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以前编京剧的文学底子不深,所以水词儿很多。今天整理《戏考》里的《八大锤》,发现岳飞的定场诗,很是“奇妙”:
丹心功盖三分国,金人诱入八阵图。
二帝何日怎能转,佞献遗恨失吞吴!
眼熟吧?这是从杜甫的诗化过来的: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编者应该是去拿岳飞比诸葛亮吧。但岳飞这首定场诗再怎么看也不像在拿自己和诸葛亮比:南宋那会儿是“三分国”吗?岳飞摆过“八阵图”吗?岳飞要去“吞吴”干什么(倒是兀术应该有吞吴的心)?除了第三句是自己写的(还不像话),和岳飞算挂上钩了,剩下的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
是否因为岳飞敬仰武侯,写过《出师表》,所以本剧的编剧为了体现此点,就把岳侯与武侯攒在一起了?
终于整理到这一篇了啊。:)
我的看法和你一样,老戏里有很多“水”的地方,有些戏情节和戏词都根本写得一塌糊涂。完全倚靠演员的个人的唱念做打甚至个人魅力来吸引观众,形式变得比内容还重要。有点本末倒置。之前我曾提出过《斩马谡》中诸葛亮唱词的不合理性,但大部分人的回应是:这么唱都习惯了,没法改。滥用话剧手法,随意改写老戏的方法自然有问题;但是守住老先生的东西不放,认为“一字不可改”更是要不得的。我很希望有有修养的演员、场面或者是资深的票友、戏迷能做一下这些工作,让戏看起来合情合理。
兄所言不差,不过,内容确实在老戏里不占非常大的比重也是事实,去看《斩马谡》的人早已知道马谡会被砍了。戏改是比较非功力的,看看《京剧丛刊》里的剧本就知道了,那些戏曲研究院的人真是在一个字一个字抠啊,既要做到不走形,又要做到合理完美,不容易。虽然有些戏改的面目全非、过头了,但是大部分还是值得肯定的。现在的编剧怕是没这耐心了,大刀阔斧砍了全换新的,能留张完整的皮就算高的了。
另:兄的网址写错了,怕是没人能去吧,俺在这里纠正一下:
http://spaces.msn.com/members/translation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