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京剧爱好者新春联欢晚宴

昨天参加今年多伦多京剧爱好者新春联欢晚宴来着,回家虽然不太晚,但一犯懒,没有及时汇报情况,今天补上。

活动无非就是票友欢聚一堂加唱戏加吃饭,所以着重说些个细节。

名誉老社长柯亭以九十一岁高龄拉琴伴奏,以及一些八十多岁的老票友底气十足地唱戏,让人叹为观止。京剧“促进”长寿的同时,往下传是一道难题。国剧社说要办个班儿,起码教授一些文武场,避免这种大龄伴奏的尴尬局面,是很对路的。

杨燕毅又来多伦多了,闺女又是身怀六甲了,所以作为父亲,自然要来看望加照顾。共唱了三段:与老旦票友唱了段《打龙袍》,最后闺女杨菲操琴,祖孙三人同台(杨燕毅原话,因为杨菲肚子里还有个小的呢),来了段《赵氏孤儿》的“我魏绛”(以“苍松翠柏万古长青”给大家送去新春祝福)和《姚期》的“马王兄看过饯行酒”。炸了堂了!

杨燕毅顺便带来了中京一团的祝福,转送了于魁智、李胜素等人的礼物——中京一团的宣传资料和CD,于魁智有亲笔签名给多伦多国剧社问好的宣传册。

打开宣传册,甚是精美,还是中英文对照(中文为繁体字),每页都有大幅精美照片,旁边洋人老太太 Nancy 说,她就喜欢京剧的服饰,忒好看了。

宣传册除了介绍中京一团的一干演职员外,还有专门几页介绍“长期特邀”的演员,杨燕毅就是其中一个,除了他之外,还有杨赤、孟广禄等等。一叹,堂堂国家级京剧院,连一个正经花脸都没有,要常年外请,呜呼!

年纪大的票友中以程派为多,大约程派与养生有一定关联,登时想到新艳秋。

刘冀燕已经是副社长了,事先不知,祝贺祝贺。

没了,请看照片。

黄政的《天官赐福》
黄政的《天官赐福》

杨门“三代”同台
杨门“三代”同台,左为杨燕毅,右为杨菲及小小杨

京剧进学堂

教育部要把京剧纳入中小学的音乐课,从标题来看,是一件好事儿。

毕竟这么多年,我们的教育总是在传统文化上有所缺失,把京剧补入音乐课,是一个好的举措。

但是当看罢将要纳入音乐课的唱段后,小豆子不得不对教育部的居心打一个问号。一起看看这些唱段:

一年级《报灯名》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甘洒热血写春秋》
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万紫千红分外娇》
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猛听得》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猛志在胸催解缆》
八年级《趁夜晚》《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九年级《智斗》

《报灯名》是哪一出戏里的不太明确,权且算是《打龙袍》里灯官儿的数板吧;另外那个《猛志在胸催解缆》暂时搞不清是那出戏(有高人知道么 表情),但单凭这七个字儿,算在革命的现代戏应该没跑儿。这样统计如下:

传统戏:《打龙袍》1段,《铡美案》1段,《三家店》1段,《定军山》1段,共计4段
新编历史剧:《穆桂英挂帅》1段,共计1段
现代戏:《红灯记》2段,《智取威虎山》1段,《红色娘子军》2段,《沙家浜》3段,《奇袭白虎团》1段,未知1段,共计10段

好了,我们可以看到现代戏占了三分之二的唱段份额。谢天谢地,当年的样板戏只有八个,要是十八个,这十五段还不全被样板戏占据了?

这里并不是说样板戏不好,而关键的问题是,用这种革命样板戏来灌小朋友,是否能被同学们接受呢?曾记得上学那会儿,大部分同学最不喜欢上的课就是政治了,死记硬背而已。现在又拿来样板戏来代表京剧,难免会适得其反,让同学们对京剧产生抵触情绪,这样就糟糕了。平心而论,传统戏在这个教学列表里所占比例不大,是小豆子最感遗憾的一条。本来挺好的一件事儿,有些变味儿了,这件事儿本可以更好。所以我们要质疑教育部的居心所在,他们是要推广京剧还是打算把京剧在青少年中的印象给毁了?

其实,中小学语文课中有不少可以和传统戏结合起来的,比如小学课文里的《草船借箭》,中学课本里的《范进中举》,以及京剧《打渔杀家》的剧本,都可以结合京剧唱段来教学,不一定非要走音乐课的形式,如何把传统文化有机地和现有的教学结合起来,渐进式地推进,这才是传统文化教学的关键所在,而不是唱几个唱段,走走形式。很多细节都是应该注意的,比如京剧讲究生旦净丑,学到《铡美案》的时候,难道会要求所有女同学也一起唱么?那么《穆桂英挂帅》呢,男同学怎么办?

看到也有不少网友对教育部这样的选材提出质疑,甚至有人对把京剧本身纳入基础教育这件事儿提出质疑。说实话,即便十五个唱段都是传统骨子老戏,我们也不可能指望加入基础教育就可使京剧普及。但从传统节日的放假,到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回归,都是一种积极的现象,值得肯定。

《珠帘铡美寨》

首先题外话,2008年春节戏曲晚会的 BT 种子在这儿

每次听《珠帘寨》或者《铡美案》,程敬思或者陈士美唱到“跨马三日游宫院”的时候,总是有些恍惚,这稍一不注意就会串,其实这俩可以串着唱,板式什么的也都很顺。比如串成这样子:

(西皮原板)  明公说话言太偏,
        学生向前把话言:
        甲子年间开科选,
        天下举子来求官。
        头一名进士陈士美,
(西皮快板)  一马三箭射金钱。
        试官一见心欢喜,
        御笔亲点为状元。
        跨马三日游宫院,
        宫娥彩女笑连天。
        万岁见他的容貌丑,
        才将公主配良缘,
        学生到此无别干,
        你叫我相认为哪般?

2008年春节晚会

把2008年央视春晚下载看完了。

点评今年的戏曲部分比较简单:因为头一段《对花枪》和末一段《四郎探母》竟然和两年前的春晚一样,太糊弄事儿了。我们的京剧唱段不是就那么少吧?仅仅隔了一届就又给搬出来了,而《对花枪》再次因应景改词儿,足见编导的目光短浅到何等地步。另外京剧的三段唱全是快板,像赶集一样完成任务,根本没有让观众去欣赏这个节目的意思。

京剧剧目之多之广,到如今虽然已经被糟蹋得不剩几个,但就算在这所剩无几的戏里挑些喜庆的唱段也不是什么难事儿。而春晚的编导非要拧着干,先把《对花枪》的悲情词儿改了,然后又把《杨门女将》灵堂一场搬出来,却让个丧了亲夫的穆桂英穿大红。编导同志似乎有一种非要把悲情戏硬改成喜庆戏的癖好,其坚韧不拔的劲头着实令人吃惊,不惜以改词儿甚至穿错服装为代价,老话的“宁穿破不穿错”早不放在心上了。

春晚的京剧唱段不知从哪届起就是以快板为主,加几处翻高的地方,就算万事大吉。今年“叫小番”一段更是目的明确,仨孩子上来就唱三句,“叫小番”一完即刻打住,“扣连环”这种节奏稍微慢些的末句都没工夫唱了。如此发展下去,大约再过若干年,春晚的戏曲节目就一句“叫小番”完事儿。

倒是夹在京剧中间的豫剧和越剧节奏适度,让小豆子这样不懂豫剧、越剧的,都感到舒服耐听。三段京剧,太闹心了,你们着什么急呢?

有人说小豆子应该尽量避免找央视的茬儿,找茬儿在当前环境下不利于解封。但茬儿不是专门找的,谁让他们自己本身有那么多问题呢?

那么顺便说点儿好的吧:谢天谢地,今年的戏曲节目没有伴舞的了,虽然龙套也不少,但就站在后面,当个人墙而已,至少在视觉上不显得闹腾。

在不指望春晚能够完整上演一折戏的二十一世纪(二十一世纪说:我没招谁啊,别老拿我说事儿),就那么几个唱段还选不好,真是悲哀。悲哀的程度大约可以和豆妈看到灯罩版的章子怡相提并论吧——心目中的好玩艺儿,就这么给春晚糟蹋了。

《借东风》

过年,更新两出三国戏:《南屏山》《讨荆州》,曹刘孙三家斗智,乃三国最热闹的关目了。

我们都知道现在流行的《借东风》著名唱段,是马先生当年据《雍凉关》改成的。而文字记载:以前《借东风》不是什么重头,诸葛亮没有这样精彩的唱段。今天更新的这个《南屏山》,就很好地再现了改良前的模样。

首先,这戏原来的正角是鲁肃,老生,而诸葛亮只是个末,高下立判。其次,诸葛亮借风前鲁肃有一大段二六板,想来一定很好听,而诸葛亮七星坛上只是叩拜,几句白口寥寥。

老年间借风时的诸葛亮披头散发,就是个“妖道”的形象(参见戏考所用剧照)。后来改良,形象就好看多了。更重要的是,大段的二簧,无论腔还是词儿,都是上乘的,点石成金的佳作。

大约自马先生始,唱《借东风》者,均按这二簧导、碰、原走了,只不过个人根据需要,在唱词上略有不同。

比如周正荣的《借东风》,多两句,在“邀请我诸葛亮过长江同心破曹共做商量”之后,加入“周公瑾挂了帅兵符执掌,俺诸葛建奇功助他逞强”,然后接“那庞士元”,据说这是雷喜福对该戏的特别体会,这样戏词才能贯串,传与周正荣。

比如李和曾的《借东风》,三句上“曹孟德占天时兵多将广”改成“曹孟德灭袁绍兵多将广”,更“唯物主义”一些。特别奉上李先生剧照一张,算是春节礼物吧 表情

《借东风》李和曾饰诸葛亮
《借东风》李和曾饰诸葛亮

就连马连良先生自己,《借东风》也是一路打磨下来,大处如从“为什么有一道煞气红光”改成“趁此时回夏口再作主张”,小处如“算定了”改为“料定了”,都是在消除“封建迷信”。到建国十周年的时候,一出《赤壁之战》把《借东风》来了个脱胎换骨的改变,“天堑上风云会虎跃龙骧”,“从此后三分鼎宏图展望,诸葛亮上坛台观瞻四方。望江北锁战船横排江上,谈笑间东风起,百万雄师,烟火飞腾,红透长江。一阵风留下了千古绝唱,赤壁火为江水生色增光”——这样有气势的绝妙好词,无疑是给全剧“生色增光”的。当然,除了演《赤壁之战》外,老路演《群借华》的话,仍然走老词儿。据小道消息,若干若干若干年前,豆爹就曾把这段“生色增光”的词儿引用在他的作文里…… 表情

《借东风》,无论就事件本身还是这出戏来说,都是千古绝唱。

书迷审马快

据传说评书的祖师爷有好几位,像孔夫子、周庄王、文昌公、魏征这样的都被奉为评书行的祖师,这些有学术性的争论暂且不表,若是推听评书(书迷)的祖师爷,小豆子想当该就得推唐高祖李渊了。

今天更新的《秦琼表功》(或名《叔宝表功》),讲得就是秦琼说书李渊听书的事儿。这戏在整理剧本之前就有个耳闻,感觉应该不错,后来末一批音配像里有李洪爷的这出,就更向往了。碾芹斋答应整理该剧的录音剧本,小豆子走马换将,也就照着《京剧汇编》上马连良的藏本打了一出,碾芹斋有绝妙好文在此,可供参考(查这篇旧文的时候瞄了一眼日期,竟然已经是一年前的事儿了,当初许下走马换将的话尚记忆犹新,再次感叹光阴似箭)。

首先,李渊是去监斩犯人的,一听说这个犯人秦琼“见过大小战场”,异常兴奋,而且很会安排,让把“大战场压下,小战场讲来”,把大柁子留到后面,先听小回目,并且对于秦琼“说到热闹中间有些比手划脚”也不介意——本来嘛,听书不光是听故事,说书的手眼身法也是非常重要的,李渊作为专业的听书人士怎么会不知道呢?

秦琼的小回目说的是和单雄信结交的事儿,引出来皇甫大人赠黄骠马,留下个扣子,后来天堂潞州当锏卖马,有句唱:“兵部堂黄大人相赠与咱”,当指皇甫大人赠马,不过皇甫大人误作了“黄大人”。

小战场不甚精彩,大战场就很有意思了。先是铺垫看到珠戏龙。这“珠戏龙”是怎么回事儿小豆子就不太清楚了,秦琼也没太说明白,看《临潼山》的剧本,里面秦琼和表功时候的词儿都差不多,什么“山东龙戏珠,山西珠戏龙”。总之,秦琼看着别扭,一箭下去,把珠子射下救了真龙,往下一看,见到杨广大战李渊,这才临潼山救驾,撒手锏打走杨广。这段书说得虽然精彩,但与前面小战场有重复的地方,尤其是撒手锏一段,这种使活儿的方法不高明,秦琼还需要锻炼。

后来李渊当了皇上,听书的爱好依然没改。我们在《十道本》里看到,褚遂良当着李渊的面儿,一口气儿说了十个回目的书,虽然主题都差不多,而且还含沙射影,但李渊还是耐着性子把十个回目都听完了,书迷如果迷上书了,那是了不得的事情。

再后来唐朝的玄宗皇帝又成了梨园界的祖师爷,可见唐室李家对戏曲曲艺的痴迷了 表情

“猪八戒照镜子”

听《响马传》,发现一个纰漏,没曾想翁偶虹这样的大家也会出现这种错误。

第三场武南庄,秦琼三人在庄外,流水板之后,樊虎有这么一句:

“二哥办案多年,真要是输了眼睛,绿林道传为笑谈,六扇门儿留个话靶儿,岂不是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儿啦吗?”

这时候是隋朝末年,孙猴儿尚在五行山下压着,而猪刚鬣这会儿不是在天河当元帅,就是在福陵山为妖精,总之,这“猪八戒”三字儿是唐僧在高老庄收了之后起的别名。唐二世之后流传下来的人物,隋末的人是不应该晓得的 表情

《黄金台》之皂隶

过新年,图个吉利,所以挑了出《黄金台》来听——够财迷吧 表情

其实满不是那么回事儿,这里边儿除了皂隶贪点儿小钱儿外,不把前面乐毅投燕演全了,就这么一个“黄金台”仨字儿戳着,总会让人莫名其妙一阵。

皂隶其实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物,比他的上司,那位有名有姓的侯栾强多了。侯栾光知道满嘴里嚷嚷“做官儿好,做官儿妙”,可到头来不会做官儿,估计这属于遗传,不然他爸爸侯尚卫也不至于让人给参了。皂隶不仅懂做官儿的门道,还可以把自己的上司玩弄于股掌之上——“屎”呀,“屎蛋”呀就这么叫。另外他还懂得人情世故,“脱裤子还钱”成为经典。更重要的是他还小道消息灵通,用不着他上司把深宫内院的消息传达给他,他就都知道了。甚至于,一眼就能认出个巡城御史,哎,这还罢了,巡城御史成天满街溜达脸儿熟,可一个东宫太子这位皂隶竟也认得,实在不简单。

官场之中,阎王好见,小鬼难当,正是此理。有无数计的皂隶这样的小差人,左右投缘,莫怪是“水不清皆因是鱼儿搅混”了。

大概这就是皂隶以匿名登场的一个原因吧,这样的人太多了,点不过名儿来。

今天的梨园

老老年的时候,梨园是“永不关门的戏园子”。

今天,在2007年即将结束的时候,梨园在其新址又换上了以前的简洁配色风格,而且加上所有老一辈儿网友都很熟悉的那个梨园徽标和“永不关门的戏园子”的题头。这两个都是当年梨园e客做的,很侥幸,小豆子在梨园关门前留有一个存底儿。

需要说明的是左上的徽标,原来的徽标并不完全是这样,而是像下图那样:

老梨园徽标
老梨园徽标

自然,opera.梨园.com 在多会儿也没有存在过,小豆子想这或许是e客当年的一个梦想吧,那时候戏曲网站鲜有 .com,就是 xikao.com 都还是在网络泡沫破灭后才有的。这次更新,小豆子把徽标上的 opera. 和 .com 去掉了,只留下一个梨园的标志,算是更符合目前的情况吧。

这个月基本就是在忙梨园的事儿,戏考以及琐记都没有什么太多更新。明天是本年的最后一天,也许最后再加把劲儿,给自己的网站更新些东西。当然,还要有一份工作总结承与诸公,让大家更深入了解戏考及小豆子这一年来的情况。

那在这儿就不多写了,明天见。

梨园搬家了

(注:本贴也已在几个重要的京剧论坛发布)

这已经不是梨园头一次搬家了,我们也不能预见在将来还是否会继续搬家,但搬家的宗旨都是一个,就是保持梨园这个“永不关门的戏园子”——一个近十年前梨园的发起人梨园e客提出的信念。

梨园的每次搬家都有它的缘由和无奈,小豆子在这里代表梨园的众同仁,感谢这些年来京剧艺术网给予梨园的帮助,在梨园遇到困难的时候帮了一把,让梨园又有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地。

我们发现近一个时期京剧艺术网本身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比如流量的超负荷;我们同样注意到来自网友对梨园页面本身的建议和意见,比如没有以前一个页面包含同剧目录音好,等等。梨园彼时作为京剧艺术网的加盟网站,虽然是“独立站点”,但我们很清楚,无论技术上还是人力上,都要京剧艺术网的同仁们为我们出人出力,而鉴于空间及数据库在彼,我们想分担任务、想把梨园做得更好,却无法实现。

希望通过这次搬家,我们能减轻京剧艺术网同仁的负担,使他们能够用更多时间和资源来维护他们的网站,同时我们自己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网友对梨园提出的针对性建议。

因为资料很多,目前暂时完成了361出京剧音配像原版录音的文件上传及数据整理。随后将把其他资料陆续恢复,并会对页面进行改进及优化。顺便说一下,梨园的所谓“音配像”录音,并不全是指从音配像转出来的录音,有些版本的录音,在制作音配像的时候,因为特殊需要,替换了一些原有的锣鼓点、原人的演唱、或者场次不全,而梨园所收集的,与音配像属同一版的录音,有些是比音配像所配要完整的。

在此感谢多年来支持梨园的朋友们,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梨园的新地址:http://liyuan.xik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