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揭晓

福娃
福娃

很好,虽然出乎意料,但有很多传统文化的要素:

这组吉祥物的名字分别是“贝贝”、“晶晶”、“欢欢”、“迎迎”、“妮妮”,取“北京欢迎你”谐音。五个吉祥物分别拥有奥运五環标志中的五种颜色。

贝贝
代表蓝环,鱼形象,传递“繁荣”这一祝福,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和水代表丰收、富足。贝贝的头部纹饰是新石器时代中出现的鱼纹图案。性格温柔纯洁。代表了水上运动。

晶晶
代表黑环,大熊猫形象,大熊猫是中国国宝。晶晶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头部纹饰的设计造型源于常见于宋瓷上的莲花瓣形。晶晶的形象代表力量。

欢欢
代表红环,奥林匹克圣火卡通形象,象征着运动的激情,传递着奥林匹克精神,头部纹饰设计来源于敦煌壁画。代表球类运动。

迎迎
代表黄环,藏羚羊形象,藏羚羊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迎迎象征着“健康”这一祝福,带有西部地区装饰风格。身手灵活,代表田径运动。

妮妮
代表绿环,小燕子形象,“燕”也代表“燕京”,即北京。妮妮的设计风格近似于风筝,象征着“好运”这一祝福。身姿矫捷,代表体操运动。

事实上,每到关键时刻,国人还是要把文化里传统的东西挖出来展示给世人看。不管“与国际接轨”的论调有多么高,“中西文化碰撞”的实验有多么泛滥,动真格的时候,还是得这些传统的、有讲头的玩意儿。就如同京剧界不管新编大制作怎样折腾,怎样号称成功,到了演员电视大赛一类动真格的活动的时候,演员们还都争唱传统戏去参赛。

给这次的吉祥物设计叫个好! 表情

给开山府确定户主

香陵居士提出了个问题:“谁的开山府?

近日复习《打严嵩》,听到嘉靖说道“赐卿圣旨一道,去到开山王府,捉拿常宝童上殿辩理”忽然起了疑惑,因为记起《探皇陵》里有一句唱“开山府来了我定国王候。”——这里说开山府,显然只能是徐彦昭的府地,怎么同在明朝,一会儿开山府又归了常家了呢?显然没有一座王府两家和住,或是你住三十年我住三十年的道理。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徐彦昭先祖既然是开国元勋,想必是徐达的后代;而常宝童先祖既然为伴驾王,想必是常遇春的后代。查《明史》方才明白:徐达封“中山王”,常遇春封“开平王”,就是没有个什么“开山王”显然是剧作者将两人搞混了而 “杂交”出来的产品。而这两出戏,也应该更正其宾白和唱词,以免以讹传讹,贻误后人。

京剧就是这样,口传心授的玩意儿,偶尔有点儿文字东西,还让认字不多的给认差了,于是讹传种种,流传至今。比如这张《焚纪信》的唱片录音,就把“荥阳”唱作“荣阳”,甚至于,有出关于荥阳的戏,大模大样地写作《荣阳关》。

不过既然已经这样了,还是给这“开山府”确定一下户主吧,解决一下徐、常两家“同住”开山府的问题,也替讹传者开脱开脱,找找辙。

常宝童住的是开平王府,因为不但常宝童自称“小王”,而且祖上常遇春受封开平王,那个开山府(把“山”看作“平”了?)应是属于讹传。而徐延昭显然不是住在什么王府。徐达虽然封中山王不假,不过到了徐延昭这一辈儿,已经从王降到公了。徐延昭自称定国公。另一出戏《孙安动本》里面,那位小千岁徐龙也说“徐龙世袭定国公”。那么他们的府地想必也不会叫“中山王府”了,徐家后来住的应该是属于定国公府一类的宅子(《孙安动本》剧里阁老说到“国公府请小千岁”,而不是王府)。那么,这被讹传的开山府是老常家的开平王府,应该不会错。

《孙安动本》景荣庆饰徐龙
《孙安动本》景荣庆饰徐龙

现在出现的问题就是:徐延昭干嘛在《探皇陵》里唱自己从“开山府来”?

既然是给讹传找辙,那就不能怪剧作者给搞错了。那唯一的解释就是,老徐头儿当天晚上去造访常家去了,毕竟,这么一个关系江山社稷的大事儿,这些开国宿将的后代有必要通通气儿。徐、常交流完意见后,老徐头儿就从开平王府晃晃荡荡出来了,可能文化水平低,或者眼神儿不好,出门大喊一声“开山府来了我定国王候”,虽然落得个满堂好,但是却说了白字。难怪后面老徐头儿在昭阳院唱“臣耳聋听不见朝皇鼓响,眼昏花难观那阵头的枪。”

原来是老徐头儿最先把“开平王府”错当“开山府”的。 表情

《孟母断机》

今天听《三娘教子》,想起了孟母。

和《三娘教子》相近的戏就是《孟母断机》了。虽然从来没听过这出戏的任何唱段,好在有剧本流传于世,能够了解个大概。《孟母断机》与《三娘教子》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没有老家人薛保这个角色。

孟母应该是“最不容易”的母亲了,因为她以后的母亲都可以拿她来说事儿,而在她之前,没有什么母亲能让孟母去学习。听戏可以发现,大凡教子成名的母亲,都是拿孟母当榜样,王春娥说“效孟母教子成名”就是这个意思。不光如此,在孟母之前,连有出息的小孩子的例子都不好找。同样,在戏中,耳熟能详的“秦甘罗”、“石敬瑭”、“周公瑾”等等,都是家长拿来教育子女好好学习的素材。而孟母呢?这些孩子可都是她身后几百上千年才有的,她之前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说说的。

就如同看《封神演义》,里面姜子牙大谈“自古天下乃人人之天下”一样,这“自古”以来的例子呢?除了商代夏外,就没有了,多么惨白无力的话。哪儿像后代王朝,动不动就能举出若干个成败兴衰、改天换地的例子。光《十道本》里无道昏君的例子,褚遂良所举的前八个就都是秦汉以前的,这样看,别说十道本章,二十道怕是也收不住。

所以看《孟母断机》的剧本,就显得没什么意思了,因为基本上都是水词儿,或者说孟母光在那里说大道理,却一点儿事实依据都没有。最后割断机头、现身说教,结果孟轲到底以后是孟子,一见此景,被“枉费前功”的形象教育给点醒,于是改过自新,问题解决。这一割不要紧,又给后世留下了一个范例,所以王春娥说自己“效孟母”,那是一点儿都不假。只不过王春娥断机之后,倚哥没什么激烈反应,倒是把薛保吓着了,究其原因,还是倚哥的思想觉悟没有孟子高。 表情

中央领导们和《智取威虎山》剧组合影(附文)

西西河潜水的时候发现的,有文献价值,转过来,感谢KHC的好帖

中央领导们和《智取威虎山》剧组合影
中央领导们和《智取威虎山》剧组合影

声情并茂——赞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唱腔的加工

北京京剧团《沙家浜》剧组(1969.10.13)

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在江青同志的亲自指导下,经过精益求精的加工修改以后,更紧凑,更集中,更丰富,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这是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的新胜利。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剧组的战友响应“九大”号召,发扬继续革命的精神,在文艺革命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一步,我们向战友们致以热烈的祝贺!

毛主席教导我们:“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智取威虎山》就是这样一部成功的革命样板戏。它的成就是多方面的,这里只就唱腔的加工,谈谈我们学习的初步体会。

《智取威虎山》在音乐唱腔方面有很多革新,很多创造。音乐构思完整,唱腔声部齐全,全剧音乐布局妥贴匀称,音乐形象鲜明而且丰富,本来就是《智取威虎山》的特色。经过最近的加工,线条更清楚,色彩更浓烈,很多地方都是画龙点睛的传神妙笔,使全剧的唱腔在原有基础上又提高了一步。

《智取威虎山》歌颂了毛主席人民战争的光辉思想。“深山问苦”一场写得非常成功,它对于揭示人民战争的正义性、群众性,表现主要英雄人物杨子荣,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杨子荣的精采唱段之一“管叫山河换新装”,这次在关键的地方又作了点染。“普天下被压迫的人民都有一本血泪账”一句作了变调处理,“血泪账”在西皮当中揉进了反调因素,延长了旋律,更加深沉有力,表现了杨子荣强烈的阶级感情。紧接着,把“要报仇,要伸冤”重复了一次,在原来的旋律前面垫了两小节较低的旋律,使这个重句形成上行推进,大大增强了“血债要用血来偿”的力度。先后两句,悲怆激愤,对比强烈。“从今后跟着救星共产党,管叫山河换新装”,“救星”二字听起来更为突出,“党”字落在高音上,自然地推出“山河”的升高的旋律,显得非常明朗。“新”字较原来提高了三度,又延长了一眼,更为鲜明突出,感情丰富。这样,就生动地展现了杨子荣的开阔胸怀和对于美好革命前景的无限向往。

“打虎上山”是展示杨子荣大无畏英雄气概的很重要的一场戏,但它很可能被处理为过场戏。在江青同志的指导下,恰恰把这一场作为一个重点场子,使杨子荣面对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大抒革命之情。这一场中杨子荣由“二黄”转“西皮”的唱段,从深厚到激越,在板式结构上,是一个大胆的突破,为今后的创腔闯出了一条新路。转调处原来只用“望家乡”锣鼓过渡,这次加工,在锣鼓之前加了弦乐,情绪的变化衔接就更为鲜明而自然了。

尤其突出的是这一段“导板”的加工。《智取威虎山》中的两个主要英雄人物——杨子荣、少剑波,共有三个成套唱腔。这三个成套都用“二黄导板”、“回龙”开头,然而都非常贴切,既合人物,又合情景。三个导板,完全不同,各有特色。加工后的“打虎上山”的导板,在前场闭幕之后,很快转入强弱分明、富于节奏感的进行曲式的幕间音乐,形象地描绘出均匀稳健的快马蹄声,时而交织着掠耳的风声,风卷雪花的呼啸声,连绵不断。就在这连绵持续、节奏鲜明的音乐声中,远远地听到:“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使人仿佛看到一位矫健的英雄,在一望无际的雪原林海之间,扬鞭跃马,意气风发,疾驰而来。“导板”从来是自由节拍的,这个导板创造性地运用了“紧拉慢唱”手法,是“上板”的。这样,唱腔和音乐就完全合拍,始终没有离开快马奔驰的节奏。“霄汉”二字翻高八度,因为保持均匀的节奏,在冲上高音之后,又装饰了一个“擞音”,增加了跌宕,显得更加轩昂挺拔,表现了杨子荣意气风发的革命斗志。

“披荆棘战斗在敌人心脏”一段,板式繁复,层次鲜明,表现了英雄人物丰富的思想感情。这一次在唱法上又增强了力度和速度的对比,更加显得遒劲坚实。“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一句后的过门,发展了旋律,加强了音量,配合着演员的大幅度的圆场动作,更充分地表现出毛泽东思想给了英雄无穷的力量,情豪志壮,气吞山河。

少剑波的成套“二黄”,表现出他和杨子荣不同的年龄、身份和性格。开幕前,奏出了深沉稳定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乐曲,描绘了指挥员少剑波深思熟虑、统察全局的形象。当中两度用胡琴奏出“二黄三眼”的过门,预先暗示下场将有一段从容、舒展的好唱,手法很巧妙。几个简练的音符,很自然地引入导板,恰到好处。这次修改,把这一段的“二黄原板”删了几句,使全段更加洗练,也更加厚重,更好地表现了少剑波的稳重成熟。

小常宝控诉土匪罪状的唱腔作了一些改动,更感人了。“座山雕杀我祖母掠走爹娘”,“座山雕”三个字原来唱得比较低,“雕”字下有一个小腔,现在删去这个小腔,唱得高,唱得硬,突出了一个“恨”字。“爹逃回我娘却跳涧身亡。娘啊……”,“娘啊”二个字延长了旋律,揉进了哭腔,更加悲壮,加重渲染了小常宝对于仇人、亲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使全段感情更强烈了。“到夜晚爹想祖母我想娘”下面,原来是重复唱腔旋律作为过门,延续了唱腔的情绪,现在又增加了几小节激动的音符,把情绪又推高了一步,为下面“盼星星盼月亮”这一句打好了基础。“急速出兵”一场,增加了小常宝请战的一段唱,用的是小生“二黄”娃娃腔,以唢呐伴奏,节奏变化鲜明,很好地表现了这个苦大仇深的猎户女儿烈火燃胸的激动心情。“风雪里,峻岭上,狼窝虎穴我敢闯”,“风雪里,峻岭上”一句低唱,一句拔高,一起一伏,旋律延长,是对娃娃腔的突破。因为增加了这段唱,使小常宝的坚强性格更加突出鲜明了。

李勇奇的“早也盼晚也盼望穿双眼”一段唱腔中,“只说是苦岁月无边无沿”一句“无边无沿”的节奏放慢了,这样,一方面烘托了长夜难明、无尽无边的情景,又和下面的“谁料想铁树开花、枯枝发芽竟在今天”强烈对比,造成一个非常有力的转折。“纵有千难与万险”去掉尾腔,和“扫平那威虎山我一马当先”连成一气,显得更为简洁紧凑。

《智取威虎山》中英雄人物的唱腔做到了声情并茂。演员们不只是唱字、唱腔,更重要的是唱情。唱的是人物,唱的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唱的是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些腔本来不一定很复杂,比如杨子荣的“血债要用血来偿”,“誓把座山雕,埋葬在山涧”,都是普通的腔,但是由于演员用了充沛深厚的阶级感情来唱,“血来偿”,“埋葬”,都唱得高亢有力,使观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又如“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霄汉”二字的高八度上增加了“擞音”,难度很大,为从来的“二黄”翻高的导板所不能比拟。但是,扮演杨子荣的演员知难而进,成功地完美地塑造了英雄人物的音乐形象。

《智取威虎山》剧组的同志不断革命、精益求精的精神使我们非常感动。这是他们在江青同志的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加速思想革命化,全心全意为工农兵服务的具体表现。我们一定要向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剧组的同志们虚心学习,为发展无产阶级革命……

起名的艺术

马三立说过个相声,就是叫《起名的艺术》。浏览一下几大科班的学员艺名,不难发现,起个艺名是有些道道儿的。

起艺名应该不是件难事儿,因为人家孩子姓是现成的,中间的字是排下来的,唯一要原创的就是最后一个字了。而这最后一个字,用些好听、吉祥的就可以了。如果兄弟几人同科,可以找些相连的字,比如“文武”啦(孙盛文、孙盛武),或者都选个同一偏旁的字啦(茹富蘭、茹富華、茹富蕙),等等。

借用古人的名字是一个好办法,这也是小豆子最近才发现的。找个和你同姓的古人,两个字的名字拆开,姓和名中间加上该排辈的字,就好了。列举一些:

韩富信(富连成科班)
韩盛信(富连成科班)
许盛仙(富连成科班)
徐盛达(富连成科班)
班世超(富连成科班)
苏世武(富连成科班)
赵德普(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张德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周和桐(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陈金胜(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姚玉刚(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张玉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韩正信(上海戏剧学校)
刘化秀(复兴戏校)
等等……

当然,上面所举不排除正好与古人的对上了,但是像班世超、韩○信(竟然有至少三个姓韩的用这个“信”字!)这样碰巧用上的概率应该是很小的。

按字排辈再取艺名,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可惜1949年后大陆不用了。上次发帖询问,从云樵处得知,台湾的复兴戏校的排名仍在延续,都到“宇”字了。排名之长(“复兴中华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伦理道德,大汉天声远播寰宇,河山重光日月辉煌”),让人叹为观止。给学生起个艺名,让他们随时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使命并心怀培育自己的科班,应该是以前科班能培养出无数能人的一个原因吧。

标签

前两天网友青山在琐记提交的条目里提到,建议把相关的事件联系起来,互相有个照应。小豆子恰恰一直偷偷进行着这方便的前期工作。事实上,当人物有了可以按类别划分后,琐记另一方面的数据——事件就已经开始了类别划分工作。

这里面用到了最近比较流行的词:“标签”(Tags)。标签的目的就是给某一东西划分类别。但是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类别划分是因为它的自由。就好比旅游的托运行李,在经过了若干次出入关后,上面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标签。

标签
标签

因为琐记里保存的事件很杂,大到与政治运动相关,小到结婚离婚,只要与戏、与戏圈子里的人相关的事件都包罗着,把事件做简单意义的如艺事、生活等等的分类,就太泛泛了;而如果分得非常细,归纳起来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这里用标签应该是再合适不过了。

随便找一条事件,它的标签可能会是像“京剧 周年纪念 北京长安大戏院 北京”这样,有多个标签,而标签与标签的级别并不是并列的,甚至不是一类东西。比如“京剧”是剧种,而“周年纪念”是事件的主题,“北京长安大戏院”是地点,“北京”是城市。这没有关系,因为这些标签都是这条事件的属性。而点其中任意一个标签,就会连接到其它有此标签的事件上,其广度可能会是跨剧种、跨地域、跨时空的,尽收眼底。

标签的列表也采用了标准的标签列表显示方法,即按字母顺序(这里是中文,自然是汉语拼音)排序,而同时以字号的大小表示标签占的比重,一眼看去,可以同时得到两类信息。

当然,标签的目的是把很多事件进行各种归类,但这还不够。如青山所说,相同主题的事件应该有相互的链接,如他举的例子,某某演出第多少天,应该在页面上提供其它天的链接(如果有的话)。是的,这就是传统意义上的相同主题互联了。如同人物页面有一个“参看”栏目,给出与此人物相关的其他人物的链接一样,现在在每一条事件上,如果还有其他事件有相同的主题,那么这个页面也会有一个“参看”栏目,给出其他相关的事件链接。比如在与“梅花奖”相关的页面上,会有历届梅花奖事件的链接。

所以这一次的事件分类,是用“标签”——这个被 Web 2.0 归纳的概念,和“主题”——这个传统网站所用到的技术结合在一起,使得在事件中浏览更加灵活,得到的信息更丰富——例如,您可以非常容易的得出一张北京市京剧昆曲振兴协会的大事年表表情

事件标签对应的是人物分类,另外两者都已有了“参看”,对数据的整理现在告一段落。如果有空,小豆子会在标签的程序上再花些功夫,让它能够显示更多自定义的东西,而不是单一一个标签的页面,比如,显示一张在上海的京剧和越剧的大事年表,但不包含政治事件(注意:这里用到了四个标签,关系分别是“和”、“或”与“否”,界面设计就先需要花不少时间 表情)。

《白蟒台》

《白蟒台》这戏好听,今天“复习”了一遍,顺带前面的《取洛阳》

编者应该是有给王莽“翻案”的意思,至少王莽没有按反面角色的手法处理。关公水淹七军,斩了庞德,有点儿让人觉得可惜,但里面庞德是净角。罗成锁五龙,李世民斩了单雄信,也是让人嗟呀不已,但同样,单雄信在里面是净角。在这些情况下,净角的使用给人在心理上稍微解脱了一些,因为这些多是勇猛之士,宁折不弯,有种全忠义的劲头。但《白蟒台》里的王莽不同,从扮相到台词,所反映出的好人被屈杀的感觉更强烈。

王莽在蟒台里与几员将见面,对邓禹说:“纵然将我拿去,不过是千刀万剐,邓先生,你那心中岂不悲痛啊?”怪可怜的,而且还劝邓禹什么“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对岑彭,竟然还责怪他“学李陵背汉”,王莽本人不就是个背汉的安汉公嘛;当听到苏献阵亡,王莽还哭一阵子;见到姚期,还显出惜贤的心肠。而且这一班汉将,除姚、马因没受过王莽的厚禄外,其他人都对王莽毕恭毕敬,一口一个“莽主”,一口一个“迎王接驾”。

最后一场刳莽台,整个一个《锁五龙》的翻版,连板式、辙口都一样。王莽在把汉营众将数落了一遍后,如单雄信在法场上一样,没人乐意当监斩官。于是,一个与王莽毫无瓜葛的黑脸姚期充当了抱刀的,而到了唐朝的《锁五龙》,变成了个黑脸的尉迟恭。两者是何等的相似!

这出戏里,王莽这个属于谋朝篡位大逆不道的家伙,与好人、甚至英雄的界限是非常模糊,以至于你说《白蟒台》是在歌颂王莽都不为过。历史剧,就是在这么颠三倒四的翻案中演绎着中国的历史。小豆子相信,《白蟒台》的编者(尽管已不可考)绝对知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这句名言,但他应该是那种坚信王莽“谦恭”是真实的那种人。这就如同坚信曹操是一代枭雄的文人们,能够编出歌颂曹操的剧目那样,只不过类似《曹操与杨修》、《曹操父子》的编者还没有《白蟒台》的编者有魄力,曹操依然沿用大白脸,而王莽的扮相已经“超凡脱俗”了。

《白蟒台》李盛藻饰王莽
《白蟒台》李盛藻饰王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