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了一遍《大闹天宫》

今天“大外甥女儿”小熊来家里,于是各种动画片放个遍,比如迪斯尼的经典,也包括当年小豆子有很深印象的国产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豆子基本上是和小熊一起从头看到将近尾声,小熊的爹妈来了,才算结束。

“大外甥女儿”要打引号的原因很简单,这个两岁的闺女和小豆子没有血缘关系,只不过她姥姥和小豆子的大姨是至交,算算也就是舅舅和外甥女儿的关系了。

对于小熊来说,看《大闹天宫》是头一次,加上年纪小,又是在番邦化外生长的,即便家里从早到晚都是中文教育,那也不可能与电视节目、幼儿园的小朋友等等西方文化隔离,所以当小豆子发现小熊能够目不转睛专心致志地看这部于1964年制作的美术片时,实在吃惊不小。而作为“过来人”,十几年后再回顾这个幼时的记忆,也是很有感触的。

美术片《大闹天宫》
美术片《大闹天宫》

以前不晓得京剧为何物的时候,小豆子没有意识到这部美术片中运用了那么多京剧的锣鼓点,而片头写的由“上海京剧院乐团、新华京剧团乐队”演奏的字样,也是在今天才明白其意义。这确是一部传统至极的美术片,从片中的武场到巨灵神、二郎神“哇呀呀”的叫嚷,甚至李天王调兵时的白口,都是从京剧借鉴过来的。而不论十几年前的小豆子,还是今天的小熊,都接受了这样的形式,并没有因为其中京剧的元素而产生抵触情绪。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这更是一种传统文化本身的渗透力。这些艺术表现手法,都是百年来艺人锤炼出来的精华,它代表了几代人的审美观点。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他平生第一次接触这些艺术的时候,无论是“咚咚呛”,还是“哇呀呀”,他是会产生文化上的共鸣的。但如果外部的环境不停地制造这些艺术形式是过时的、非主流的,那么必然会产生心理暗示,进而排斥,而这恰恰是现在大部分孩子接受的潜意识。

经典的东西,多少代人走下来,依然是经典的。这部《大闹天宫》是如此,小豆子相信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是如此,而关键所在,就是要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他们一个文化上的认识,并不是让他们对此有多么深的理解,而是要达到一个共鸣,让他们起码对这些传统文化不抵触,这就足够了。而我们国内的舆论,制造的却是相反的环境,让家长甚至孩子觉得,这些传统的东西是过时老土的,于是盲目崇洋,从引进外国动画片到双语教育,无不反映的是这样的心态。实在应该纠正纠正。

一些题外话:这部片子看下来,似乎里面的人物都很胖,从孙悟空到玉皇大帝,最夸张的就是哪吒,为什么小时候看的时候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也许因为那时候小豆子本人就很胖的缘故吧 表情 另外,里面很多镜头至今还能回忆出来,可见这部片子在小时候留下的印记有多深了。

展望2007

北京时间,还有整整一个月,我们就要迎来2007年了。按照惯例,梨园百年琐记的首页上,出现了“展望2007”的链接,在那里,您可以了解到明年有哪些大的纪念日。比如明年是孟小冬诞辰一百周年、逝世三十周年,于连泉杨宝忠萧长华一干人等逝世四十周年,等等。如果有有心的组织者,可以考虑考虑如何纪念这些名人,以及那些不太出名但在历史上闪光的前辈。

实际上,去年这个时候小豆子曾经说过,今年谭富英百年诞辰应该会有大动作的,结果今年动静不算太大,却“搭”上了个王琴生。回顾一下最近的一些纪念活动,有些活动实在意料之外,比如纪念范钧宏,纪念奚延宏,很欣慰,还有人能记得他们,并举行纪念活动;而有些活动就有些奇怪,像北京票界搞了一个纪念杨宝森诞辰九十七周年的活动,不在整数上啊;另外有些该举行的活动却没有举行,比如今年也是雪艳琴百年诞辰;还有就是官方举行活动的,净是一些不着调的节目,比如纪念袁世海,没什么袁老的代表作,纪念谭富英,弄个演唱会的形式,各流派各行当齐上场,远没有以前那样演些大戏像样子。京剧势衰,从这儿也可以看出来。

最后还是再提醒一下,有希望保留这个展望2007页面作为明年行动参考的朋友,请在12月31日以前保存,新年一过,这个页面就自动藏起来了。

电台录音

录音波形图
录音波形图

做数码音频的朋友也许对上面的图比较熟悉,或者至少知道这大概代表了什么。不管您熟悉与否,简单说一下,这就是一段录音的波形图,上下起伏像心电图那样的,高低的不同表示音量的变化。注意中间断续的地方,代表录音的断续——那些空白的地方没有任何声音。

这就是最近从北京文艺台戏曲广播录出来的效果。自从豆腐在坛子里提到该台终于在网上直播之后,目前还没有一次录过完整的戏,基本上隔几分钟一缓冲,缓冲过后,反映到录制的文件上,就是那几分钟的断档。

开始还在网上和豆腐说,几台电脑同时录,遇到缓冲的时间应该是不一致的,那样把几份录音拼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了。当时豆腐给了四个字的考语:“太麻烦了”。现在开来,确是太麻烦了,今天本来打算做这个拼接游戏的,最终还是放弃了。

同样是北京台,为什么别的频道就没有这个问题呢?在放广一些,其他地区的频道也不都是有这个问题的。尽管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或者是技术瓶颈,但这完全是可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比如小豆子录的台湾的电台、香港的电台,都极少出现过缓冲情况,更不要说断掉了(少之又少的情况)。堂堂首都的电台,就是这样的技术水平,不能不抱怨一下。

而该抱怨的远不止这些,归结起来,就是一个态度的问题。国人的技术和智慧是不容置疑的,但很多情况下,做事的态度影响了其他方面的优势。比如我们有绝对的技术和智慧可以把人送到太空上去,但我们几乎对公共厕所的问题束手无策。同样,我们肯定有财力、物力、人力来为网络戏曲广播提供一个更好的服务器,更好的带宽,但电台本身对戏曲的态度,决定了这是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儿。这样说来,我们似乎又不应该去抱怨,而是欢呼,起码为了他们终于肯在网络上直播戏曲频道而欢呼。

希望在库存烂掉之前,播放的质量能够提高上来。

顺便说一下,小豆子已经恢复定期上传全剧录音了,可以到听戏谈戏的坛子时常看看,别错过好的录音。新年快到了,年底的时候按惯例也会有些好玩意儿给大家献上的 表情

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打更下夜

打更下夜是京剧世界里很下层的活儿,基本上不需要什么技能,但因为它又是在政府机关的一份工作,所以乐观地看,也算一份铁饭碗。但这里面同样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东西,否则严重的可能会丢了性命。

打更分两种,台前和幕后。其实幕后的工作较台前要相对容易得多,而且你不需要什么台词,只管在后面定点敲敲锣就是了。最常见的一种就是所谓的“叹五更”,当角儿在台上唱了一大段之后,你要准确地报出下一个更次,因为通常情况下,角儿后面的词儿里的第一句,会涉及到这个更次,比如“听谯楼打罢了”几更几点、“几更几点”如何如何,所以只要会数数,基本可以胜任幕后的工作。之所以说“基本”,是因为还有一点很重要,有时候演员在台前聊着聊着,突然会说:“听听外面几更了?”这时候被问的人会做聆听状,而你的任务就是准确报时。戏台上没有手表,所以打更的要随叫随报,这一点和现实生活有很大差别,因为现实中,不可能出现屋里面一个人一竖耳朵,墙外面甚至谯楼上的更夫就知道有人想知道时间了的,所以需要格外注意。

台前的规矩更多。首先,你得是一个丑儿。我们似乎没有看到有末、外或者花脸去打更下夜的,更不要说女的。其次,台前不光只是打更,还同时兼有保障社会治安的责任,也就是下夜——如果有犯夜的,需要将其拘留(这种工作有时也有衙役担当,所以如果你是做衙役的,也可以参考一下后面的一些建议)。另外你需要有一个伴儿,我们几乎看不到有单独一个打更下夜的。毕竟这是一个比较枯燥的活儿,一晚上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没有伴儿会很闷的。但也不是没有一个人的时候,比如像《一捧雪》里那个更夫,就是一个人,所以弄得很辛苦,好不容易碰上了个莫成,就把工作转移给他,自己好暂时休息休息。

但是你要和你的伴儿关系处好了,否则会比较麻烦。比如《盗宗卷》里面,就因为衙役甲要来赏钱而没有分给衙役乙,结果衙役乙去打小报告,造成两个人谁也没有得到赏钱的结局。提到要赏钱,有一个小窍门:一般巡城的老爷都不识数(注意我们前面提到,打更这个活儿,最起码的技能是要会数数,而打更的上司一般都不识数,这很符合外行领导内行的规律),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钻一些空子。比如《黄金台》里,两个衙役抓到了一个犯夜的——田法章,但是却可以连报两次,一人得一份,这实在值得《盗宗卷》里的两个衙役好好学习一下。但显然这招儿不能使用太频繁了(毕竟老爷也不是完全的大傻子),如果老这么谎报,结果《黄金台》里也看到了,老爷一句“哽,哪里来的许多犯夜的!”戏法变漏了。

虽然维护社会治安是打更下夜的责任,但是毕竟你的技能不多也不高,所以千万要量力而行,不要犯个人英雄主义的毛病。《盗御马》里的两个“大胆的小更夫敢来逞强”,结果都被窦尔敦砍死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立刻向御营里的高手报告,让他们出手。这一点可以借鉴一下评书世界的例子,凡是有贼人夜探府衙的情况,都是府中的侠剑客出来和贼人会斗,更夫是不露面的。

另外,不要将“会数数”这项技能简单地理解为会数到五就可以了,因为在某些非常罕见的情况下,你需要继续往下数,最严重的就如《九更天》里那样,一直数到九。

最后还是要鼓励一下已经或准备参加这份工作的朋友,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很卑微的活儿而抱有悲观的心态。所谓“行行出状元”,一点儿不假。我们有一位前辈的老先生王金龙,“白日长街乞讨,夜间吏部堂上巡更”,到后来官拜山西八府巡按,迎得美人归,就是大家学习的榜样。从巡更到巡按,也是完全有可能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