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戏纪事本末:梨园和梨园e客(丁)

梨园e客从梨园的退出并没有任何征兆,只是在某一次更新之后,人便消失了。那个时候梨园的更新流程基本上是这样的:大家把文件传上去,e客负责最后在网站上反映出来。

在e客消失前,曾经有一次,梨园的论坛梨园夜话满了——不能再帖新帖子了,而e客又暂时找不到。于是,在北京的豆腐建起了听戏谈戏论坛,也就是现在梨园经典论坛所在地。通过即时聊天软件,人传人,不久,大部分人都聚到了听戏谈戏那里,继续着网上的活动。后来e客出现,打扫了夜话的旧帖子,大家才重新回到夜话,听戏谈戏作为临时论坛的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是大家起码知道了这么一个“后院”,无形中,为以后的大搬迁打下了一个基础。

论坛的这次故障后,e客把论坛的管理密码给了包括小豆子在内的几个人,防止以后类似问题出现时他又不在。

那个时候不光论坛的管理密码,就连梨园本身的 FTP 密码,也是e客、xued、豆腐、小豆子等几个人共掌的。这一点上,必须要说e客不同常人之处。说心里话,小豆子至今没有把也没有打算把戏考的任何管理权限拿出来和谁共用,其他大站的管理,也没有听说哪家是这样运作的。e客在这方面的态度、胆识以及对同好的信任令人钦佩,这也是为什么当e客离开梨园后,梨园依然能够正常运作,并且成功转型,而不像一般的个人网站,当站长退出后,所有的东西就荒废掉了。

尽管梨园在没有e客的情况下仍然照常运作,但e客的离去对梨园来说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损失。e客有胜任一个戏曲网站站长所拥有的一切条件:既懂戏又懂技术。在e客消失后的某几天,他曾经在网上短暂地复出过。而那次复出并不是一次公开的亮相,只是大家私下有些交流(小豆子至今保留的与e客最后一次电子邮件交流是在2002年12月9日)。e客甚至还把新设计的网站给包括小豆子在内的几个人看过,那是一个以数据库为基础的全新梨园,包括一个新的顶级域名(peargarden.org)。不过那次复出只如星光一闪,随后,新的站点、域名随着e客的再次消失而慢慢消失。

无论梨园本身的工作过渡得是如何平稳,e客的退出都显得太过突然,尤其是在他已经雄心勃勃准备把事业做得更好更精并投入了资金和精力之后,啪地一下就没有身影,实在是太突然了,以至于在最初的几个月,小豆子都认为e客会随时回来,新的梨园也一直存放在收藏夹中——直到时间把一切都消磨干净。

个人事业

盖茨要从工作岗位中全身而退,尽管这个过程需要两年时间,但是已经引来不小的关注。如豆妈所说,“没有了盖茨的微软,还会是微软吗?”

于是引起联想无数,最切身的感受就是:若干年后,小豆子会以怎样的方式退出戏考以及相关的领域?

这个问题现在看来很遥远,小豆子认为这还不是去考虑的时候。倒是比小豆子要大得多的人物需要考虑(“大得多”同时指业务及年龄),如红豆谷雨梧桐小生等,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退出呢?作为第一代网络戏曲人,这事儿没有先例可循,他们却会是先例的创造者。一个不小的个人事业,如何继续下去?

而小豆子则不用考虑什么,因为凭着有限的剧本数目,想必在有生之年定能整理完,那时候的戏考网站,就不是一个每周更新的网站,而是一个只读式的资料库了。新的梨园百年琐记,尽管既要整理过去百年来的历史资料,还要同时关注正在进行中的事件,是一个无限不循环的过程,不过现在已经是一个半开放式的网站,相信若干年后,当大家习惯了这种投稿并自己主动整理、提供资料的方式时,完全开放编辑也不是没有可能,或者找一个合适的接班总编。

话说着轻松,但不论如何,离开自己喜欢的事业,终究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全身而退,难啊!现在很难想象,如果每天不再去整理剧本、资料、录音,小豆子会怎样过日子。

每个人都有自己放不下的事吧。

话题沉重了些,还是先看眼前吧,做好每一天是最重要的。

吃饱了骂厨子

从人数统计看,这些天到京剧老唱片网站访问的人数,并没有因为多日没有更新而减少,这是一个好事儿,说明相当一部分人还惦记那里。但是那里很久没有更新的原因,需要说道说道了。

作为同是在网络戏曲这圈儿混的主儿,小豆子很能理解老唱片网站站长合意太爷此时的心情,至于什么心情,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这个帖子的第73楼:

说起来网站

听说某人从别人那找到并得到老唱片录音,经常跟别人那显摆那是自己的并放到他自己的网站上

据说原主对这很不齿啊

这是很伤人的话,明眼人很容易看出来,这里指的就是合意太爷做的老唱片网站。接下来是合意太爷的回复:

这个问题要单开个帖子讨论就比较有意思了,要不人家那原帖子就变味儿了,好象咱专为搅局来的

当初的唱片是公开出版的,如果有人说这个唱片只有他一个人有,那除非是他自己个儿在家里的录音,是这意思吧?比如小宇希曾经传给我他自己的录音,那就属于私家录音,我就从没外传过。

这个唱片录音来源渠道很多啊,我个人的录音也无非这两种渠道:一个是个人花银钱买的原唱片,二一个是从他人处录的,不排除有些唱片录音也是花银钱买来的,这好象很普遍,没什么可争论的

下面再说“放到自己的网站上”和“显摆”的问题

我原来,一直到现在,对做这个网站也不感兴趣,因为伤神费财,我一个学生,没那么多精力和金钱用在这个上面,是很多朋友不断的给予我支持和鼓励,才做到今天的,我录来的录音,不放在自己站上,您说我应该放到谁的站上?咚咚镪发一份,京剧艺术发一份,您再给列出几家来,回头我挨个儿传给怹们。

放到我站上的,就是大家的,任何人都可以下载,没人说那属于谁的个人财产呀,“从别人那找到并得到老唱片录音,经常跟别人那显摆那是自己的并放到他自己的网站上”,您举个例子吧,到底哪段录音,原主不愿意放到网上与大家共享,可以说出来呀,我要是真从这位那里得到的录音,我拿下来就是了。可有那人,那我站上的东西过来给我显摆,这算怎么回事儿啊?挺逗的哈

我给过那么多人唱片录音,甚至还送过唱片,现在网上就有流传呀,没听说哪位还点名道姓的说这是合意给我的,哪段是合意那儿录的,京艺上也有,各位网友手里也有,大伙儿别流传,一流传就“不齿”了。

这种斗嘴方式,我很喜欢,我出了名儿的爱斗嘴,希望您继续保持,权当消遣,谢谢~

至于后面原主儿的狡辩,懒得帖了。

这种因别的事情引发的嘴战在论坛比较常见,但这种吃饱了骂厨子的行为实在值得提出来说一下,否则再没有人会去整理京剧资料,因为这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

此前,小豆子见过有人指责戏迷知音的录像整理行为;小豆子亦在京剧艺术论坛见过对剧本整理工作的不屑(这也是为什么小豆子很久不去那里的原因,觉得太没劲了,以致这件事情发生了将近一个月才知道)。于情于理,这件事需要念叨念叨。

这不单纯是哥们儿义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视而不见,那么网上的环境就会越来越糟,任何有意义的整理工作到最后都要落一个不被尊重的下场,这实在是不正常的。作为小站点、小人物,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去图与大门户那样的人气与光环,而是凭着一分兴趣与执着,去做一些没人去做的活儿,而这一般都是积少成多、天长日久的活儿,属于小众中的非主流。但是我们坚信,总会有人从中受益的,总会有同好支持与帮助的。不过大实话是:我们不是纯洁高尚的人,不是可以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任人嘲讽。我们需要起码的尊重,对我们,也对我们的工作。

小豆子相信有比从戏考受益多得多的人从老唱片网站受益,小豆子也知道有一些人对老唱片网站和合意本人持有成见(或者也有不少对戏考有成见的,小豆子不知)。这是事实,我们也许无法改变,但是至少需要把这个事实澄清,让公众知道。

吃饱了骂厨子,难怪合意太爷不“供饭”而“罢工”了。这里不光是有气,小豆子认为,寒心也是有的,不光对某些人,更对那个没有主持公道的论坛,以及整个的大环境。

以上论点仅代表小豆子个人,与合意太爷无关,特此声明。帖子的内容本不想帖,看着烦心,但考虑到算是个备案,还是帖过来了。

后台解密

当前最热门的一个话题莫过于由电影掀起的新一轮《达·芬奇密码》热潮。

在戏考的 Blog 里谈这个似乎不沾边儿,但这却是小豆子看了这几日凝冷的 Blog 后的第一感想。

首先,推荐一下这三篇:秋色渐浓再观《秋色渐浓》三看《秋色渐浓》,尤其是关注《秋色渐浓》这台新戏的朋友,不要错过。

小豆子不认识凝冷,但是自从几个月前开始订阅她的 Blog 后,发现从中可以读到很多当今京剧界后台的故事,这是比较有意思的,而且看来凝冷本人并不是完全业内人士(推测),却又有足够的权限进入业内,至少是后台,从而带给我们一个全新角度的观察点。这与王珮瑜等人的 Blog 不太一样,因为她不像王珮瑜那样处在聚光灯下,需要注意言行;她也不像普通戏迷那样,对幕后的事知之甚少。

有意思的是,几乎所有凝冷的文章在提及当今演员人名的时候,都是用汉语拼音缩写代替,比如ZJG代表张建国,DMW代表邓沐玮,这些都还是比较好猜的,像GQY、JG、HY等等,就太让人费脑筋了(由谁猜到了 表情)。内部透露出来的故事,总要披上神秘面纱,有种加密了的感觉;亦或因为她不想对所写承担责任,所以不用真实名字 表情

京剧界没有影视圈复杂,这种八卦花边的故事,也只用通过这样的途径获得,虽然看这类新闻本无益处,但相对京剧界千篇一律的官样文章而言,偶尔获得些内幕,也是很有意思的。

京剧的网络趋势

Google 最新推出的 Google Trends 可以反映出关键词搜索次数的时间波动趋势。拿京剧和相声作为关键词作一下搜索,能够得出不少有趣的结论:

首先,相声明显比京剧要热门得多。其次,这两种艺术在天津拥有最多的观众群。第三,北京排在第四的位置,在前面尚有石家庄和济南。最后,相对相声还有几个搜索高峰期而言,京剧在网上的搜索自2005年开始似乎就是在走一条平稳的下坡路了。

老实说,北京不在第一在小豆子意料之中,但第四的位置却是没有想到的。同样没有想到的是上海在京剧方面也很靠后,至于像传统的京剧重镇如武汉、重庆等等,都不在前十名。

北京近年来去京剧化的趋势很明显,比如北京文艺台已经没有京剧节目了,至于北京电视台,小豆子不太清楚,但至少山东电视台在夜间会安排一些京剧节目的播出,而似乎没有听说北京电视台有类似的安排。另外在北京的众多中央级机关,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早都没有京剧节目,大约从北京发出的唯一带有京剧的信号就是来自中央十一套以及戏曲频道了。同时,在重庆京剧团坚持每周到小剧场演出传统戏的时候,北京很难找到这种正经的、低成本的、低票价的演出了。

天津的传统文化氛围给人的感觉一直都很好,本身良好的文化土壤,加上一个李瑞环,有相当数量关注传统艺术的网民来自天津自然也就不奇怪了。如果你留意戏曲新闻的话就会发现,网上很多这方面的消息都是来自北方网、今晚报等天津媒体。大规模的报道群与大规模的读者群是成比例的。

还应该可以对着图表发更多的感慨,因为要睡觉了 表情,所以就此打住,留图存照。

京剧与相声的搜索趋势比较
京剧与相声的搜索趋势比较

读者群和观众群

今天通过订阅的 RSS 获知梨园经典更新的消息,这还是自订阅豆腐的 Blog 后头一回。

以往豆腐都要在论坛里说几句,这次则不然,完全通过 Blog 这条管道发布消息(至少截至发稿时为止是这样),说明豆腐对 Blog 的访问人数已经持满意的态度了。

小豆子仍然记得若干年前,每更新一次戏考,都要去中国京剧论坛和梨园夜话发帖子,告诉大家,戏考又更新了,欢迎访问。早不记得是在哪一次更新后,不再发这样的帖子,但可以肯定,那时的访问量已经稳定,基本的读者群已经有了。

有了基本的读者群,而且知道这部分群体共同的特点和愿望,就更容易做内容了。起码可以知道,没有自己做着玩儿——这一点一直是合意太爷对他的老唱片网站所怀疑的,直到他自己看到每日究竟有多少人来造访。当然,你还知道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你有足够的信心和数据来保持你的内容、你的形式、你的风格。

现在的京剧团体是否想过去营造一个氛围,并且定位自己的观众群呢?至少小豆子没有看出来,他们倒像毫无目的地撒网一样,把各种元素都融入一台大戏中,寄希望于能够网到最大数量的观众,而结果却事与愿违。他们连自己的观众群都不清楚,如何能排出有针对性的新剧目来呢?又如何能吸引到观众呢?

网戏纪事本末:梨园和梨园e客(丙)

梨园最开始只是提供唱段下载,后来随着条件的改善,空间的增加,以及人气的上升,提供全剧录音下载的硬件条件基本都已经具备了。这个时候,就到了2001年年初。

这是一个很不一般的时候,因为此时恰逢马连良先生诞辰100周年。梨园e客借着马先生的这阵东风,与xued诸公,一下子提供了十几出马先生的全剧录音。虽然都是出版物,但在当时资料贫乏的网络戏曲领域,是相当珍贵的。从此,梨园的全剧录音事业便被激活了,除了在国内的e客、齐天大圣、xued等人外,就连在美国的雷特那、door等,都倾其所有,录音一个接一个地制作、上传,那时候梨园的全剧录音页面的增长速度是很快的。

关于全剧录音,有几出印象很深的剧目,借着这个机会也一并记录下来:

李宗义、李慧芳《盗魂铃》电影版录音,这是雷特那制作上传的,虽然这个电影的 VCD 在市面上不算难找,但在那会儿还不多见,尤其是它是梨园第一个从电影里截取的录音。

李盛藻、王泉奎、曹世才《十五贯》,同样十分珍贵的录音,对提供者的印象很深——豆腐。也是通过这个录音,才开始了解豆腐其人,一直到如今,仍然并肩战斗。

奚啸伯、陈丽芳《坐宫》电影版录音,奚啸伯、杨慧云《乌龙院》,这些都是水镜庄主提供的宝贵资料。水镜庄主亦是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高人,容后慢表。

言少朋、言慧珠《芦花河》,松鼠斋提供。小豆子印象很深的是,那会儿松鼠在论坛里回忆小时候排这出戏及前面的《樊江关》,小豆子就把这两出戏的剧本敲了出来(那会儿多有闲功夫啊)。

王泉奎《刺王僚》,那是北京电台(?)的一次节目中,请的王先生的孙子来讲解王先生的唱,捎带放了些录音,其中这个《刺王僚》的全剧弥足珍贵。

上述都是小豆子印象很深并对小豆子有特殊意义的录音,说它们印象深,是因为至今不需要查看手中资料,便能回忆起当时的情况以及上传人,说它们意义特殊,是因为是这些录音,让小豆子开始了对其上传人的接触和了解。梨园不光是一个共享资料的地方,同样是结交同好的场所。都说梨园界有藏私货的不良习惯,但是从梨园网站开始共享全剧资料的那一日起,珍贵的资料就没有断过。部分资料,在后来的音配像或者其他音像制品中出现了,但更多的资料,至今仍只是以电脑文件的形式,传播于网络间。这种良好的风气,一直影响着造访梨园的朋友,包括以后的西城老军、凤点头等,都是慷慨解囊,奉献所藏。

喝水莫忘打井人,今天能够有这么多珍贵的录音资料重见天日,都是梨园里的梧桐树,引来了众多的凤凰。

网戏纪事本末:梨园和梨园e客(乙)

上次提到梨园的变迁,与整个 IT 业的起伏有着很多的联系,今天回忆起来,确是很有时代特色的事情。

首先来说,梨园最初的网址:peargarden.myetang.com,是用的忆唐的免费空间。很不幸,忆唐是一个 .com 失败的案例。那时候,很多网友,像合意太爷的老唱片(容后细表),豆腐的京剧之友(也容后细表),包括戏考的网站,都是在忆唐搭建的。理由很简单:空间无限。泡沫时代嘛,这种免费空间遍地都是,但像忆唐这样大方的不多。当然,很快忆唐就意识到,这么下去是不行的,于是空间逐渐减少,并推出了靠访问数挣空间的规则(网站被访问的次数越多,给的空间越多)。所以在那时候的梨园夜话(梨园的论坛)里,可以看到xued、豆腐、雷特那、小豆子等人发帖子说又上传了哪些录音,但通通不告诉下载地址,都是等稍后梨园的页面上反映出来——因为这样可以把流量都集中到梨园去,用来挣空间。

忆唐的空间有一个问题:不支持外部引用,所以很多人用下载工具下载的时候,都不成功,只有右键点击选目标另存为。为此后来小豆子写了个小教程,讲述如何用下载工具直接下载。

后来忆唐又开始限制文件大小,于是梨园提供的大文件,都一律被分割成若干块儿,下载各部件后,用一个批处理文件再组合到一起。而因为忆唐的服务器用的是 UNIX 系统,批处理文件下载下来后,有时里面的换行符依然是 UNIX 格式的,导致在 Windows 下不能正常地运行,于是在梨园的首页还特别标明,如果运行中有问题,请用写字板软件打开这个文件,再保存即可(即把换行符从 UNIX 格式转成 Windows 格式)。以后渐渐改成在第一个 zip 包里放批处理文件,防止上传时换行符被改。

再后来,忆唐空间继续缩小,有人便发现了 Smiling 电子小组(具体哪位发现的,小豆子记不得了)。电子小组就是和后来的 MSN Groups 等类似的网站,提供文字和文件交流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去创建自己的兴趣小组。虽然提供的空间不多,但是每个人可以去建立无数个小组,于是积少成多,大家开始把梨园的一些唱段转移到小组里,而梨园则有更多的地方来放全剧录音。不过自然,小组很快也有了更严格的限制。

最后,梨园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地步,每传一部分录音,就要去删一部份老的,而论坛的人越聚越多,总有新人看着以前遗留的老页面下载不了东西而失望,进而发帖希望恢复(这个传统到今天依然由梨园经典继承着,尽管空间比以前多多了)。那时小豆子已经用上宽带,于是用自己的电脑架了台简易的 ftp 服务器,把多年来从梨园下载的资料放在上面。虽然不是每日24小时不间断,但也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吧。

尽管网上的条件越来越艰苦,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这简直就是一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见缝就钻的艰苦奋斗史。

在梨园非常辉煌的时候,IT 泡沫的破灭直接导致了拥有大量资料的梨园一下子失去了其所依赖的存储空间。当2003年忆唐终于撑不住这免费空间的业务宣布停止时,梨园就不得不去寻找自己的出路,而此时,梨园e客已经消失了有不短的时间了。

这次岔出三个话头,其一,梨园从提供唱段到提供全剧录音的转型;其二,梨园e客的消失;其三,梨园的出路。下几篇一一记录。

网戏纪事本末:梨园和梨园e客(甲)

为网上戏曲立传做史,必然要先涉及梨园及梨园e客。按照合意太爷的话,这是一个“上古时代”的话题。

这本来就不是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记,所以,几乎所有时间都没有确切的年代。或者说,在经历那个岁月的时候,小豆子还不曾意识到,梨园e客会突然消失,梨园会变成梨园经典。那个时候过得马虎,现在只剩下一片朦胧。趁着记忆不陈,赶紧记下几笔,莫要再等闲。

梨园的成立肯定要早于2000年4月,这一点从小豆子现在电脑中的唱段文件的日期可以判断。而究竟具体到什么时候,或者具体到哪天小豆子误打误撞上了梨园的网站,小豆子已经考证不出来了。但可以很确定地说,梨园是第一个免费提供大量京剧唱段(后来发展到全剧)下载的网站。很多后来上网的人只知道,下载唱段到京剧艺术的曲库,下载全剧到京剧艺术的梨园经典,但都不清楚在这之前有一个梨园,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而事实上,梨园也并非昙花一现,着实红火了几年。

梨园的站长,大号是“梨园e客”,这绝对是一个现代与传统巧妙结合的好名字(往后若干年,很难见有这样神韵的名字了)。印象中家住南京附近,似乎离马鞍山不远(或者就是),反正是与当年论坛里的活跃分子齐天大圣相隔不甚远。最初的梨园,是由梨园e客全权负责更新、维护的。上传的段子,虽然大部分都是来自出版的磁带(另小部分来自电台),但以当时互联网上绝对贫乏京剧有声资料而言,这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网站了。小豆子相信,早期上网的戏迷,都是或多或少地的梨园那里得到了好处,更不要说像小豆子这样身在番邦难闻管弦的人了。

很糟糕的是,小豆子那时候没有用当时被称作 OICQ 的东西(也就是现在的 QQ)。那个时候,番邦的 ICQ 是比较流行的,而国内则是 OICQ。梨园e客是很早就有了 Q 号的——五位数啊!这样,小豆子就错过了与e客在网上交流的最佳时期,如今留下来对e客的印象,也是那种高山仰止的模糊感觉。缺少了平行对话,似乎少了些什么。如今偶尔还可以在 QQ 上见到e客,但多半是打个招呼而已,e客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年谈戏的热情,这也许很正常,人总有走下网、走出戏,去顾及现实生活的时候。当然,当年论坛里的交流是很好的,可以说,梨园的论坛——梨园夜话,以及后来其后继者听戏谈戏,都一直秉承着这种和谐友好的讨论风格,在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若干年前,就已达到了国家标准。

今天翻看梨园的变迁史,给小豆子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梨园更像一个 .com 公司,在世纪交替时辉煌,在网络泡沫的破灭声中消失,而细细看来,梨园真是与当年整个 IT 业的潮起潮落有着很多的联系。下次再说。

演员的 Blog

京剧演员纷纷“下凡”,开始写 Blog 了。继袁慧琴之后不久,王珮瑜也在新浪置了一片地方。从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首先,这些人还不算是主流星星。因为他们的 Blog 地址,是和普通人一样,在新浪的地址后挂上一大串数字,而不是像老徐或者郭德纲那样用自己名字做地址的。显然,后者是新浪为其 Blog 服务造势而生的特权人物,而前者只是普通人开的一个个人 Blog 而已,尽管前者在本行业内名气不小。

其次,对于京剧界来说,网上的东西仍需要网下来造势。比如有媒体专门报道介绍袁慧琴开 Blog 这事儿,但无论是人气还是内容,宣传的内容与实际情况都相差太远。

显然,王珮瑜的 Blog 要比袁慧琴的有内容。起码来说,王珮瑜是在那里写一些自己的东西和思想给她的戏迷,而袁慧琴只是在那里张贴了一些照片。

京剧演员写 Blog,没有出现类似“惊呼”的现象,说明了京剧界整体还是比较开放的,新一代的演员与新一代的观众,并不是一群所谓“守旧”的愚人。在这个信息滚滚日新月异的年代,谁都不甘落后。甚至于,连梅葆玖为一本新出的京剧图书写序,也要稍带上一些如“储存量”、“windows”、“粉丝”这样的新时代词汇——虽然他的那些比喻很不着边际。

作为一种社会及文化现象,演员与观众通过网络的平台做各种交流已经有不少年头了,从聊天室到 Blog,对于两个群体间的沟通无疑是有益的。比如,对小豆子来说,今天通过王珮瑜的 Blog,了解到了她生日的具体日期。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