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星》

《太君辞朝》这出戏,小豆子百听不厌。

这戏又名《长寿星》,所以今天作为春节后第一次更新剧本(也是上一台电脑去世后第一次),把它拿出来,图个吉祥。

这个戏拿录音和两版剧本比较一下,可以看出一些变化。比如,太君在金殿的快三眼,老本是唱慢板,不仅如此,还把七个孩儿的下场又唱了一遍。杨家将的戏听多了,不光老令公加几个公子的下落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各种辙口的都会了。从这处精简可以看出,老戏有它絮叨的地方,而加快节奏,是一脉所承下来的戏改方式。

长亭一折也是如此,按《戏考》老本,上穆桂英、杨藩(《汇编》本上穆桂英、阿红女),而听李多奎两版录音,都只上穆桂英,大约也是为了精简的缘故。

最后宋仁宗有段二六,老本上是没有的。听高宝贤的录音,挺耐听,不过略显短了。当然,《汇编》上原本也只记载了六句,而且多出来的两句不太现实:“愿太君齿落又重整,愿太君鬓发又转青”,美好祝愿归美好祝愿,但总感觉有种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意思。

当年蒙哥马利访华,拒看豫剧《穆桂英挂帅》,说 “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呢?”不知道如果他看了这出《太君辞朝》,会作何感想?尤其是,这个老太太,“大兵一到,那贼不战自降”,多大的威慑力。话又说回来了,这黄花国也没事儿撑的,造反就造反,还没开兵见仗,就投降了,这折腾劲儿。

春节快乐!

要过年了!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万事如意!

没啥好送的,两方面的礼物吧:梨园百年琐记站点聚合最新增加了“历史上的今天(农历)”这个订阅,所以您不仅可以及时(而且不用登陆到网站上)了解到公历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还可以了解到农历上的事情。比如今天,大年三十,部分历年的戏曲春节晚会文字资料都显示出来了。另一个礼物已经传到梨园经典了,李宗义的《击鼓骂曹》全剧实况录音,应个节吧,戏里是元旦节,虽然祢衡是在那里“元旦节与贼个不祥兆”,咱这儿可是祝大家佳节愉快,谁也不是贼不是 表情

猪年大吉!

加拿大邮政猪年邮票
加拿大邮政猪年邮票

拾慧:从热爱京剧说到“三春”同校

2007年2月13日

新年新气象

眼看要过农历新年了,而且戏考也将迎来六周岁的生日。所以最近开始花一些时间在优化戏考的页面程序上。

戏考的剧本资料在前年的春天正式转到数据库的。那个时候只是简单地把原来 HTML 的页面用 PHP 写一遍,动态从数据库调资料生成而已,并没有任何优化的地方,就是原来静态版的一个翻版。戏考近六年来,页面风格和布局没有什么变化,小豆子也不求什么大的变化,而是小处的优化。

似乎直接看纯文本剧本的人远比 PDF 版的人多——尽管小豆子一直倾向于 PDF 版。PDF 版有它的好处,这里不重述了。但显然,我们无法否认纯文本所拥有的庞大读者群(毕竟直观哪)。所以,优化纯文本的显示结果就很重要的,毕竟现在看纯文本的剧本,有点儿乱。

所以这几天小豆子一直在后台做这方面的事情,而且还得保证在正式推出来前,和现在的界面兼容。如果您在过去24小时内用过戏考的搜索功能的话,也许会发现一些在后台工作的蛛丝马迹(现在已经藏起来了)。不管怎样,平稳过渡,是这次幕后工作的目标。

而且现在已经做得比较满意了。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截图,这个就是以后剧本页面的样本。

戏考的新界面
戏考的新界面

剧本的格式是不是与 PDF 版一样了呢?很漂亮了吧——至少小豆子这么认为。而这些格式都是通过 CSS 生成的,所以页面文件的大小并没有因为漂亮的格式而增加多少,因此加载页面的时候还会是很快的。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变化,等正式登场后再聊了 表情

当然,欢迎您尝试或一如既往地支持 PDF 格式的剧本。

戏考优化的正式版会在春节后适时推出。

迎七

对于上周故去的电脑来说,今天是“迎七”。

今天,一台新的电脑正式走上了工作岗位:HP 1730N,AMD Athlon 64 4600+ 2.4GHz 双核的中央处理器加上 2GB 的内存,处理起视频应该更快了。今天把所有旧的数据都倒到新的电脑上,开工。 表情

虽然新机器带 Windows Vista Home Premium,但是已经被小豆子拿掉了,因为一来和很多程序不兼容,二来这个版本不像商业版那样,支持加入域。等以后有了商业版再试吧。而且小豆子现在挺喜欢 XP 的。

新电脑
新电脑

腊月二十三

北京时间已经腊月二十三,祭灶的日子了。

小年到了,春节也更近了。今年,全国的媒体联合起来,发出一个声音:“请将除夕列入法定假日!”

每年都会看到有专家学者出来呼吁,把传统节日列入法定假日,而且每年似乎都看到有希望成。日子久了,对这种提法似乎也打不起精神来了,似乎是一件总也成不了悬案。但今年的阵式确实不小,再次希望能成吧,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持自我独立的传统节日,是很重要的。

虽然可以把传统艺术和传统节日挂钩,但今天不准备扯那么远了。单说说腊月二十三这个祭灶。

对祭灶并没有任何直观的感受,因为在小豆子出生前几十年,这一封建迷信形式已经被扫除得干干净净。了解它的途径,来自传统相声《灶王爷》。

这是《中国传统相声大全》上记载的一段垫话儿,文后写的是“刘宝瑞述,殷文硕整理”。听过刘宝瑞和李文华的《真假灶王》,开始的一些垫话儿就是来自这个段子。这个小段不长,包袱不那么有意思。小豆子发现,这种批迷信的段子,看起来都没什么意思。大约迷信这玩意儿本来就不值一批,本身就是毛病漏洞一大堆,一定用科学或者理性的方式来找毛病,再抖包袱,实在无趣。倒是迷信本身的那些说法,很有意思。

很有意思,是说这里面的文化内涵。我们的传统文化,能够编出这么一整套理论体系来,往上三十三层天,往下十八层地狱,满天星宿,遍地寺庙,司管各种职位的神都有,就连每家每户都有个灶王在那儿“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不把这些当作信仰,而是当作传统文化来看待,来体验,是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的事情。包括各种节日的各种讲究、说法、习俗,不一定非得要去那么原汁原味地复古再现,而是,我们这一代需要了解以前的这些讲究、说法、习俗,因为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消亡中(好在,我们还可以在传统节目中找到些痕迹,像《白事会》、《大上寿》、《大娶亲》等等)。

所以,把传统节日纳入法定节日并不是终极目标。小豆子认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而不是简单地把所有法定节日都过成单一的吃喝玩乐旅游黄金周,这才是最要紧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