表情

“曹营十二年”

首先,这个题目就有个问题。曹营“十二年”,这十二年实在难以考证。看《三国》,关公自屯土山约三事起,到挂印封金、辞曹暂将,不过半年光景。不理解,为什么早年间的艺人,要把这半年夸大到十二年的地步?

在曹营的时候,艺人形容曹操待关羽,是“上马献金、下马献银”,也是在原文上找不到的。袁阔成在评书里解释,只是“说白了”,实际上是“上马提襟、下马相迎”。这个解释比较合理,鉴于两种说法都不见《三国》原文,“上马献金、下马献银”是艺人自己发挥出来的,而艺人的艺术又都是口传心授,“说白了”是绝有可能的。

到灞陵桥的时候,艺人们又发挥了一番。原文上仅一句“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在《灞陵桥》这出戏里,就编出了程昱定下三条计要害关公,这个改编要比原文精彩多了,是出好戏。

《灞陵桥》,好戏
《灞陵桥》,好戏

《华容道》是与在曹营这“十二年”有瓜葛的最后一出戏。戏文里,曹操提到当日的恩情,听过两种版本,有唱“想当年你许我云阳答报”,有唱“想当年你许我永远答报”。“云阳”是什么?小豆子只了解这是指法场的意思,老戏里动不动就把谁谁谁斩首云阳。所以这里唱“云阳答报”是不通的。“永远答报”在词儿上是通的,但是在情理上是不通的,这就等于关公一辈子都卖给曹操了——“永远”哪。

慢说这“永远答报”的许诺不见《三国》原文,就是《华容道》里曹操念叨的关公许他“三不死”,也是不见原文。这又是艺人们根据什么发挥出来的呢?为什么“三不死”呢?

除了“上马献金、下马献银”有袁阔成的解释在那儿外,其他远离原文的发挥,暂时考证不出来历。开列出来,有了解的朋友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