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眼看戏:马鞭和趟马

“你认为中国戏剧舞台上会上真马吗?”Lovrick 教授问同学们,“那么这篇戏文(《琵琶记》)中手下说‘请下马吧’,是如何表现一个人在马上、马下的呢?”

在同学们都想出手下来装扮成马的答案后,教授借过一把雨伞,走了个圆场,并解释了马鞭的作用。

“这就是中国人如何解决舞台上骑马的问题的。”

马鞭和马趟子
马鞭和马趟子

那么小豆子要说,这就是洋人看到的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的又一个不同点。

而何止是马,这么一根鞭子,把所有人能骑的四条腿儿动物都包括进来了(两条腿儿的呢?不知道了。还真没看过神怪戏。或许某出《封神》、《西游》一类的戏中,有某大士骑着凤凰手里拿根鞭子的造型,也未可知)。

恰好今天整理《十三妹》的剧本,想到一个相关联的问题:京剧中没有“趟驴”这种说法,而剧本中十三妹上来一番马趟子后,唱到:“催动驴儿趱路径”,与前面剧本上写的“趟马”显得不协调。不过话说回来,那么一根鞭子,她说骑着什么就是什么吧,也许驴也走出马步来了。 表情 戏还不就是演员说什么,台上就是什么嘛。

科班院校

(题外话,这是第二次这么晚写 Blog 吧?)

旧时培训戏曲演员的科班也好,后来的各种戏校也好,单就为梨园界输送人才这一条来说,就值得在历史上郑重地书写上一笔。随着科班成为历史,一个个带有科班印记名字的先辈离我们而去,凑出一份简单的名单都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借着梨园百年琐记,给科班戏校留下一片空间,让我们能了解到哪些人出自哪个班社,哪个班社又培养了多少人才,包括那些为教育事业早早息影而专心培养下一代的老先生,都是应该值得我们作为历史材料好好整理的。

暂时下根据手头资料,整理出苏州昆剧传习所、荣春社、厉家班、富连成社、上海戏剧学校、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的人员名单,就这几家也不能说是百分之百的完整,但也算开个头吧。当点开一个科班的页面时,满眼所见的土黄色连接,警示着我们:还有这么多人物没有进行资料整理呢。这又会是一个慢功细活的过程,但如果不再趁早整理的话,也许将来留给我们的只有这些按字排科的名字。

在这里还要感谢正在帮忙整理鸣春社名单的合意及整理稽古社和中国戏曲学校名单的戏迷知音。现在已经整理出的这些在网上的名单,都还是出版物中所能找到的;而他们所整理的,以及他们所询问的老先生们所回忆的,是封存的历史资料。谢谢! 表情

过些天会把人物页面和科班院校页面做个连接,即如果该人物在某科班院校学习、任教过,会在其页面上反映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