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快到端午节了。今天看到一条不要脸的新闻(当然,实际上每天不要脸的新闻还是很多的),标题叫《川剧助兴韩国端午祭》。内容大约说的是四川“省青少年川剧友好艺术团的团员们带上精彩的川剧节目,启程飞赴韩国后,他们将应邀参加韩国江陵端午祭活动,并向全世界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川剧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她历史悠久,唱词优美,技巧独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我们希望把川剧艺术带到韩国,让我们的青少年也感受这种美丽的文化……”
这就算承认端午节是人韩国的了吧,还跑去舔着脸给人家“助兴”去,真没劲。
翻出三年前一篇旧文,那会儿帖在咚咚锵的中国京剧论坛里,彼时尚未开始写 Blog。就着这个,今儿放这儿存个档吧,有看过没看过的,就是个乐儿。灵感全来源于此(并附于文后)。
《屈原》拉外行群众“下水”
许多不过端午节的群众因此喜欢上了端午节;入场券愁坏族韩哈
2004年6月22日(农历五月初五)
北京胡闹信报
记者:小豆子
汇集了我国和韩国最强主创班底的大型祭祀大典《屈原》,在汨罗江的两场彩排、五场公祭,场场爆满。主办人族韩哈在那几天里时时都在为入场券的事头疼,许多部级领导、外省市文化主管领导和诗坛老作家提出了想来公祭的要求,票却早已没有了。强大的文化班底加上陈薪伊崭新的韩国手法,使这场活动在首届中国韩国美食文化节中掀起了最强劲的热潮。
作为本届中国韩国美食文化节上的重头戏,《屈原》的活动票早在一周之前就已经销售一空,且以个人购票为主。购票的群众中既有多年痴迷于端午节的老祭人,也有对爱国诗人屈原慕名已久的新祭人。韩国汉城弘益大学亚洲文化教授李蒙仁博士在上半场结束后,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个活动相当有意思,音乐也非常好听。我经常看文化演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这个韩国的文化肯定有不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是个很大的创新。看这个演出活动让我很振奋、很兴奋,我最喜欢这个活动的形式。我觉得,今晚应该有很多群众都是喜欢中国传统文化的,这场祭奠虽然形式非常新颖,可人员服饰却是春秋时代的味道。我看到祭台上韩国乐队和中国的乐队是分开的,这是很难合作的,却配合得相当好。我想不该对中国文化和韩国文化做比较,因为中国文化如果只有一种形式,那就完蛋了。文化需要创新,也需要保留它的传统。”
一位中年女群众说:“端午节的粽子确实是改革了。我原来不爱吃粽子,后来粽子进行了改革以后,确实是好吃了。原来我也吃过类似豆沙馅这样的粽子,自打吃了带泡菜的韩国粽子以后,我就喜欢上了。这个粽子的外观、糯米、馅儿都不错,所以我觉得粽子融入了其他的食品要比单调的粽子好吃得多。”
学金融专业的赵女士看完《屈原》后,盛赞有加。“上半场挺不错的,这个形式非常好,韩国音乐在烘托仪式方面确实有很大作用,把群众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可能因为我比较年轻,所以觉得煽情的地方还是多了点,如果节奏能再紧凑一点,我觉得会更好。因为煽情太多总让人觉得这是结尾,又出了个结尾……对于韩国人的艺术形式我都很喜欢,特别是那些韩国的龟船,虽然不是中国的龙舟,可就像是当年薛仁贵跨海征东遇到的高丽战船,让人忘不掉。”
在采访中,很多端午节外行也因为这场活动的形式,而对端午节开始刮目相看。已退休的史老师评价这场活动粽子多、做得好。他说:“我虽然一点也不懂粽子,但吃着很好吃。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新颖,韩国口味很新颖。特别是粽子皮、糯米、泡菜更是棒极了。时代变了,端午节和粽子的内容也在改变。我以前并不爱过端午节和吃粽子,是喜欢吃粽子的老伴硬拉我来吃的。看来《屈原》真是把我拉下水了。”蒲黄榆二中的王老师也颇有感受地说:“我是经人力荐才来参加这活动的,我觉得这场活动的中国味并不浓,但可以感受到主办者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创新灵感,而且创新得这么好。”
附真实新闻2则:
===================
《梅兰芳》拉外行观众“下水”
许多不看京剧的观众因此喜欢上了京剧;入场券愁坏王玉珍
北京娱乐信报
记者:唐雪薇
汇集了京剧界最强主创班底的大型京剧交响剧诗《梅兰芳》,在长安大戏院的两场彩排、五场演出,场场爆满。北京京剧院院长王玉珍在那几天里时时都在为入场券的事头疼,许多部级领导、外省市文化主管领导和京剧界老艺术家提出了想来看戏的要求,票却早已没有了。强大的梨园精英加上陈薪伊崭新的导演手法,使这出戏在第二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中掀起了最强劲的热潮。
作为本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上的重头戏,《梅兰芳》的演出票早在一周之前就已经销售一空,且以个人购票为主。购票的观众中既有多年痴迷于京剧艺术的老戏迷,也有对艺术大师梅兰芳慕名已久的新观众。美国檀香山夏威夷大学亚洲戏剧教授魏莉莎博士在上半场结束后,兴奋地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个戏相当有意思,音乐也非常好听。我经常看戏,京剧的传统戏和这个交响剧诗戏肯定有不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这是个很大的创新。看这个戏让我很振奋、很兴奋,我最喜欢这个戏的唱腔。我觉得,今晚应该有很多观众都是喜欢京剧传统戏的,这出戏虽然形式非常新颖,可唱腔音乐却是传统京剧的味道。我看到舞台上交响乐队和京剧的乐队是分开的,这是很难合作的,却配合得相当好。我想不该对传统戏和新编戏做比较,因为京剧如果只有一种形式,那就完蛋了。艺术需要创新,也需要保留它的传统。”
一位中年女观众说:“京剧确实是改革了。我原来不爱看京剧,后来京剧进行了改革以后,确实是好看了。原来我也看过类似《钓金龟》这样的戏,自打看了《宰相刘罗锅》以后,我就喜欢上了京剧。这出《梅兰芳》的唱腔、演员表演都不错,所以我觉得京剧融入了其他的艺术要比单调的传统戏好看得多。”
学金融专业的赵女士看完《梅兰芳》后,盛赞有加。“上半场挺不错的,这个形式非常好,交响乐在烘托剧情方面确实有很大作用,把观众的情绪都调动起来了。可能因为我比较年轻,所以觉得煽情的地方还是多了点,如果节奏能再紧凑一点,我觉得会更好。因为煽情太多总让人觉得这是结尾,又出了个结尾……对于演员的表演我都很喜欢,特别是孟广禄,虽然是反派人物,可就像是《沙家浜》里的刁德一、《红灯记》里的鸠山,让人忘不掉。”
在采访中,很多京剧外行也因为这出戏新颖的形式,而对京剧开始刮目相看。已退休的史老师评价这出戏名角多、唱得好。他说:“我虽然一点也不懂京剧,但听着很好听。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新颖,交响乐很新颖。特别是布景、灯光、道具更是棒极了。时代变了,京剧的内容也在改变。我以前并不爱看京剧,是喜欢京剧的老伴硬拉我来看的。看来《梅兰芳》真是把我拉下水了。”蒲黄榆二中的王老师也颇有感受地说:“我是经人力荐才来看这出戏的,我觉得这出戏的京剧味并不浓,但可以感受到导演是在传统京剧的基础上产生的创新灵感,而且创新得这么好。”
===================
端午 韩国申报文遗 震惊北京 外国如申报成功,无颜见祖宗
【北京讯】据人民日报报导,亚洲某国将在2005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将端午节登录为该国的「无形文化遗产」。「端午节竟然变成别人的」,此一消息传出,让北京方面大为震惊,学者主张将传统节日「打包处理」,集体向联合国申报文化遗产。
据报导,中国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6日提出警告,东北一位大学教授发出一封急件给他,表示「亚洲某国」准备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端午节为「本国文化遗产」,并已列入该国国家遗产名录。
据香港媒体太阳报查证指出,所谓「亚洲某国」就是韩国。
周和平于日前召开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试点工作交流会」会议上,相当焦虑地表示,端午节是有著历史悠久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果外国申报成功,我们该有多么尴尬?还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但也有学者批评中国政府自己都不重视端午、中秋、清明、重阳这些传统节日,也不列为法定节日加以保护,造成传统节日的意义与精神一点一滴的流失。另有学者批评:「不少年轻人热中过西方的情人节、圣诞节等,但根本搞不清楚这些节日内涵,还是照样跟著别人过。」
周和平透露,为了避免类似事情再次发生,中国方面正在加紧考虑将所有传统节日「打包处理」,集体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无形文化遗产」,以发扬中国固有的文化遗产,也让年轻一辈认知维系自己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端午节很早之前就随著汉文化次第传入日本、韩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在韩国、端午节一样定为农历5月5日,但在韩国,端午节已经从中国的「纪念屈原」,转化为在播种结束的5月时分,祈求丰收的「五月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