哑谜

正月十五,吃元宵看花灯的日子。本来打算传个《遇后龙袍》一类的应节戏,没准备好,这一拖就得明年了。

花灯与灯谜其实很有意思。京剧论坛里有篇《[京剧]与[灯谜]》的文章,值得一读。

如果应节说一条京剧世界的生活指南的话,那就是:元宵节的时候可千万不要去观灯。像有名的薛刚元夜闹花灯、秦琼等七雄闹花灯,水浒里李逵元夜闹东京,都是在元宵节的时候把首都折腾个地覆天翻的,英雄自然安然无事,倒霉的无非是观灯老百姓。2004年密云的灯会上就出现过严重的踩踏事故,惨剧造成三十七人丧生,可见,戏里戏外,元宵节看灯都是一件比较危险的事情。

今天不是聊生活指南的,所以不多说了。有一个问题,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京剧里的人,动不动就爱“打个哑谜”。而关键的问题是,他们打的那些,都不是正八经的哑谜。

比如《武家坡》,王宝钏给薛平贵“打哑谜”,王说“远”,薛说“远在天边,不能相见”,王说“近”,薛意识到要找的就是面前的人。这是哑谜嘛?这是提个书头背下文哪。

比如《梅龙镇》,李凤姐给正德皇上“打哑谜”,李说“坐船”,正德说“要船钱”,李说“住店”,正德说“要店钱”,李说“吃酒呢”,正德说“酒后”。这是哑谜吗?这是行业规则嘛。

比如《打面缸》,周腊梅给县官“打哑谜”(咦,都是女的给男的打哑谜啊),周说“山中的老虎吃豆腐”,答案是“口述”。这是哑谜吗?这是俏皮话嘛。

比如《刘瑾逛花园》,贾桂给刘瑾“打哑谜”(终于不是女的给男的打哑谜了,可也不完全是男的…… 表情),贾说“儿子上学未归”,答案是“母耽”(牡丹),这个好歹是个谜语了,可它是哑谜吗?

哑谜什么意思?就是全靠实物、动作做谜面、谜底,设题与猜谜者都不说话,是为“哑谜”。为什么京剧里动不动就把一些俏皮话,上下句儿的玩意儿称为“谜”,而且还是“哑谜”?

搞不懂,权作本年的一个元宵谜吧,有猜到或有线索者,欢迎以任何形式来回答这个“哑谜”。 表情

《摇钱树》

梨园经典的春节特辑已经全部上传完毕,请没有注意到的朋友从速下载。尤其是这个《摇钱树》录像

这个录像有几个看点。首先,这是一出不太见于舞台的戏。不过话说回来了,这种戏也就看看演员的功夫,剧情上并没有什么意思,也许全本更有意思些吧。单摘出这么一段儿没头没尾的武场,让头次看的人摸不着头脑。而剧名有如《黄金台》一般,纯粹讨个吉祥话儿,与“摇钱树”本身亦相去甚远(剧情请参看这里)。而这恰恰突出了京剧的一个特点,我们不是冲着故事情节去的,看的是角儿,是表演。

虽然不是冲着故事情节去的,但这种故事情节也太不经推敲了。一个玉皇大帝的闺女,思凡下界,凡间的如杨家将、包公拿不住也就罢了,满天星宿,也都拿不住(或者碍着玉帝,不敢拿),折腾半天,摆了个阵就擒住了。这戏演全了想必热闹非常,舞台上大众偶像悉数登场,像老包、穆桂英、孙悟空、哪吒,基本上把能烩到一起的都烩进来了,图的就是一个热闹,情节逻辑都不算什么——京剧武戏的又一大特点。

京剧另一个特点口传心授,也在这出戏里有所体现:张四姐,号称玉皇大帝的四女儿。不错,玉帝是姓 zhang,可那是立早章啊,跟弓长张什么相干?口传心授,就在于此,想当然姓了个“张”,可叹章玉皇,弄了个“随拉骆驼的姓”的女儿。 表情

说到录像本身,小豆子推荐一看的原因是,这里面给了很多着传统服装的文物文武场面上的镜头,以及台上有检场的镜头,这些在大陆舞台上已经净化了的传统,还能在台湾的录像中一窥,也算难得。

借个《摇钱树》的口彩,祝各位新年里招财进宝,日进斗金。

《长寿星》

《太君辞朝》这出戏,小豆子百听不厌。

这戏又名《长寿星》,所以今天作为春节后第一次更新剧本(也是上一台电脑去世后第一次),把它拿出来,图个吉祥。

这个戏拿录音和两版剧本比较一下,可以看出一些变化。比如,太君在金殿的快三眼,老本是唱慢板,不仅如此,还把七个孩儿的下场又唱了一遍。杨家将的戏听多了,不光老令公加几个公子的下落背得滚瓜烂熟,而且各种辙口的都会了。从这处精简可以看出,老戏有它絮叨的地方,而加快节奏,是一脉所承下来的戏改方式。

长亭一折也是如此,按《戏考》老本,上穆桂英、杨藩(《汇编》本上穆桂英、阿红女),而听李多奎两版录音,都只上穆桂英,大约也是为了精简的缘故。

最后宋仁宗有段二六,老本上是没有的。听高宝贤的录音,挺耐听,不过略显短了。当然,《汇编》上原本也只记载了六句,而且多出来的两句不太现实:“愿太君齿落又重整,愿太君鬓发又转青”,美好祝愿归美好祝愿,但总感觉有种哪壶不开提哪壶的意思。

当年蒙哥马利访华,拒看豫剧《穆桂英挂帅》,说 “这出戏不好,怎么能让女人当元帅呢?”不知道如果他看了这出《太君辞朝》,会作何感想?尤其是,这个老太太,“大兵一到,那贼不战自降”,多大的威慑力。话又说回来了,这黄花国也没事儿撑的,造反就造反,还没开兵见仗,就投降了,这折腾劲儿。

春节快乐!

要过年了!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快乐,万事如意!

没啥好送的,两方面的礼物吧:梨园百年琐记站点聚合最新增加了“历史上的今天(农历)”这个订阅,所以您不仅可以及时(而且不用登陆到网站上)了解到公历历史上发生了什么事情,还可以了解到农历上的事情。比如今天,大年三十,部分历年的戏曲春节晚会文字资料都显示出来了。另一个礼物已经传到梨园经典了,李宗义的《击鼓骂曹》全剧实况录音,应个节吧,戏里是元旦节,虽然祢衡是在那里“元旦节与贼个不祥兆”,咱这儿可是祝大家佳节愉快,谁也不是贼不是 表情

猪年大吉!

加拿大邮政猪年邮票
加拿大邮政猪年邮票

《洛阳桥》

《洛阳桥》一剧,看剧本,是很有意思的一出戏。

这出戏其实有史可考,《人民网》有一篇详细的文章介绍修桥的来龙去脉,以及传说的来历。这戏按《戏考》上的注释,是“灯戏中之一,相沿已久,当时坤班中即已盛演。其剧情纯系荒诞不经之举,徒博热闹耳。”是晚清宫中常演的一出吉祥好戏,受欢迎及普遍程度,大约相当于现在逢年就演的《龙凤呈祥》一样。

不过,较《龙凤呈祥》来说,这出《洛阳桥》确“为其怪诞荒唐,诚不值识者一哂”。故事讲蔡状元要修洛阳桥,屡次不成,乃派人下海给龙王投文,得书批一“醋”字,知是廿一日酉时动工,于是大功告成。故事虽然荒诞,但是看其剧本结构,舞台调度,甚至立意,都不逊于《龙凤呈祥》(而《龙凤呈祥》也不是荒诞得很么?)

头场上观音,交待起因,要去帮助修桥。观音命善才、龙女二人诱惑凡间的俗子,从而给蔡状元筹款。这个形式很有意思,立意是说,世上的暴发户都“见色迷心”,从他们身上刮下钱来是合情合理,而用这些钱去做善事,更是大善一桩。观音的算盘打得很好,即便拿到今天来说,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二场蔡状元上,交待一下下场。三场四个“刻薄愚人”上,念唐诗下。四场就是几个富人扔钱给善才、龙女,吕洞宾点化世人。

第五场就是最有意思的了——蔡状元派人下海投文。这民间传说只有个故事框子,细节全靠剧作者来发挥。传说是“檄文海神,遣卒投之”,具体怎么个过程没有写,而如果按照常理来想,一个状元郎写了封信,找人下海投递,除非脑子有问题,谁会应这个差事呢?谁能出来说某可以下海走一趟?而本剧的编者高明的地方就在这儿了,编出来一个丑角的夏得海,名字与“下得海”同音,状元一旁问哪个下得海?他就在一旁答言,这才误会中促成了下海投文的事实。而夏得海拿书后的经历,自己絮叨也好,后来在酒店与店家抽科打诨也好,在欢愉整出戏气氛的同时,几段昆腔,词义深刻,难怪《戏考》的王大错写道:“惟夏得海下海前一段唱做,仍一本昆派,尚有定程”。喜剧中加正剧的思想内涵,绝了。

最后两场戏,又纯粹以场面取胜了。先是“扮演三百六十行等杂戏,以为落成庆”。这段在剧本上仅一句话带过,但是想必演起来十分热闹,没有几十分钟收不了,这种演法,正是为应节应景而编。最后出来个妖精江猪海母龙(瞧这倒霉名字),是屡次破坏工程的元凶,于是头场的观音又出来,请来众天将平妖,又是一场大开打。剧本上一句带过,但这段武戏想来也有独特之处。最后全剧在擒妖后结束。

过去,“每逢阴历新年,则必盛演此剧”。究其原因,这戏什么都有了,前面有文的,中间是玩笑戏加昆腔,最后杂耍加上大开打,热闹是绝对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大受欢迎就不难理解了。

也快到阴历新年了,可惜,这出戏已经很有不见于京剧舞台了。

百万买剧本

近日,江苏省文化厅出资120万面向全国征集京剧现代戏剧本,其中一等奖作品奖金达30万元,这样的奖励力度在全国舞台艺术上是创纪录的。

这确实是创纪录的事情。120万,与其说是“为了推出体现时代精神、代表江苏水平、符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和审美需求的现代戏精品”,倒不如说是一种“投资”。120万的投资,为了一个好剧本,这显然是一个一次性的投资。江苏省文化厅的这种做法其实很明显,就是希望籍此能够得到一个适合各种大赛参评的剧本,进而使之成为所谓的“舞台精品剧目”,拿几个大奖回来。在这里完全可以预测一下所征剧本的下场——不论最后征得的剧本如何,得奖与否,它都不可能流传下来。功利动机下,能够有什么“符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作品呢?经久不衰的传统剧目,又有哪个是拿钱砸出来的呢?每年的评级、评奖,打造“精品剧目”,鼓励创新改编,抛弃传统,已经够畸形的了。政府出面出钱征集剧本,是这种畸形规则下的又一“创新”。

君若不信,我们拭目以待其结果。

很多事情,不是花钱就能解决的,而是取决于一个态度问题。戏曲界的事儿,正是这样。“千金买马骨”,求的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而一百二十万买剧本,小豆子却看不到丝毫为了京剧继承的态度,所见者,无非是在买个“政绩工程”罢了。

又见掭头

看《三打祝家庄》的 VCD,扬子江音像出版社出版,孙岳、景荣庆、张春华等的实况演出。头打祝庄的时候,演林冲的叶钧掭头了。

叶钧的掭头
叶钧的掭头

这种舞台事故,在现场看到也就罢了,能够出现在出版物里,还是很感谢出版社能够把现场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大家的。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演出的那场《龙凤呈祥》,袁世海也掭头了,只不过我们在出版物里看不到,因为袁老说了声“对不起”后,又来了一遍。出版社剪辑一下也就看不出来了。小豆子曾在豆伯家看过当时从电视上录下来的现场,中间好一大段尴尬,导播显然不知所措,镜头一个劲儿往观众席上的中央领导那儿拍,也是难得的景儿。

而如今中央电视台录播的节目,如果中间有什么舞台事故出现,都会在演出结束后补录下来,到时候在电视上播的就是“完美”版了。舞台上是完美了,但显然不真实了。在完美与真实之间选择,小豆子更希望看到真实的演出。

当然,掭头也终究不是好事儿。

来函照登

收到一封信,大家同拆同观,小豆子是没那么大能量的。慢说没有“举手之力”,就是在这儿帮着呼吁呼吁都不见得有多大效果。但毕竟不能辜负人家一片爱戏之心,借这地方呼吁一下吧,看官里有能量大的,请帮帮忙了。

您好 听说现在戏曲院团 面临机制改革 南京是首例 但并不成功 接下来就是原身厉家班的
重庆市京剧团 我看过那团来 北京的演出 一个奚派专场 还有新编京剧 大足 很震撼 很轰动
听说他们团现在正是上升期 刚提出企业划 吞并改革 团里员工 要求独立改革
但并没有尊重大多数人的建议 现在使得能退的就退 刚引进的人才即将流失 不知道
您对这件事有何看法 难道刚刚有起色的中国京剧 就这样慢慢的 跨掉吗 能不能借您 举手之力 来帮助这些院团宣传呼吁一下呢

一个爱戏的人

《戏牡丹》

《武家坡》这戏大家都特熟了吧。里面的“洞宾曾把牡丹戏”,小豆子在若干年前还不知道说的什么事儿,后来看书时候大概了解了。今天更新了这个《戏牡丹》剧本,大家一起看看吧,挺有意思的。

合意太爷说:“很龌龊嘛”。以前也说过格调这个话题,不过和现在的电影大片相比,这戏舞台上还是相当干净的。如果要复排这个戏,在今天的这种环境下,或许一出龌龊的戏要更有市场。

这个戏两个人对唱流水应该比较精彩,不过头一场牡丹有一大段慢板,不知道是否真是这样,还是后面有转原板的地方而剧本没有标明——否则可就太长了。这戏光读剧本只是一方面,一些表演上的特色并不能窥见。不过好在合意太爷学过这个戏,希望很快能在他的 Blog 里看到相关的帖子,咱也起起哄 表情

附一张《戏牡丹》的剧照,这戏比较少见,相关剧照也是少见。拍剧照的两位都还是很有来头的,演牡丹的王灵珠,上海的旦角,周信芳在商务印书馆所拍之《琵琶记》,就是他去的赵五娘;石月明,私淑汪派的老生。

《戏牡丹》石月明饰吕洞宾、王灵珠饰牡丹

据说婺剧也有类似的剧目,但意义相去十万八千里,大约是说牡丹是一个开药铺凡人的闺女,吕洞宾听说长得好看,就变个人形到药铺找茬儿,老头儿正没辙呢,牡丹出来和吕洞宾对话,最后把个神仙说的哑口无言,惭愧而去。本朝太祖曾看过此戏,四个字的考语:“人定胜天”。

哪天得找本《东游记》看看,原文到底是怎么个样子?

《乌盆记》遐想

裘迷动议说希望听到孙岳的《乌盆记》,今天做好传了上去,有喜欢的朋友也可以去下一份儿,感觉应该是文革后演员中表演这戏最好的了,加上配角也都很出彩儿,值得推荐。

《乌盆记》孙岳饰刘世昌

这戏又叫《奇冤报》,其实这种冤枉事儿那简直多如牛毛,为什么单就它出名呢?小豆子想原因无非有二,第一,这案子关系到包拯,日后“三公之位”的包龙图,此时还是一个百里侯,初次上任,审的头一桩案子,自然要有名一些。其实这案子换谁到这种情况都可以审了,先是狂风刮去轿顶,然后乌盆告状,目击证人是钟馗老爷,那赵大真是就剩下等“枪毙”的份儿了。做大清官的一个好处就在这儿,百灵相助,动不动上天示警,来阵风来阵雨的,要不苍蝇、青蛙一起上,或者兔子头上戴个草结表示个“冤”字,最不济受害人或者神仙来给你托梦,直接了当告诉你原委,这案子不破都没天理了。

另一个出名的原因就是这件事与判爷钟馗有关。其实天下不平事多了,钟馗也不是每件事儿都去管。偏偏赵大夫妻把钟馗爷爷的眼睛给挖出来了,这可就了不得了,直接触及神仙本人的利益,那钟馗怎么也得出面替刘世昌打这个官司。这就是“奇冤”得以成为“奇冤”的原因,刘世昌有多冤啊,比他冤的人有的是,感情是钟馗爷爷他冤呢!那么大神仙让一对儿卖盆儿的把眼给挖了。

一出不可多得的好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