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崔说事:京剧工程师》

2005年6月25日,中央电视台录制了一期《小崔说事》,内容是采访几个喜爱传统文化艺术的理科生,几位嘉宾,尹航、刘鹏、姜骏、曹悠、李京(网名就不提了,保留网上生活的隐私权),有的是与小豆子有深交,有的是一面之识,还有的是属于小豆子崇拜的网上名人。

左起:崔永元、尹航、刘鹏、姜骏、曹悠、李京
左起:崔永元、尹航、刘鹏、姜骏、曹悠、李京

2005年8月13日,节目在央视新闻频道播出。

事实上,事后不久,小豆子便已经音频、视频均拿到手中,之所以今天才聊起这个话题,是因为才花出时间把1个多小时的未剪辑版的音频听了一遍。早前看的视频只是节目的一个面,至少只是从编导的角度去欣赏,而听听完整的音频,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能够体会和了解更多的东西。当然,两下一比,央视糟糕的节目剪辑也显露出来了。

节目中间的两段唱,第一段《洪羊洞》的“为国家”,在尹航同学说完“最简单的‘为国家’”之后,竟然就被剪接到“皇王恩重”,然后“身不爽不由人瞌睡朦胧”结束。四句原板变做了一句半(不知道是否和尹航同学最后说了句“可以随便选一句播了”有关),但最起码,留下来的唱没有“为国家”仨字。刘鹏同学的《失街亭》,也被砍得剩下最后四句:“管带三军要宽厚”至“靠山近水把营收”(还好是连贯的,不过小豆子非常怀疑字幕员不会“貔貅”二字,所以没有选用开头部分 表情)。自从搞剧本录入以来,小豆子开始犯一个毛病,就是只要电视、剧场有字幕,总要过一眼去看有没有错别字。这次也不例外,最显眼的两处别字,就出现在两位同学提到“原板”,而字幕显示的是“原版”。

20分钟的谈话节目,不能指望去深入讨论什么问题。几位同学已经谈到点子上了,信息传递出去了,比如正视京剧的小众化,否定京剧的话剧化等等。而大众,或者节目中所提的“小众”,是否去接纳这个信息,那就要取决于他们了。

比较烦人的是崔永元,总在试图把这种理科生喜欢京剧当作一种奇特的现象(或者异类)去形容,无论从他的表情还是口气,都能感受到。而且还总要“提醒电视机前的家长”,有种怕把观众同学“带坏了”的感觉——要“对社会负责任”。

当人们不再把关注的焦点只集中在学生的成绩上,当媒体不再把爱好京剧的博士硕士生们当作一个新鲜事儿去谈,实际上,当人们能够接受更多真正“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时候,我们的社会才不会这么急功近利,传统文化的“小众群体”亦才会接班有人。

《关羽之死》

马少波编过一出戏,叫做《关羽之死》。

插一句,这种以“某某之某”形式的命名,是新编京剧的一大特征。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合肥之战》等等,若是传统戏,则是倒过来的三个字,比如《战官渡》、《战合肥》。

当然,你不能叫《死关羽》,所以《关羽之死》也只能这么叫。但缺了《走麦城》剧名中的悲情感。

今天看到一个所谓的“搞笑京剧”的“剧本”,也叫做《关羽之死》,不做全文转载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这里。虽然说是搞笑的玩意儿,意在逗乐,且言语粗陋,但小豆子在看完之后,深感其中的寓意,比真正的《走麦城》要强上不知多少倍。

摘录最后一场:

(众绑生上,众扮东吴人上)
孙权白:关某,俺敬你是英雄,今天杀你用的是最好的刽子手,最好的刀。
生白:多谢了
(气宇宇)俺死后,从今后天下多英雄,多少人可以扬名。
(舍不得)俺死后,谁用俺的冷艳锯,谁把俺的赤兔骑,谁把俺的锦袍披,谁承俺的一身武艺?
(刽子手白)爷,学了又怎样,还不是一死?
(生白)你杀了俺后,就要扬名天下了。
(刽子手唱)你莫要这样说,天下人死得多,百姓有几个人记得?扬名的都是人需的,谁像你为人强,上厕所你先上,放屁你先放,吐唾沫你的要先落地上,可是今天,俺的刀对谁都一样,贵和贱也是一刀去黄梁。
不要说那么多,死以后都是一样的,区别是谁的蛆长的胖,不管你生前多刚强。
看刀吧您哪!这是你人生第一次无法躲。
(众抬生下)
(旁唱)天下事谁知怎么,祸害人去敬着。无有一事可,却是英雄冷猪头吃喝。

刽子手一句“爷,学了又怎样,还不是一死?”与《三国》里吴押狱老婆的那句“纵然学得与华佗一般神妙,只落得死于牢中,要它何用!”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个“搞笑京剧”更妙的地方在于,把关公性高气傲用近乎黑色幽默的手法描写出来。小豆子近来接触了几个《走麦城》的版本,无论是李洪爷的,还是唐老将的,剧中的关公也都是高傲得不得了。看来古今编这段戏的人,都希望通过展示关公的傲,向人们阐述其失败的原因。但那几个《走麦城》,在关公被俘后,就吹尾声收场了,唯独这个“搞笑京剧”,来了这么一场“归天”。小豆子相信,就凭关羽的脾气,死前完全有可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就像《白门楼》的吕布那样:“某死后汉室中英雄有谁?”

最妙的地方是刽子手最后的总结:“贵和贱也是一刀去黄梁”。人活百岁,终有一死;轻如鸿毛如何,重如泰山又怎样?无言……

姓名学

从学英文的时候起(也许更早,从知道有外国人起),小豆子就知道了,洋人不但长得与中国人不一样,而且在各种习惯上,也与中国人不同,甚至相反。比如,名字。

西人的名字,是把姓放在后面(Last Name),名放在前面的(First Name)。抛开中名(Middle Name)不计,这种“姓名颠倒”,与国人的姓前名后,真是“反了哇,反了”。

于是,在学习英文的时候,就被告知,介绍自己的名字,要倒过来说。比如那个笑话,刘洪涛,自称作“红桃六”,等等,以符合西人的习惯。

不过近些年随着西方媒体关注中国的报道增多,在报道中国人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按照中文姓名顺序写成的英文名字,尤以名人为甚。国家级别的领导人不谈,连明星的名字,也都把姓放在前面,比如体育上出名的姚明、电影上出名的章子怡等等。像章子怡拍的电影,若有港星在里面的话,那就更热闹了。因为港星已经在西方影视界混了很久,也是属于有一定知名度的,比如成龙,仍然在海报中以 Jackie Chan 的名字出现,而章子怡,则以 Zhang Ziyi 出现,恐怕弄得西方人分不清哪个是姓、哪个是名了。

那位说了,今天的帖子不对啊,戏呢?嗯,这就该说了。

仔细想一下,京剧里面竟然也有把姓放后面的情况。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张飞经常被称为“翼德张”。小豆子已经在不下10出三国戏里见到这样的称呼了。在戏考里做一下搜索便知道了,而且这个数目还会随着杰出剧本的增多而增多。

为什么张飞要自称“翼德张”,而不是正常习惯的“张翼德”呢?比如《华容道》开始,诸葛亮派将,关、张、赵上来各通名姓,有的演法是,关公自称“汉室关”——顺便说一下,以前的人对关老爷可是崇敬的不得了,演员扮的关公,可不能像别的角色自报家门那样,自称“关羽”,总是以“汉室关”一类的代替。可能为了形成一个整体上的协调,于是张飞也把姓放后面了,自报“翼德张”;后面赵云也就自称“常山赵”了。但这是很特别的一例。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为了凑辙口,比如《黄鹤楼》,诸葛亮送走刘备后唱“主公上马心不爽,山人八卦袖内藏。将身且坐中军帐,后面又来翼德张”;还如《长坂坡》,刘备唱完“拚命逃出天罗网”之后,张飞上,接唱“来了燕人翼德张”。

但更多的情况是,张飞在场上拦住军队,大喝一声:“燕人翼德张啊!”然后不是敌军溃退,就是得吓死个大将,并没有要去凑什么辙口或者求什么协调的因素。是不是这么颠倒过来叫起来演员感觉很爽呢?小豆子不会唱戏,就不知道了。但是总觉得就算正着叫,“燕人张翼德!”,“德”字按尉迟敬德的 děi 音走,效果也应该不差吧。

不管怎么说,人家张飞也算名人,那名人名字的叫法和普通人不同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了。就好比普通人到了国外还是要把姓名反过来说,而名人则可以照样保持姓前名后一样,“翼德张”恐怕也只有张飞这样的“名人”才能叫得了。

张飞和姚明
张飞和姚明

几句牢骚

首先,需要感谢《中国京剧史》编辑委员会的编辑们。如果不先表白清楚,这个帖子很可能会被误认为是小豆子针对以上同仁们的批判。

《中国京剧史》上卷
《中国京剧史》上卷

说正题。小豆子深知世上无完事,任何一个非常好的工程项目,也总都会有些瑕疵。正如《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千辛万苦取回的真经,还是要在水中泡上一泡,晒在石头上“将经尾沾破了,所以至今本行经不全”。这没什么,如孙行者所言:“盖天地不全,这经原是全全的,今沾破了,乃是应不全之奥妙也”。

《中国京剧史》编的确实不错,通过它查到了很多资料。但也是有遗憾的:这么一本有四册的书,竟然没有一个索引,查起东西来所费的功夫太多了(用电脑查东西惯了,总希望通过关键词来查的缘故?)。以人物为例(也是琐记最常需要作参考而用到的部分),人物的排序按照生辰来排,而目录上没有人名单(前上、中卷有,大约是那两卷人物少的缘故),这样,要查找一个人,需要把整个人物篇过一遍。而读者要查一个人,就很可能不知道他的生辰年月,书又怎么能这么排而又不给个目录呢?最让人觉得受不了的是,很多演员,在其本行当查不到,竟然全都被归纳到“教育工作者”里去了。拜托,不能因为人家1949年以后没怎么演戏,被“组织安排”到教育系统搞教学,就非得给放到教育工作者的行列吧?这样被分类的不在少数,连像李桂春、王少楼这样的大家,都被这样“错划”了。合着1949年以前的艺术成就全被抹杀了。另外,每个类别最后,要来这么一句:“这一时期这样的演员还有”……然后列出一大堆人名,连个起码的生卒年代都没有,太不负责了。其他有生平介绍的,很多生卒日期可以考证到具体日期,但都只有一个年份而已。

还是开篇的话,小豆子非常感谢这些编辑及同仁,他们确确实实是在为京剧做工作。作为同样正在搞资料整理工作的小豆子,亦能体会到此中的不容易。写这么多,无非是发表发表看法。因为用了这部书很久了,遇到这样那样的不便,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当然还要引以为戒。像一个人物同属几个分类的问题,在拥有电脑及数据库的今天,解决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这问题本身也是书本出版物的局限性所造成的。小豆子相信,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清、更远;同样,只有继承好了,才能去言发展。

还是要说,《中国京剧史》,好书。

《陈三两爬堂》的遐想

类似《陈三两爬堂》的故事,至今仍在上演的,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爬堂的并非是“烟花妓女”,而是被屈打成招的黄花姑娘。

最近几年公安部门不止一次地被爆出“处女嫖娼案”,即无辜女青年被指认为卖淫女的恶性案件。李凤鸣“吓唬吓唬”陈三两,无非是贪图“纹银二百两”。我们少数的公安干警,暴打之下,图的也是那笔罚金与指标。

李凤鸣:“大胆!再若强嘴巧辩,提防严刑拷你!”
江苏盐城法制办的郭主任:“我们的公安干警素质是高的,刑讯逼供是高压线,他们不可能去碰高压线的。”

李凤鸣:“公堂之上现有人契,人契上面谢得明白。有凭有据,怎说老爷我不公……待我与它盖印!”
江苏盐城法制办的郭主任:“处女不一定就不能卖淫,她就不能让嫖客口淫、手淫吗?这也是卖淫啊。”

李凤鸣:“拶了起来!”
受害人金磊的父亲金国瑞:“磊说,周彦才打了她30多个耳光,还用鞋踢她脚后跟。”

这种刑讯逼供,古来有之,而且进化的越来越高级,越来越动它不得。李凤鸣的年代,动刑还是法律允许的,但就这样,还是把按院大人陈奎给气着了:“听一言来怒气生,赃官竟敢用非刑!升堂我把狗官审……”于是李凤鸣落了“发往边外去充军”,赃银自然也充公了。而如今呢?法律不允许,或者说是所谓的“高压线”,结果逼供的后果,就是个74.66元的赔偿金。这还是在大众关注、媒体聚焦的情况下作出的判决。我们不但没有从人治社会过渡到法治社会,而且似乎越走越回去了。执法的人,水平与觉悟依然停留在封建社会,那只能用一个更加完整的制度,才能制约这些个“贪图银两害黎民”的酷吏们。

报道中一普通市民的看法是,受害人“还是幸运的,因为她是处女,还有机会证明自己的清白。如果她不是处女,她还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吗?她还能得到同情与关注吗?”是啊,这话说到了点子上。正如陈三两一样,如果她没有个做按院的义弟,她还有什么资本在堂上和那位“堂堂五品知州”讨价还价?亦或是,如果这位逼供的老爷不是她兄弟李凤鸣,她又是否能熬到陈奎的到来呢?戏,创造了这么一个环境,让报应昭彰。但是现实呢?无语……

《陈三两爬堂》李世济饰陈三两、闵兆华饰李凤鸣
《陈三两爬堂》李世济饰陈三两、闵兆华饰李凤鸣

比较两版《陈三两爬堂》

《陈三两爬堂》,虽然不是“古来就有”的京剧传统剧目,但是这个剧目有了传统戏的所有元素,移植的可以说相当成功。

就现在能听到的两个版本(音配像的1983年实况和录自电台的1962年静场),做一个肤浅的比较。

两个版本,删节后的版本主要删掉了陈三两的一大段唱,即双手写梅花篆字,从“人”字开始,逐步添笔画,最后成一“容”字。这段二六转流水,比较动听,而且立意奇巧(小豆子没听过曲剧的原版,不晓得是否原版就有这样类似的唱词)。改编后将其删掉,大约是因为怕戏太过冗长,应与“三突出”原则关系不大。

陈三两(念)逍遥七寸管,几根细毫毛。落在赃官手,亚赛杀人刀。
(西皮二六)这支毛笔谁造成?
落在糊涂的衙门中。
莫看你短短七寸管,
不知害死多少好黎民!
为人若把清官做,
下笔千言神鬼惊。
为人若把赃官做,
提笔在手他、他、他心内惊。
(西皮流水)
左边一撇不成字,
右边一捺“人”字成。
尊声老爷你抬头看——
人到难处痛伤情。
人字两边添两点,
急忙我把“火”字成,
糊涂的老爷抬头看——
小女子大睁两眼跳入火坑。”火”字底下添“口”字,
陈三两落在幽谷中。”谷”字头上加宝盖,
我的大老爷,
该容情为什么你不容情!

不过后面删掉陈奎的很多唱,就是“三突出”的表现了。感觉1983年那个录音,张学海够“惨”的,演出快结束了才登台,没几句就全剧结束了,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毕竟人家李凤鸣与陈三两是亲姐弟,你一个陈奎再怎么样,也不能说把人家兄弟办了就办了,没有了这种反复的求情,戏到最后反倒没有了味道。而原来的这些心理的描写及求情的话,在剧情发展上是一个很好的过渡。

陈奎(西皮散板)听一言来气煞人,
连把狗官骂几声。
我出京时带来三口铜铡两口剑,
叫你狗官先试行。
升堂我把狗官审——
(西皮快板)枉受国家爵禄恩。
你竟敢贪赃把法卖,
贪图银两害黎民。
官职革掉推出斩——
倒叫本院心不明。

陈三两(西皮流水)他是我的同胞弟,
北京分别十几春。
当初教他要公正,
不想他贪赃害黎民。
我宁愿李门都死净,
不让他万古千秋落骂名。

陈奎(西皮二六)又听恩姐讲一遍,
倒叫本院暗惨然。
凤鸣犯罪理当斩,
斩了他绝了李门后子男。
我只得下堂把恩姐劝,
(西皮摇板)念他年幼初任官。

李凤鸣(西皮摇板)今日若把为弟斩,
断了咱李门后代男。
望求看在爹娘面,爹娘啊!

陈奎(西皮散板)倒叫本院左右难。
凤鸣已然吓破了胆,
我恩姐只哭的泪涟涟。
向前再把恩姐劝,
小弟斗胆进一言。

另外,两个版本,1962年的谭元寿明显好于1983年的张学海,1962年的钮荣亮也要好过1983年的曹世才。

“新戏”两段

这两段唱词,来自枯石瘦木帖在新的水木的帖子,其实是摘抄柴俊为的新书《京剧大戏考》里的内容,不过对于小豆子这样手中无书的人来说,有这么几段摘抄就很知足了,况且这两段很绝:

新华宫
刘艺舟 饰 袁世凯
[1924年大中华唱片]
[西皮二六]孤王酒醉在新华宫,杨皙子生来太玲珑。宣统退位孤的龙心动,怕的是革命党他的炸弹凶。癸丑年南北归一统,大地山河在孤的掌握中。孙中山革命成何用,黄克强的英雄也不中。雷震春杀人告奋勇,还有孤的老友江朝宗。梁士诒理财真有用,虽然是民穷,孤的国不空。天下的英雄归孤用,何必多愁叹《大风》。但愿得民不革命勤耕种,洪宪万年乐无穷。内侍臣摆驾上九重。[散板]皇儿发怒为哪宗?

求己图
刘艺舟 饰 李统球
[1924年大中华唱片]
[西皮原板]每日里在海滩搬运粮米,凭劳力换衣食我不管是非。袁世凯杀同胞为争权利,孙中山讲民权他画饼充饥。从盘古到于今谁讲公理,历史上载的是什么东西!李统球穿破衣只求遮体,比你们大礼服还要整齐。戴一顶破毡帽扬眉吐气,闷时来唱几句二黄西皮。这是我劳动家神圣无比。[散板]猛抬头又只见北雁南飞。

这种近代与现代、传统与新编过渡时期的产物,很有意思,有点儿类似今天网友没事儿写个剧本什么的感觉,所不同的是,这些演员还真拿去灌唱片。京剧真是只能演绎古代的故事吗?事实上,从这些民国时期的过渡作品,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初期搞的现代戏来看,这些新编剧目里面保留了很多传统戏的程式,又很好地表现了现代生活,不失一条京剧“现代化”的道路。可惜啊可惜,没有沿着这条路继续往下走。不但京剧现代戏如此,那些新编历史剧也遭脱离了以前那种新编历史剧的发展道路,向话剧靠拢去了。 表情

“干柴十担米八斗”

《投军别窑》这戏,算是悲剧吧。毕竟,薛平贵和王宝钏两口子就这么生生给拆散了,而且这一分就是十八年。

京剧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大家都能听得懂的词,来表现很多很深感情的东西。小豆子不知道这出戏如果换成昆曲,要堆砌多少词藻才能表现这生离死别的感情。手中有《琵琶记·南浦》的录音,同样是夫妻分别的场景,小豆子已经对它没有任何印象了。昆曲实在太雅了。

继续说京剧的《投军别窑》。这里面的词,虽然平淡,但是却是充满感情的。其实,这出戏本身的情节也是没有什么起伏的,但是听来让人心动。单就最后的散板,王宝钏唱“你要走来将我带!”薛平贵唱“你苦苦拉我为何来?”虽然完全是《四郎探母》中的词儿(谁抄谁已经不要紧了),但每次听来,嗟伤不已。

戏中极少见地重复了四次同样的台词,那就是“干柴十担米八斗”。今天我们已经不能得知编剧的用意,但是小豆子想试析一下。

第一次出现“干柴十担米八斗”,是在王宝钏得知丈夫即将出征,两口子把王允埋怨一番之后,薛平贵唱给王宝钏的。这时候,薛平贵是要转移话题,不希望在他那个老岳父身上花费太多功夫。毕竟时间有限,埋怨王允也是没用。要走了,说点儿实际的是主要的,于是也就有了“三姐不必泪双流,丈夫言来听从头”的词儿,进而嘱咐一些离开后的事情。

第二次是紧接着,王宝钏回应薛平贵。重复一遍丈夫的嘱咐,表示记下了,并且强调“守不住来也要守”。

第三次是中军来过之后,薛平贵真的到了要动身的时候,王宝钏追问还有“什么言语,嘱咐为妻几句”。薛平贵答“我的心如刀割,也想不起什么言语来了”。在王宝钏的再三要求下,薛平贵把原来的那些话又搬出来了,只不过这次不是唱,而是念白:“罢!为丈夫此番从军,不知几时回来,寒窑之中,干柴十担,老米八斗,你苦度春秋;倘若是柴米不够,你……回转相府去吧!”这时薛平贵心如刀绞,不但想不起应该说什么言语,而且连说过什么言语都忘记了。人到了这种情况,忙中无策、心乱如麻,大约就是这个样子。

最后一次,薛平贵“又听大炮响三声”后,打马要走,王宝钏紧紧抓住丈夫,又一次问到丈夫走后的“安排”问题。薛平贵如前几次一样,以“干柴十担米八斗,你在寒窑度春秋”对答。这时候已经时间紧迫,没有多少时间留给人思考,有点儿语无伦次的感觉——王宝钏希望和薛平贵多说一会儿是一会儿,而薛平贵估计这时候脑子已经空了,因为号炮三声,已经把卯给误了,非同小可,眼前妻子又难割难舍,最后也只能是“马缰绳、剑砍断”了。

生离死别,这种情况下人多是千言万语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也就是那种“流泪眼观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的情形了。但你不能让两个演员就在台上干站着没词儿唱,所以,这种重复了四遍的台词,不但没有让人觉得乏味、贫厌,还恰到好处地烘托了离别的气氛与情感。

史国公

以前听《胭脂宝褶》并没有什么异样的感觉,但是自打听完小翠花的《双背凳》之后,再听《胭脂宝褶》中《玉龙馆》一段,就产生了异样的感觉,以致忍俊不禁。

永乐对闵江说:“将酒名报上!”闵江答:“金盘露、银盘露、状元红、史国公”。这时候,小豆子就会不自觉地联想到《双背凳》中关于“史国公”的对话,然后开始琢磨:永乐问“什么叫史国公啊?”,闵江答:“你瞧,打它二两酒,搁着马桶这么一熏,这就叫史国公!”永乐说:“这味儿可冲啊!”

小豆子对酒没有研究,但是上网搜索后发现,确有史国公这样的酒:

史国公药酒(跌打损伤药)

其他名称:
主要成分:玉竹,鳖甲(醋酥),白术(麸炒),牛膝,桑寄生,蚕砂,川芎,防风,木瓜,当归,红花,甘草,羌活,独活,续断,鹿角胶,红曲。
性状:本品为红棕色的澄清液体;味甜,略苦。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活血通络。用于风寒湿痹,骨节疼痛,四肢麻木。
用法及用量:口服:每次15-30毫升,每日2-3次。
不良反应和注意:
规格:酒剂。
生产厂家:
是否医保用药:非医保
是否非处方药:非处方
其它:孕妇慎用。

首先,这么一种药酒,在京剧中的酒馆会有卖的。其次,这么一种药酒,在京剧中的平常百姓家竟然拿来就菜吃。最后,这么一种药酒,在京剧中被安上一个“搁着马桶这么一熏”的制作过程。

唯一的解释就是,在京剧中,细节是不那么重要的。演员那么一说,观众那么一听,也就完了。欣赏的是艺术,而不是细节。随便找几个酒名拿出来说说就行了。同样的,什么像“炒胡巴拉”、“拉巴胡”、“巴胡鲁拉”、“拉胡鲁巴”这样的菜名,也只有在京剧中能听到了。注意,是听到,而不是吃到或闻到。因为如果你关注细节的话,你会发现,盘子里是空空如也的。

《京剧汇编》

年初的时候,小豆子提到过《传统剧目汇编》,这套书的录入工作目前还没有开始,因为手中的现成资料实在太少,仅两本。

近一个时期,网友痴菊叟(应称老前辈的才是)提供了他很多年前就开始录入的《京剧丛刊》的很多剧本,使得《京剧丛刊》成为继《戏考》与《国剧大成》之后,第三套开始系统录入、整理的京剧剧本书籍,而除去这四套之外,另一个重头,就是要属自1957年开始编辑的《京剧汇编》了。这套由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编辑的京剧剧本集合(文革后三集由北京市戏曲研究所编辑),收集了近500出传统剧目。尤其是在极左年代,能够将那么多带着“封建迷信”色彩的东西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实属不易,且大部分都是名家藏本甚至口述本。如果说《戏考》、《国剧大成》中的剧本离我们较远的话,那么《京剧丛刊》和《京剧汇编》则是收集了离我们较近的剧本资料,但《京剧丛刊》是经过戏曲研究院“戏改”过的本子,而《京剧汇编》则是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本。这五套书,覆盖了自上世纪初至中较大一部分京剧剧本,并且让我们看到了剧本的发展轨迹。

上面提到的老前辈痴菊叟,也在很早以前就收集《京剧汇编》,不过,百余册的搜集是不容易的。据他提供的资料,至今他手头的资料,连原书带手抄本的,十有六、七。而小豆子这里,除了文革后的三集外,一本也没有。

哈哈,好事儿来了 表情!最近超星新登陆的一批图书里,其中有33集《京剧汇编》。不敢迟延,生怕眨眼间就没了,赶紧拿下,并转成 PDF 格式(超星的格式太烂)。看着一百五十多出剧本,尤其是读着那些闻所未闻或者“久闻其名今幸得见”的戏,高兴到了无法形容了!以下是目录:

《京剧汇编》第一集
 米柱山(一名:付剑印)【马连良 藏本】
 平陆浑【刘砚芳 藏本】
 清河桥【刘砚芳 藏本】
 摘缨会【刘砚芳 藏本】
 荥阳关【刘砚芳 藏本】
 连环阵【刘砚芳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二集
 一匹布(一名:张古董借妻)【于连泉、马富禄 口述本】
 小上坟(一名:丑荣归)【于莲仙 演出本】
 荷珠配【臧岚光 藏本】
 打刀【萧连芳 藏本】
 一两漆(一名:龙凤配)【赵桐珊 藏本】
《京剧汇编》第三集
 双尽忠(一名:收李刚)【李万春 藏本】
 李广催贡【马连良 藏本】
 庆阳图【马连良 藏本】
 锁五龙(一名:斩雄信)【潘侠风 藏本】
 黑风帕(一名:牧虎关)
《京剧汇编》第五集
 合欢图(一名:应天球)【王连平 藏本】
《京剧汇编》第六集
 武昭关【赵桐珊 藏本】
 夺小沛【赵桐珊 藏本】
 白门楼【萧连芳 藏本】
 贾家楼【王连平 藏本】
 叔宝表功【马连良 藏本】
 打登州(一名:秦琼发配)【李万春 藏本】
 锤换带(一名:汜水关)【萧连芳 藏本】
《京剧汇编》第七集
 取荥阳【马连良 藏本】
 纪母骂刘邦【马连良 藏本】
 舌辩封侯(一名:扑油鼎;一名:蒯彻装疯)【马连良 藏本】
 甘宁百骑劫魏营【刘砚芳 藏本】
 十道本(一名:宫门带)【马连良 藏本】
 选元戎【刑威明 藏本】
《京剧汇编》第八集
 风雪夺昆仑【李万春 藏本】
 珍珠烈火旗(一名:双阳公主)【程玉菁 藏本】
 反延安【毛世来 藏本】
 通海沟【孙盛文 藏本】
《京剧汇编》第九集
 黄一刀【郝寿臣 藏本】
 耒阳县【李万春 藏本】
 千秋岭【苏连汉 藏本】
 取帅印【赵荣鹏 藏本】
 清风亭【马连良 藏本】
 天雷报【马连良 藏本】
《京剧汇编》第十集
 白绫记(一名:碧洋湖)【郝寿臣 藏本】
《京剧汇编》第十四集
 芦花记【刑威明 藏本】
 芦花河(一名:金光阵;一名:女斩子)【程玉菁 藏本】
 得意缘(一名:风火崖;一名:雌雄镖)【赵桐珊、严月秋 藏本】
《京剧汇编》第十六集
 大回朝【李万春 藏本】
 双带箭(一名:断密涧)【马连良 藏本】
 下河东【苏连汉 藏本】
 白龙关【李万春 藏本】
 赛太岁【郝寿臣 藏本】
《京剧汇编》第十八集
 登台笑客(一名:喜崇台)【王连平 藏本】
 海潮珠【于连泉 藏本】
 翠黛山(一名:骅骝思乡)【李万春 藏本】
《京剧汇编》第十九集
 打瓜园【阎庆林 藏本】
 扈家庄【阎庆林 藏本】
 金猛关【赵桐珊 藏本】
 取金陵【阎庆林 藏本】
 夺太仓【阎庆林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二十集
 孟母三迁【孙甫亭 藏本】
 游湖阴配【毛世来 藏本】
 十五贯【程玉菁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二十二集
 风尘三侠【李万春 藏本】
 沙叱利【赵桐珊 藏本】
 古押衙【赵桐珊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二十三集
 荀灌娘【严月秋 藏本】
 梁红玉【赵桐珊 藏本】
 秦良玉【赵桐珊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二十四集、第二十五集
 铡判官【刘盛通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二十六集
 坛山谷(一名:姜维屯田)【刘砚芳 藏本】
 渡阴平【刘砚芳 藏本】
 假投降(一名:一计害三贤)【刘砚芳 藏本】
 取江油【刘砚芳 藏本】
 战绵竹【刘砚芳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二十八集
 潞安州【苏连汉 藏本】
 小商河【王连平 藏本】
 牛皋招亲(一名:藕塘关)【孙毓堃 藏本】
 栖梧山(一名:三收何元庆)【李万春 藏本】
 汤怀自刎【郭凤池 口述本】
 请宋灵【孙盛文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二十九集
 春秋配【郝姣道 藏本】
 打樱桃【赵桐珊 藏本】
 送灯【马连良 藏本】
《京剧汇编》第三十三集
 取洛阳【侯喜瑞 藏本】
 打曹豹【潘侠风 藏本】
 芒砀山【潘侠风 藏本】
 过巴州【白玉春、钱鸣业 藏本】
 司马师逼宫(一名:红逼宫)【王介林 藏本】
 枣阳山【萧连芳 藏本】
 打龙棚【马连良 藏本】
 清风寨【刘砚芳 藏本】
 丁甲山【苏连汉 藏本】
《京剧汇编》第三十四集
 孟母断机【李卿云 藏本】
 孝感天(一名:掘地见母)【王介林 藏本】
 漂母饭信【孙甫亭 藏本】
 陵母伏剑【赵鸿林 藏本】
 钓金龟【李万春 藏本】
 太君辞朝【孙甫亭 藏本】
《京剧汇编》第四十四集
 探滁州【马连良 藏本】
 宁国府(一名:收朱亮祖)【尚维贞 藏本】
 火烧百凉楼(一名:乱石山)【王介林 藏本】
《京剧汇编》第四十九集
 粉妆楼【尚小云、萧连芳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五十集
 闹花灯【刘文魁 藏本】
 九焰山【潘侠风 藏本】
 铁丘坟【王介林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五十二集
 无底洞【李万春 藏本】
 无底洞【苏连汉 藏本】
 青石山【李万春 藏本】
 摇钱树【阎庆林 藏本】
 朝金顶【北京图书馆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五十四集
 投刘表【马连良 藏本】
 襄阳宴【马连良 藏本】
 马跳檀溪【马连良 藏本】
 水镜庄【马连良 藏本】
 取樊城【马连良 藏本】
 徐母骂曹(一名:击曹砚)【马连良 藏本】
 走马荐诸葛【马连良 藏本】
 一请诸葛【马连良 藏本】
 三顾茅庐【马连良 藏本】
 三求计【马连良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五十七集
 大观园【李万春 藏本】
 黛玉伤春【北京图书馆 藏本】
 黛玉葬花【赵桐珊 藏本】
 千金一笑【赵桐珊 藏本】
 梅花络【郝效莲 藏本】
 潇湘探病【郝效莲 藏本】
 晴雯补裘【赵桐珊 藏本】
 黛玉焚稿【北京图书馆 藏本】
《京剧汇编》第五十九集
 杨志卖刀【北京图书馆 藏本】
 请关胜【王连平 藏本】
 持轮战【李万春 藏本】
 风流双枪将【王连平 藏本】
 双卖艺【马连良 藏本】
 太湖山【王连平 藏本】
《京剧汇编》第六十七集
 鸳鸯谱【虞仲衡 藏本】
 滕大尹【雷喜福 藏本】
 迷信误【雷喜福 藏本】
《京剧汇编》第六十八集
 新莽闱
 棘阳关
 飞叉阵【苏连汉 藏本】
 收邳彤【马连良 藏本】
 白蟒台【马连良 藏本】
 血战辽西郡
《京剧汇编》第七十二集
 春秋笔【马连良 藏本】
 胭脂宝褶【马连良 藏本】
 失印救火【李万春 藏本】

这样,这一部份《京剧汇编》的录入工作也可以扩散开了。如果您希望录入其中的某个剧本,欢迎来信。如果您只是希望看看某出戏,先睹为快,也可以来信。

唯一的一个缺点是有些地方超星扫描的不太清楚,需要结合上下文判断字。不过,小豆子知足了。

不容易啊不容易。超星接着加油干吧(最近超星似乎开始加一些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书了,好事儿)!

《京剧汇编》第一集封面
《京剧汇编》第一集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