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来辙

前些时候和合意太爷聊天,说到去了趟怀来县。太爷当时的反应是,这“怀来”不是辙口么。还真是的,当时去怀来的时候也想,这不是辙口么。算下来,十三辙里,“江阳”、“中东”也都是地方名儿呢。

于是想起一段怀来辙的唱,《芦荡火种》里刁德一对沙奶奶的。这段唱马长礼唱来很好听,腔儿也好,摇板摇得也很妙:

沙妈妈休得要想不开,
听我把话说明白:
你不出乡里年纪迈,
岂能够出谋划策巧安排?
定是有人来指派,
她在幕后你登台。
到如今你受苦受刑难忍耐,
她袖手旁观问坐在钓鱼台。
只要你说出她的名和姓,
刁德一我保你从此不缺米和柴。

这段很有传统戏的特色,同时也有现代戏的用语。比如传统戏里常见的词儿:“休得要”、“岂能够”、“钓鱼台”。

“说明白”这种词儿则是现代风格了,如果换成老戏,这块儿肯定是“说开怀”。“说开怀”这种说法和“马能行”一样,属于半通不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水词儿,深究起来,这“说开怀”大致的意思是“敞开心扉说清楚”的意思。不过这“说开怀”的“开怀”和“赴阳台”的“阳台”似的,都有些暧昧。

最后一句,如果仿照《四郎探母》里“见娘”一段,加上几个字儿,变为“刁德一我保你从此不缺米和柴、永和谐、无灾”,那就更有意思了 表情

国标

其实,往年都不太关注“某某·某某某杯”的“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评选”活动。

之前说了,今年姜昆的节目好歹有相声样了,是一个值得鼓励的事情。所以今次特别关注了一下这个评选活动,没想到网络投票方面,相声类排在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冯巩和贾玲的作品。

冯巩这些年的节目,都叫做“相声剧”,可是一看之下,不就是小品么?大约冯巩自觉着以小品的名义参加演出肯定排不上号儿,所以挂着“相声”的羊头,混在相声中,以有更大的把握拿第一。这不,今年又第一了不是。

至于贾玲的作品,连着两年,表演的部分比说的部分要大得多,也算是相声么?顺便说一下:小豆子一贯不看好女的说相声。

所幸,最终的评选结果,姜昆的作品挤到了相声类的第二;而所谓的“相声剧”,却到底还是第一了 表情

现在,不像京剧的京剧、不像相声的相声,以及其他还打着传统艺术名头的艺术形式,常见于舞台之上。假冒商品有消协管,冒名顶替的伪京剧、伪相声,谁来管呢?

快开两会了,应该提个案,国家出面给京剧啦、相声啦什么的订一个国家标准,所有符合若干条件的艺术形式,才能称为“京剧”、“相声”;否则,哪怕台上的是原京剧、相声演员,也不能让他们打着这种艺术形式的旗号蒙人、误人。你们愿意发展新的艺术形式,请便,比如叫做“普通话歌剧”,或者“二人脱口秀”什么的,都可以。我们不是否认一切创新,但是创新的前提是要符合该艺术形式的艺术规律和特点,这也就是为什么建国初期的新编京剧、新相声都还像那么回事儿——因为人家的编排者正经按照艺术规律和特点办事儿;而一旦偏离了艺术规律和特点,即相应的标准,它看起来就很奇怪,不是那么一回事儿了。

在我们这个连馒头都可以订出国家标准的社会,给京剧和相声订国标,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儿吧?

春晚上的戏歌

话说今年的春晚,所谓的戏曲节目依然是个鸡肋,可怜于魁智和他的伙伴们,又穿着正装唱了没有营养的戏歌,而且每人就两句(就这样网上还有人抱怨戏曲节目给京剧的时间太长了——里外不讨好),倒是小朋友们有些整段儿的唱。可能就像孟广禄唱的似的,以后就指着“青春年少来担当”了,而“前浪”们呢,只剩下唱戏歌的份儿了。

题外话,姜昆的相声终于像点儿样了。不过可惜垫活儿不好,几个人上来先拜年的话说一圈儿,然后再拿姜昆的装着说事儿,“小月月”、“变傻瓜”一类的低级趣味下来之后,可能直接导致很多观众看不下去而转身继续打麻将什么的。后面的活儿使得其实还是不错的,前面要能再改改就更好了。值得鼓励。

说回春晚的戏,哦,是戏歌。前两天又看了条新闻,据孟广禄透露,这八句词儿,有着极强的意义:

这是个新编唱段,主要是弘扬主旋律,歌颂改革开放之后的新生活。导演组请来专业人员为我们写了词,后来在多次排练和彩排中不断修改,最终确定了现在的版本。我们都希望用最准确的词语表达最真挚的情感,展示国粹京剧的艺术魅力。

那么确实是这样么?我们看一下原词(江阳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唱响,梨园欢歌醉八方。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淌,云蒸霞蔚各芬芳。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弘扬,青春年少来担当。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浪,新苗茁壮成栋梁。

白开水一样的词儿,竟然要专业人员不断修改推敲,跟写《红楼梦》似的几易其稿才弄出来,太难了。有鉴于此,小豆子和小豆花决定帮助参加春晚的戏曲工作者们,把主旋律的词儿用十三辙全部来一遍,每年翻一番儿,到下一个兔年都够用的,这样大家也可以省些时间,该干嘛干嘛。

摇条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弹调,梨园欢歌醉陶陶。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绕,云蒸霞蔚各妖娆。
孟广禄:中华戏曲弘扬好,青春年少把担挑。
袁慧琴:喜看后浪朝前蹈,栋梁长自玉树苗。

由求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弹奏,梨园欢歌醉九州。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长久,云蒸霞蔚美名留。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锦绣,青春年少正风流。
袁慧琴:喜看后浪朝前走,新苗茁壮占鳌头。

言前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表演,梨园八方歌正酣。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远,云蒸霞蔚正一团。
孟广禄:中华戏曲弘扬愿,青春年少来承担。
袁慧琴:喜看后浪朝前赶,新苗茁壮立地天。

中东辙
于魁智:今宵此曲唱一统,梨园欢歌九州同。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动,云蒸霞蔚各芳丛。
孟广禄:弘扬戏曲千钧重,全凭青春年少童。
袁慧琴:喜看后浪朝前涌,新苗茁壮成股肱。

姑苏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唱谱,梨园欢歌醉京都。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渡,云蒸霞蔚世间无。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传诉,青春年少标名图。
袁慧琴:喜看后浪朝前簇,新苗茁壮栋梁突。

一七辙
于魁智:今宵共唱一首曲,梨园欢歌醉华夷。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溢,云蒸霞蔚斗艳奇。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继续,青春年少来擎旗。
袁慧琴:后浪推前真可喜,新苗茁壮成粗枝。

怀来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唱凯,梨园欢歌醉世界。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汰,云蒸霞蔚各绽开。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传代,青春年少担当来。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湃,新苗茁壮栋梁材。

发花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唱罢,梨园欢歌醉中华。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下,云蒸锦绣放光霞。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弘大,青春年少来参加。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汊,栋梁长自玉树芽。

人辰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引颈,梨园欢歌醉帝京。
李胜素:南腔北调流淌韵,云蒸霞蔚各芳芬。
孟广禄:中华戏曲要传定,青春年少来担承。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滚,新苗茁壮栋梁成。

波梭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唱贺,梨园欢歌醉六合。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过,云蒸霞蔚压各国。
孟广禄:中华戏曲继承妥,青春年少来传播。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沫,新苗成才甚壮茁。

灰堆辙
于魁智:今宵一曲共唱配,梨园欢歌醉三杯。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溃,云蒸霞蔚各纷飞。
孟广禄:弘扬戏曲要尽瘁,青春年少来当为。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辈,新苗茁壮成首魁。

乜斜辙
于魁智:共唱一曲在今夜,梨园欢歌醉金阙。
李胜素:南腔北调韵流泻,云蒸霞蔚各采撷。
孟广禄:中华戏曲永不灭,青春年少不停歇。
袁慧琴:喜看后浪推前浖,新苗茁壮入剧协。

其实,传统京剧的很多唱词也都是很不靠谱的,为了合辙,同一个事物,就会变着法儿的叫。比如马,就会有“马能行”、“马走战”、“马乌骓”、“马丝缰”、“马白龙”、“马赤兔”、“胭脂宝”、“能行胯下”一类各种辙口的叫法,也算是传统京剧的一大特色了。所以您看上面那十二套词儿,尽管一套比一套不靠谱,但还是遵循京剧的传统呢 表情 郭兄说现在京剧的词儿不像老戏了,有一部分原因大约就是没有了这种硬凑辙口而出来的特色词。

至于李树建唱的那四句豫剧,就更白开水了,作为思考题,留给您。您要是想玩儿套辙口的,就使这个了。

中华戏曲真精彩,真精彩,
神州遍地鲜花开。
大人小孩都喜爱,
唱念做打各个剧种都显英才,显英才。

据观察,李树建唱完最后一句话挑起大拇指,在一群小朋友的簇拥下哈哈哈地笑下场,啊,还哈哈哈呢,还“哈哈哈”的出来呢 表情 ……

传统和过年

以前曾经思考过“传统戏”的定义。最近通过留言里的对话,想到了更广义的“传统”的定义。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经典,而传统与经典都是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每次打剧本,碰到一些很不合逻辑的传统戏,时常会和小豆花感叹一下:这种没逻辑没意义的戏,没人演、绝了,也就真是该绝了。这和郭兄说的差不多,一个没什么意思的戏,看没看头,听没听头,到最后被淘汰属于自然规律使然。不过显然,现在很多失传和将要失传的戏,并不属于这个范畴,它们有很多可取之处,但仍然遭遇被淘汰的命运。物竞天择,除了“物”本身,看来只有“天”的因素了。

前些时候看新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同志写了三副“对联”来解读幸福。一看之下,这三副“对联”,简直——算是对联儿吗?

加快转型升级政府是关键
建设幸福广东匹夫也有责

人人是创造幸福的主体
个个是享受幸福的对象

我为别人的幸福努力工作
别人为我的幸福创造条件

对联儿这个本应很传统的玩意儿,这些年也越来越脱离其应有的特色。随便两句话就能算“对联”。长此以往,漫说对联应有的意境,就是最基本的平仄对仗也都没了。随便八句话就可以称律诗、四句话为绝句,带着髯口上台就是京剧……

这显然是社会大环境造成的。省委书记不懂对联(还要装懂),记者也不懂,读报的人也渐渐对这些传统的东西感到陌生,那也就难怪传统的东西离我们远去。郭兄说的,剩下来的唐诗也就是这么淘出来的。不过,还是不甘,至少如果对联没落了,那我们那么美丽的文字所创造出的这种独一无二的玩意儿,就没有人能理解了,太可惜了。

于是,什么是传统的,或者什么是值得保留的传统,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也就不同。哪些是需要继承的,哪些是可以抛弃的,无非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以,“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芒芒空阔无边”这样气势磅礴的对联,在小豆子看来才是传统的经典代表;《斩经堂》、《芦花河》、《一匹布》这样的剧目才是骨子老戏的经典代表。

既然又说回戏来了,插播一个广告:梨园从腊月二十八开始了长达十天的辛卯新春特辑,每天一出老戏。今年的主题正是“久未上演的传统剧目”。有空您可以去看看。

广告插播完毕。

每个人心中的传统定义固然不同,也许在什么是值得保留的传统这个问题上,是达不成一致的。不过枯石兄说得好,“做一点我们自己能做的事情,一点是一点,这就够了”。传统的东西,有些在变了味儿之后被淘汰,而有些则成为了新的“传统”。有些“传统”,被当作“糟粕”而打烂,有些则可能又在若干年后重新被拾起。有些是在骨子里、民间的,多少辈不分哪朝哪代顺着就继承下来了。还有的,与现代社会几乎相悖的东西,也因为是个传统,被人们自觉不自觉地所接受和传承。就像腊月的最后几天,在理发店里排着长队等待理发的人们那样,遵循这个传统可能不止是为了自己的舅舅,更是一种迎接新年的方式。当然你也可见,小豆子也是排队的一员 表情 否则是无从知道理发店里有长龙存在的。

絮絮叨叨,又一年了。小豆子和小豆花在这里祝您新春愉快!万事如意!过一个快乐的传统年!

邮票
加拿大邮政兔年邮票

现在想起老戏迷了

今天看到一条很可笑的新闻。大致是说在长安大戏院演出《沙家浜》的时候,《智斗》一场有抽烟的情节,台上演员真的点烟抽,把坐在前排的观众熏得够呛。对此,北京京剧院给出了如下解释:

“戏里都是真的抽烟,这是剧目的一个环节。”昨天,北京京剧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有这出戏以来,演员现场就一直抽真烟,可以说是一个传统了,一代代演员就是这么演下来的,老戏迷都清楚这点。”“毕竟不是新编戏,因此所有演出环节都保留着最初的样子。”该负责人说,在一些戏院演出时,剧团还会安排特别的防护措施,以防舞台上明火出事,但抽真烟这个传统一直保留着,演员在后台等处反而并不抽烟,老戏迷们也早就习惯这点。“现在道具也不是不能改,但还是要先征求老戏迷们的意见。”

之前还真不知道每次舞台上演《沙家浜》的时候都点真烟,可即便是,这事儿也不能就推给老戏迷,说得跟天大的难题似的。本来嘛,一根烟,真与假,对于演出的质量和效果没有任何影响,可北京京剧院却拿着“老戏迷”当挡箭牌。由此也可知我朝公共场所禁烟为什么失利了——他们总能找出五花八门的理由来。

更搞笑的是,那么多传统老戏已经被改来改去多少回了,舞台上没规矩的地方多了。可到了一个烟卷儿上,演出团体倒又拿出“传统”啦、“一代代”啦这样的说辞。难道之前北京京剧院所有老戏上的改动都去征询老戏迷的意见了吗?

请北京京剧院赶紧组织公众听证会,就是否在《沙家浜》中不点真烟去征询意见。如果只对报纸说说而不做,那“老戏迷”岂不是枉担了这“贻误全面禁烟”的罪名和“冥顽不化”的声名?

从传统戏的随便动到样板戏的不敢动,也能看出还是政治的力量坚不可摧啊。

新年的舞台

看了一下长安大戏院新年三天的京剧演出剧目,和往年一样,没完没了的那么几出戏:一号,《龙凤呈祥》;二号,《大探二》;三号,《锁麟囊》。

大约是京剧院团自己也不好意思年年老这么玩儿了,于是今年给自己找了一个辙,编出了下面这段话

《龙凤呈祥》年年唱,就看阵容怎么样。为此,新年元旦的晚上,长安大戏院汇集京、津、沪三地的京剧名家,组成全国第一阵容,演出戏迷最喜爱的经典剧目《龙凤呈祥》。

一个月后的兔年新春,头三天的戏码是这样的:初一,《龙凤呈祥》;初二,《四郎探母》;初三,《锁麟囊》。贫吧。

就那么几出戏,翻来覆去地演,不仅仅是絮叨可厌的“贫”了,更是缺少东西的“贫”。

现在的剧团,不想着如何利用新年和春节的演出季多复排一些应节戏,反而一面抱着那么几出所谓的吉祥大戏或唱功大戏不厌其烦地演,一面还创造一些新“俗语”,像什么“《龙凤呈祥》年年唱,就看阵容怎么样”、“要想听,《二进宫》”。且不说这种说法是否真在民间或戏迷中流传,即便是再好的戏,隔三差五地重复上演,多没劲呢。今天传统戏的舞台,犹如十年浩劫中的京剧舞台,就那么几出戏来回演了。当然,今天现代戏的舞台也好不到哪儿去,来回来去的,也还是那十年里的剧目。不是说翻来覆去演的那些不是好玩意儿,可东西再好看,烤鸭子再好吃,每天吃也是受不了的。

比如你搜一下所谓“全国第一票房老生”于魁智近年的演出戏码,你就会发现,除去每年的新编戏外,主要传统戏基本上就是摽着李胜素一起演《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好在全国地盘儿大,国家京剧院每年到几个新地方转悠转悠,演两晚上大戏,再来一晚上折子戏专场,再来一晚上红色经典,再来一晚上演唱会,一礼拜,齐活了,父老乡亲咱们再见不见两说着了——程咬金的三斧子,砍完了就撤。

其实呢,责任也不全在演员。看一些访谈也好,演员自己的 Blog 也好,透露出来的是希望多演一些不常演的剧目。这种想法很正常。谁愿意终日里像机器那样就三出戏来回折腾?

所以眼下舞台上这种“贫”的现象很有意思:演员一方并不真想混吃等死,有进取心和责任感的依然希望能多演戏,演多戏;而观众一方也是对整年同样几出剧目产生了审美疲劳。供需市场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是你却很少看到老戏的发掘,节日的舞台上依然是走马灯似的《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红鬃烈马》、《锁麟囊》。这种完全不符合市场规律的现象,显然不是真正的市场所产生的,也只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才造得出来。

京剧版《圣诞颂歌》

周一的时候,和同事大卫利用间隙一起去喝咖啡。期间,谈到周末的时候见的前同事两口子,上一次见他们,是早在一年前小豆子和小豆花刚搬家的那会儿了。转眼,一年了!大卫同样感叹时间飞逝,一堆要联系的朋友,三拖两耗,就是个把月没联系了。忙忙碌碌又一年。大卫说,咱们这么忙值当么?个人时间太少了。

找好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无疑是很重要的。年终的节日,圣诞节也好,新年也罢,已经不再是一个纯宗教的东西,而是在忙碌了一年之后,人们需要静下来,回头看看,或者就那么坐着歇着,同时,想起来多年未见的亲戚朋友,捎过去问候和祝福,在寒冷的冬天感受一些温暖和悠闲。

想起来了著名的《圣诞颂歌》。这个故事最初看的不是原版,而是迪斯尼以米老鼠和唐老鸭为“主演”的动画片版。那里面,大吝啬鬼是史高治大叔(其实影片内外,他本来就是个吝啬鬼)。小时候看觉得很有意思,以后了解了原来这是有出处的,狄更斯,觉得实在是一个好题材。现在的电影人也同样持有这样的观点,隔几年就会有以这个题材重拍或改编的影片问世,比如去年迪斯尼3D版的同名电影。

史高治在动画片版《圣诞颂歌》扮演的吝啬鬼
史高治在动画片版《圣诞颂歌》扮演的吝啬鬼

这个故事说通俗了就是劝人向善,按说这是咱们传统艺术作品拿手的,可是这么多年来我们的说教太严重,以至于很多本来很好题材的东西,让人一眼就看出来是惦记教育人来了,立刻产生抵触情绪,适得其反。

小豆子认为故事最震撼的地方就在第一个过去精灵的那一段,当一个人回顾自己的过去并震惊地发现与现在有着多么的不同,还有曾经错过了多少美好的东西,是怎样的冲击。这段很有戏。有戏怎么样?那我们就来用京剧演绎一下吧。史古基见到当年自己恋人的这段戏,几个人来上一段五音联弹,应该是不错的 表情 先提前说一下:节日快乐!

(史古基、往事神同上。)
史古基(二簧导板)一阵朦胧将合眼,
往事神(回龙)  叫一声、史财主,史大官,切莫贪睡听我言,以往的经过就在眼前。
史古基(二簧原板)适才间已看罢童年烂漫,
往事神(二簧原板)这边厢有两人你要观上一观。
(小史、蓓拉同上。)
小史 (二簧原板)每日里不停工挑灯夜战,
蓓拉 (二簧原板)你何必废寝忘食只图挣钱?
小史 (二簧原板)无有钱、便无权,
蓓拉 (二簧原板)你性情已变,
往事神(二簧原板)你看他双目之中充满贪婪。
小史 (二簧原板)非是我把性情枉自改变,
         尘世上贫与穷让人胆寒。
蓓拉 (二簧原板)想当初鸿鹄志追求高远,
         却为何到如今唯利是瞻?
小史 (二簧原板)纵然是志向变俺真心未变,
史古基(二簧原板)到今日我对她依然缠绵。
蓓拉 (二簧原板)说什么志向变真心未变,
         你不能耐贫穷随遇而安。
         富贵金银把你拖绊,
小史 (二簧原板)你说此话好不耐烦。
         有钱能使鬼把磨转,
         无穷富贵让人心欢,钱大过天。
蓓拉 (二簧原板)听此言不由人心中凄惨,
         好一似冷水浇头箭把心穿。
         锁双眉忍悲泪一刀两断,
史古基(二簧原板)见此情暗沉吟痛我心肝。
小史 (二簧原板)蓓拉女出此言见识短浅,
         史古基爱银元,无益多言,我还要去挣钱。
(小史下。)
史古基(二簧原板)想当年男耕女织多情眷,
往事神(二簧原板)棒打鸳鸯反成孽缘。
史古基(二簧原板)尊声吾神放我回转,我不忍再看,
往事神(二簧原板)史财主,莫心烦,且放宽,往事流水不回还,再看一看婵娟。
(蓓夫上。)
蓓拉 (二簧原板)转眼间春秋去冬凉夏暖,
蓓夫 (二簧原板)光似箭日如梭年复一年。
         叫贤妻笼干柴把火来点,
         为丈夫今日里偶遇吝男。
蓓拉 (二簧原板)是何人称吝男,哪里地县?
蓓夫 (二簧原板)就是那守财奴史家大官。
         圣诞夜过街市我在他窗外站,
         但只见,孤灯一盏、秉烛达旦,他加点加班。
史古基(二簧原板)都只为小马里一息奄奄,
         只剩我拼事业形影孤单。
往事神(二簧原板)自古道孤木不林、单丝不线,
         你何必一心挣金钱,落入名利间,家业不全,拚命无端?
史古基(二簧原板)一席话说得我心烦意乱,
         见蓓拉一家人融乐团圆。
         请吾神速带我离开她馆,
往事神(二簧原板)这本是,过往云烟,叫人心酸,有谁怜,
蓓夫 (二簧原板)守财之人两鬓斑,
蓓拉 (二簧原板)自己做来自难堪,
往事神(二簧原板)钱钱钱,挂心肝,
史古基(二簧散板)我才得了然。

关于《赵氏孤儿》

东东枪对电影《赵氏孤儿》的观后感是:“我觉得,京剧《赵氏孤儿》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当年他的电影《梅兰芳》观后感,也是一句话:“我觉得《无极》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作品”。

当初虽然看过电影《梅兰芳》,但是没有因为东枪的评论而好奇地去挖来《无极》看,毕竟那部片子的名声在外久矣。

目前为止还没有看电影《赵氏孤儿》,片花给人的感觉是暴力和血腥。不过,无论是电影的名字,还是东枪的评论,都让人想起了京剧《赵氏孤儿》。

出国的时候,受行李的限制,只带了为数不多的几盘京剧磁带。其中,就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出版的三盒《赵氏孤儿》,为1959年马、谭、张、裘的经典录音。现在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别说出戏曲磁带了,就是连正经戏曲节目,也都不好好播了,这才多少年的事儿啊。那会儿身边儿能听的东西也不多,也没有网(网上也没有啥),于是,翻来覆去的就是这几盘带子。其中一盘杨宝森的《击鼓骂曹》也是常听的,以致后来把这出戏的全部唱念都记住了(洗脑其实是很容易的)。

京剧在时间上的伸缩度在这出戏里有很好的体现。全剧一多半的篇幅都是讲赵屠结怨和搜孤救孤的事儿,后面程婴如何含辛茹苦抚养孤儿的,未着半点笔墨。可马先生的一段好听的反二簧,便把这“十五年屈辱”勾勒出来了。后面对孤儿的念白也是动情感人。对比之下,前面桃园谏君、闹朝扑犬等就显得有些累赘了。当然,为了谭先生的戏份儿,也是可以理解的,第二场的二簧的词儿,水则水,靠的就是谭先生的腔儿在那儿托着呢。

头次看《赵氏孤儿》的音配像,发现这出戏在录音选择上很混乱,大部分场次都是静场录音,偶尔突然冒出来一段底下声音嘈杂外带叫好的实况片段,后来才知道是1963年的香港实况版,及至再后来的二十一世纪,才通过网络得窥全豹。猜测当时音配像的制作人员觉得1959年的静场录音音质好虽好,但是没有剧场的效果,很多精彩的地方,烘托不出来,于是专门找了比如像盘门、打婴这样的地方,换上实况版,台上火爆,台下热闹。这也是音配像为数不多的在有完整版录音的情况下还把两版录音混搭的剧目(现场补锣鼓点儿的不算)。

老戏新编,能出京剧《赵氏孤儿》其右者,恐怕很少;而这种题材的表现形式,能出戏曲者,恐怕也很少。

不问世事

《二进宫》的录音版本很多,比较喜欢孙岳、李长春和杨淑蕊的版本,以前这个出过盒带。

要说徐、杨进宫后对孤儿寡母的冷嘲热讽,也是有点儿不像当臣子的样儿——可算逮着理儿了。杨波辞朝那段,孙岳唱的是渔樵耕读、琴棋书画和四季花,如下:

臣不学兴周的姜公吕望,
臣愿学钟子期砍樵山岗;
臣不学尉迟恭种田庄上,
臣愿学吕蒙正苦读文章。
赋一曲高山流水声嘹亮,
闷来时下棋散心肠;
看一本古书精神爽,
巧笔丹青挂在两旁。
春来百花齐开放,
夏至荷花满池塘;
秋后的菊花金钱样,
冬至腊梅雪照纱窗。

“渔樵耕读”,有不同唱法,比如李和曾唱的都是“臣要学”。这就看你怎么理解杨波当时的心态了。杨波如果要表达的含义是:我真不干了,我要回家歇着了,那么显然,姜子牙和尉迟恭(也有唱诸葛亮的),都不是太好的榜样,因为这些人都属于“钗于奁内待时飞”的主儿,摆样子,等着愿者上钩,属于“小隐”的层次。

介子推后来也不玩儿了,带着老母跑到绵山上去隐居。听《焚绵山》的录音,母子在山头的对话,古琴声中,心平气和的对话,让人很放松。就像介子推的母亲说的似的,“在这幽静之中,与世无争,何等地清闲,何等地快乐”。

与世无争,淡泊名利,说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个世界本身就在争来斗去。说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诸葛武侯,不也“只因先主叮咛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京剧也遗产了

最新消息,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的会议上,针灸和京剧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继几年前的昆曲和粤剧之后,京剧也遗产了。听着稍微有点儿慎人——都遗产了,离进棺材是不是也不远了?

当然,成为遗产也有“好处”,比如有关部门可以打着遗产的旗号来立项敛财了。但既然是遗产了,至少出于面子,不能让费半天劲弄来的遗产称号从历史舞台上消失绝迹。就像国家每年投入一堆钱进去来维护故宫,不就是生怕哪天这么个大遗产塌了,没了,那多丢面子。同样,好赖得让这个京剧苟延残喘着,遗产了嘛。

这样说来,京剧是否也会像故宫那样,被保护起来,不能任由人随便糟改了?毕竟,人家许给你这个“遗产”的头衔,冲着就是这里面民族传统的玩意儿。要是整天大火炮大战船大浴缸什么的全都搬到台上来,那还是原来的东西么?还是京剧么?

京剧,现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了。“非物质”,就压根没指着能在舞台上弄出什么花样来。要玩儿花活,直接给好莱坞授予非物质遗产就可以了。京剧看的是角儿身上的玩意儿,手眼身法,唱念做打,这些是写意的东西,是夏练三九冬练三伏出来的技艺,也才是我们独有的、堪称遗产的好玩意儿。

如果哪天京剧舞台只剩下声光电的堆砌,那它就是“物质遗产”了;而如果哪天京剧只存留于声光电中而不见于舞台之上,那它就是“遗物”了。

当今舞台上的京剧,之所以越编越不像京剧的样子,就是扔掉了太多的京剧元素,掺入了太多别的东西,并忽略了京剧是角儿的艺术这一基本事实。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京剧,能否放弃在“物质”上的追求,回到“非物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