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15日
华歆
小豆子对华歆的认识,大部分停留在《逍遥津》里那个比曹操还凶的佞臣上。
于是,当看到这个西安的老教授,主张把华歆的《止战疏》收录于中学语文课本上的时候,很是吃惊。更要命的是,他主张替换下来的,是诸葛亮的《出师表》。
这些年来,前仆后继的教授们,把一个个千百年来被奉为楷模的人物,从神坛上踢下来。他们的主张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那些楷模所戴的光环,其价值观与现在的价值观有冲突,大到民族团结,小到安居乐业。
小豆子并不打算去指责这些无良的学者,因为指责他们的人已经不少了,不差这点儿口水。倒是可以借着这个题目,先聊一聊戏中的华歆。
《逍遥津》这戏,小豆子认为去华歆的丑儿其实也很重要,他的凶狠绝情,反衬出的是曹操的老谋深算,半推半就。一个大白脸的风头,在戏里完全让这个小白脸盖过去了。曹操为什么甘当周文王的角色?就是怕招来天下人的议论。那么有这么个华歆在那儿唱白脸,他这个大白脸倒可以来来红脸了。这戏在湘剧里,干脆就叫《华歆逼宫》了。在逼宫这个立场上,华歆比曹操还要坚决。
直到《受禅台》这出戏,华歆也由小花脸升级到二花脸,对汉献帝依然步步紧逼。这时曹操已经不在了,没人唱红脸儿,华歆一人也就顺利完成了逼宫的任务。
传统戏是老百姓编的,不是某个学者教授或者政府的代言,所反映的无疑也是老百姓的立场。《三国志》中的华歆没有做过什么太出格的动作,但他终究是叛汉投魏的臣子,也就凭这一点,他在戏中的大逆不道也就被扩大了。老百姓的恩怨是非观其实很简单。
而如今掌握话语权者,却总要以当前的价值观去衡量千百年前的人所做的事情,而完全不顾当时的社会背景、环境和思想。于是,抗金的岳飞就是破坏民族团结的坏分子,而主张投降的秦桧就成为统战的典范。而上面提到的那个西安老教授,也就把诸葛亮定性为愚忠典型和战争贩子,华歆是和平统一的代言人了。
小豆子只能说,教授们的观点也不是没有对的时候,但他们不应该把现在看似对的观点,去强加到古人头上。同样,今天的影视剧和戏曲,也大可不必把今人的种种政治概念,都一股脑地让古人去说出和唱出。那样很累的,不光是看戏的,也包括演戏的。
更重要的是,教授们颠覆的,是千百年来树立在老百姓心中的英雄形象,这样做的后果,必然是招来一片骂声。
拾慧:从《锁麟囊》想到的
现代版掩耳盗铃
今天看到一条新闻的标题:“名家于魁智称‘京剧无须振兴正越来越进步’”,当时就觉得,这也太不靠谱了吧。打开一看全文,才知道,和正文比起来,这样的标题其实已经很靠谱了。下面是一些节选:
今报:大家一直说要振兴京剧,那么您觉得京剧目前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于:我一直不愿意说什么振兴京剧,你怎么就知道京剧不兴呢?我们不能以一场演出的票房来决定一门艺术的兴衰,京剧在中国仍旧有着广泛的影响力,难道说,非要像“文化大革命”时期,8个样板戏占据整个中国舞台,才算京剧的兴盛吗?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悲哀呢。目前,艺术形式的百花齐放,必然改变京剧一枝独秀的地位,但是就是因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发展提高,才使得京剧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京剧艺术正在越来越进步,越来越赢得更多人真正的认同和喜爱。
于魁智还是相当乐观的啊,认为现在京剧的发展前景越来越广阔。小豆子不明白,他拿什么时期举例子不好,非得用文革时期“8个样板戏占据整个中国舞台”来表示“京剧的兴盛”。天大的笑话!那个时候慢说京剧,哪门艺术形式算得上兴盛呢?他怎么不拿解放后的头十几年做比较?不拿解放前的几十年做比较,哪怕拿文革后的十年来比呢?偏偏拿文革的十年,台上只八个样板戏的时候,来说那是“兴盛”。最可乐的是他还来了个反问,“难道说,非要像”那时候那样,“才算京剧的兴盛吗?”怕是除了于魁智,没第二个人这么说过吧。于魁智的逻辑有些怪:因为现在的文化环境不是京剧一个艺术独占舞台了,所以京剧的前景越来越好。而至于是不是有很多人来看(票房),不能证明京剧的兴衰与否。
莫怪这么些年于魁智没再恢复什么传统戏,而是一门心思往新编大制作上钻了。他是在搞“百花齐放”,在“改变京剧一支独秀的地位”,进而使京剧艺术越来越进步,越来越没人看。注意,只有越来越没人看,才不是凭一场演出的票房来决定兴衰,才不是一支独秀,才是进步。
当晋国的那个小偷捂着耳朵,兴奋地认为谁也听不到敲钟声之后不久,他就被群众捉起来了,而此时,不仅敲钟的声音已经被外界的人听到,那口钟,也已经粉粉碎了。掩耳盗铃,就是这么个故事。今天,于魁智无疑正在做那个妄图把钟敲碎了盗走的小偷,但愿,京剧不是那口钟的结局。
拾慧:大师与“后大师时代”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睡眠
卫生部副部长昨天在网上说:“民众亚健康状态也是公共卫生范围,属于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应该加大相关干预力度,尤其是加大这方面的投入,帮助民众树立健康生活观。”如果你生活在京剧世界中,亚健康的问题也是值得关注的。今天来谈一谈睡眠的问题。
京剧世界里的人,普遍睡眠都成问题,不是晚上睡不着,就是白天睡不醒——其实这两者是有因果关系的,你晚上睡不着,可不白天就睡不醒了么。仅举几例说明。
京剧世界里的人,经常要唱五更,即从定更天开始,一大段一大段的西皮二簧,一直到天亮。有时候不光唱,还要同时纺织啦,打铁啦,换胡子什么的;即便不唱,也会遇到如《三岔口》、《十字坡》里这样的黑夜打斗,睡安稳觉的时候很少。有时候即便没有事情要做,没有心事儿要琢磨,也没有人来打搅你,但你还是睡不踏实,因为动不动就会来个鬼魂啦,长翅膀的熊啦、虎啦,或者城隍土地一类的神仙,在你梦里头搅和,严重者,会睡到“浑身上下冷汗流”。这么低质量的睡眠,是很影响健康的。
夜晚低质量睡眠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白天睡不醒。于是你会在京剧世界里不时碰到那些跟你说着说着话就睡着了的人。比如《卖马》里的秦琼,《能仁寺》里的安骥,《牧虎关》里的高旺,《荷珠配》里的刘志偕,这些都是白天就能站着或者坐着睡着了的典型。最夸张的例子是《龙虎斗》里的赵匡胤和呼延赞,两个人在战场上就先后睡着了,要不是龙形、虎形上来,就遭了暗算了。战场什么地方?套句戏词儿,“这么热闹,他会着了!”可他就睡着了,亚健康的表现。
因为总能碰上这种说着说着就睡着的人,你在京剧世界里生活,一定不要忘记以下这句话,要时不时拿出来说:“某某,你要醒来说话”;对方一定答:“不曾睡着”;你说:“句句梦话”;他说:“句句实言”。至此,你才算确定你对面的这个人确实没睡着。如果睡着了呢?基本上说地上有个铜子儿,或者面来了,对方也就醒了。
睡眠不足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当受到惊吓的时候,因大脑缺氧使得脑供血不足,从而导致昏迷。这种现象也很普遍,在京剧世界里称为“气椅”。如果你遇到有人突然昏迷,不要紧张,只要呼一声“某某醒来”即可。正常情况下,对方会在唱完一句导板后醒来。
当然,如果你很“幸运”,在京剧世界里仍然能够得到充足的睡眠,那么首先是要祝贺你,毕竟身体是第一的。但这样的“幸运”是要打引号的,因为充足的睡眠,也就意味着你那么一大段时间都没有戏可演,就是一个活摆设。比如《捉放曹》,这出号称生、净的对儿戏,到了后面宿店,曹操倒是睡好了,可啥戏没有,睡前和醒后就几句唱,还都是大水词儿。《连环套》里的插刀盗钩也是如此,满台就看一个朱光祖,窦尔敦纯粹个摆设。
所以,一般来说,充足而有意义的睡眠,都是发生在京剧世界以外的后台,而不是台上。
拾慧:金锁记
2007年4月5日
荆轲及其他人
新近传的一出剧本《荆轲传》,加上合意太爷那边借题发挥的“迷信”故事,推荐一读。
以前也了解荆轲刺秦的故事,但是像里面提到的田光自刎一事,是头次看到。这种自杀,两种解读,一曰忠义,二曰愚昧。这种在古时时不时就上演的轰轰烈烈的自杀以明心迹,在今人看来,是封建愚忠的教化结果。
早先看《赵氏孤儿》,就有这种疑问,假使组麂没有触槐而死,而是跟着赵盾到金殿上和屠岸贾对质,恐怕屠岸贾就不会那么张狂了吧,还扬言“既有人前去行刺,哪有刺客触槐而死之理?”还有那个守宫的韩厥,他要不自刎,屠岸贾追来询问,编一篇瞎话哄过,也许屠岸贾就不会对孤儿的事儿起疑心了。包括《铡美案》里的韩琪,没杀秦香莲,不能回复驸马,大可以跟着秦香莲去见包公,指证陈世美,所谓“杀妻灭子”,也就有了干板人证了。
这一干人,在并非完全进退两难的境地,都选择了自我了断……
其实看似明朗的退路,在他们的思想里,其实是死路一条。让他们背叛自己的主子,甚至再和主子作对,也许他们的行为是正义的,但他们是要背上叛主骂名的。于是乎,他们也就没有了退路。
《荆轲传》里的田光也是如此,主上随便一句言语,就刺激了这位先生的敏感神经,于是只能以死表明心迹。封建的礼数,有时候是挺吓人的。
至于荆轲,其实挺失败的,还搭进一堆人的性命。剧本结尾处有一段被抓后骂始皇帝外带“敲牙割舌”(京剧中经典刑法),大约就是为了显示荆轲的勇武,毕竟如果按《史记》上的内容走,刺杀失败,被抓后直接给消灭了,戏结束的就太仓促了。
尽管把荆轲和其他自刎的义士放在一起扯了半天,但小豆子始终觉得,他和那些人差着一些档次。
拾慧:王君安北大见面会
拾慧:父亲是个好「孟良」
2007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