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戏纪事本末:梨园和梨园e客(乙)

上次提到梨园的变迁,与整个 IT 业的起伏有着很多的联系,今天回忆起来,确是很有时代特色的事情。

首先来说,梨园最初的网址:peargarden.myetang.com,是用的忆唐的免费空间。很不幸,忆唐是一个 .com 失败的案例。那时候,很多网友,像合意太爷的老唱片(容后细表),豆腐的京剧之友(也容后细表),包括戏考的网站,都是在忆唐搭建的。理由很简单:空间无限。泡沫时代嘛,这种免费空间遍地都是,但像忆唐这样大方的不多。当然,很快忆唐就意识到,这么下去是不行的,于是空间逐渐减少,并推出了靠访问数挣空间的规则(网站被访问的次数越多,给的空间越多)。所以在那时候的梨园夜话(梨园的论坛)里,可以看到xued、豆腐、雷特那、小豆子等人发帖子说又上传了哪些录音,但通通不告诉下载地址,都是等稍后梨园的页面上反映出来——因为这样可以把流量都集中到梨园去,用来挣空间。

忆唐的空间有一个问题:不支持外部引用,所以很多人用下载工具下载的时候,都不成功,只有右键点击选目标另存为。为此后来小豆子写了个小教程,讲述如何用下载工具直接下载。

后来忆唐又开始限制文件大小,于是梨园提供的大文件,都一律被分割成若干块儿,下载各部件后,用一个批处理文件再组合到一起。而因为忆唐的服务器用的是 UNIX 系统,批处理文件下载下来后,有时里面的换行符依然是 UNIX 格式的,导致在 Windows 下不能正常地运行,于是在梨园的首页还特别标明,如果运行中有问题,请用写字板软件打开这个文件,再保存即可(即把换行符从 UNIX 格式转成 Windows 格式)。以后渐渐改成在第一个 zip 包里放批处理文件,防止上传时换行符被改。

再后来,忆唐空间继续缩小,有人便发现了 Smiling 电子小组(具体哪位发现的,小豆子记不得了)。电子小组就是和后来的 MSN Groups 等类似的网站,提供文字和文件交流的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去创建自己的兴趣小组。虽然提供的空间不多,但是每个人可以去建立无数个小组,于是积少成多,大家开始把梨园的一些唱段转移到小组里,而梨园则有更多的地方来放全剧录音。不过自然,小组很快也有了更严格的限制。

最后,梨园到了拆东墙补西墙的地步,每传一部分录音,就要去删一部份老的,而论坛的人越聚越多,总有新人看着以前遗留的老页面下载不了东西而失望,进而发帖希望恢复(这个传统到今天依然由梨园经典继承着,尽管空间比以前多多了)。那时小豆子已经用上宽带,于是用自己的电脑架了台简易的 ftp 服务器,把多年来从梨园下载的资料放在上面。虽然不是每日24小时不间断,但也起到一定的分流作用吧。

尽管网上的条件越来越艰苦,但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这简直就是一部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见缝就钻的艰苦奋斗史。

在梨园非常辉煌的时候,IT 泡沫的破灭直接导致了拥有大量资料的梨园一下子失去了其所依赖的存储空间。当2003年忆唐终于撑不住这免费空间的业务宣布停止时,梨园就不得不去寻找自己的出路,而此时,梨园e客已经消失了有不短的时间了。

这次岔出三个话头,其一,梨园从提供唱段到提供全剧录音的转型;其二,梨园e客的消失;其三,梨园的出路。下几篇一一记录。

扫描仪不工作了

今天突然地,扫描仪不工作了 表情

屈指一算,这台扫描仪用了也有5年多了,算是跟着戏考干革命工作的老同志了,没想到今天趴下了,能不能再爬起来,需要观察一段时间。

这样今天晚上的计划被打乱了,要更新网站,但剧照还没有扫描;要给剧本录入人发放剧本,但剧本也还没有扫描。待会儿只有捡个电脑里已经有剧照的剧本更新网站了。

请在最近申请录入剧本的朋友等一等,过几天会有回复的。

京骂

所谓“京骂”,这里指的是“京剧里的骂”,并非在北京工人体育场里能听到的某种呼号。

昨天同事对小豆子说:希望你不要介意我说话带脏字,因为每次我一这样做的时候,你总冲我笑。小豆子说,不介意,一切请随意。

京剧听多了,什么花样的骂都听过,以至于很多台词现在在小豆子看来都不算是骂人的了,比如:老人骂孩子“奴才”,丈夫骂妻子“贱人”,老头骂老太“老乞婆”,忠臣骂奸臣“贼子”,等等……这种称呼,很少有哪出戏没有的,是否真算骂人也不能下定论,因为戏里“被骂”者,似乎还都受用得起。但有一样是肯定的,在现实生活中,你不能用这些去称呼别人。

同事对小豆子说的当天,小豆子正好在听《打严嵩》,严嵩有这么两句唱:“听一言来怒气冲,大骂开山常宝童。”唱毕,便准备“上殿参那常宝童”。至于骂的是什么内容,一丝毫也没有唱出、说出,但是戏词里交待得明白,此处严嵩是把常宝童大骂了一番。

更有的戏,在骂人处,吹一通排子,就等于骂了一遍人,比较干净。

但更多的情况是骂出来,多以丑角常见,很真实。舞台如果太干净,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净化舞台大约是怕孩子学坏,不过似乎没有一个人到了成年还不知道哪些话是骂人的。小豆子相信知道而不用的人是有很多的,这就够了,心里有数,听到了,只要不是冲着自己来的,笑笑即可 表情

网戏纪事本末:梨园和梨园e客(甲)

为网上戏曲立传做史,必然要先涉及梨园及梨园e客。按照合意太爷的话,这是一个“上古时代”的话题。

这本来就不是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记,所以,几乎所有时间都没有确切的年代。或者说,在经历那个岁月的时候,小豆子还不曾意识到,梨园e客会突然消失,梨园会变成梨园经典。那个时候过得马虎,现在只剩下一片朦胧。趁着记忆不陈,赶紧记下几笔,莫要再等闲。

梨园的成立肯定要早于2000年4月,这一点从小豆子现在电脑中的唱段文件的日期可以判断。而究竟具体到什么时候,或者具体到哪天小豆子误打误撞上了梨园的网站,小豆子已经考证不出来了。但可以很确定地说,梨园是第一个免费提供大量京剧唱段(后来发展到全剧)下载的网站。很多后来上网的人只知道,下载唱段到京剧艺术的曲库,下载全剧到京剧艺术的梨园经典,但都不清楚在这之前有一个梨园,实在是一件可惜的事情,而事实上,梨园也并非昙花一现,着实红火了几年。

梨园的站长,大号是“梨园e客”,这绝对是一个现代与传统巧妙结合的好名字(往后若干年,很难见有这样神韵的名字了)。印象中家住南京附近,似乎离马鞍山不远(或者就是),反正是与当年论坛里的活跃分子齐天大圣相隔不甚远。最初的梨园,是由梨园e客全权负责更新、维护的。上传的段子,虽然大部分都是来自出版的磁带(另小部分来自电台),但以当时互联网上绝对贫乏京剧有声资料而言,这就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网站了。小豆子相信,早期上网的戏迷,都是或多或少地的梨园那里得到了好处,更不要说像小豆子这样身在番邦难闻管弦的人了。

很糟糕的是,小豆子那时候没有用当时被称作 OICQ 的东西(也就是现在的 QQ)。那个时候,番邦的 ICQ 是比较流行的,而国内则是 OICQ。梨园e客是很早就有了 Q 号的——五位数啊!这样,小豆子就错过了与e客在网上交流的最佳时期,如今留下来对e客的印象,也是那种高山仰止的模糊感觉。缺少了平行对话,似乎少了些什么。如今偶尔还可以在 QQ 上见到e客,但多半是打个招呼而已,e客似乎已经没有了当年谈戏的热情,这也许很正常,人总有走下网、走出戏,去顾及现实生活的时候。当然,当年论坛里的交流是很好的,可以说,梨园的论坛——梨园夜话,以及后来其后继者听戏谈戏,都一直秉承着这种和谐友好的讨论风格,在国家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若干年前,就已达到了国家标准。

今天翻看梨园的变迁史,给小豆子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梨园更像一个 .com 公司,在世纪交替时辉煌,在网络泡沫的破灭声中消失,而细细看来,梨园真是与当年整个 IT 业的潮起潮落有着很多的联系。下次再说。

“一捧雪”露真容

开眼了,这一捧雪宝杯,今日得见。只因这个玉杯,把个莫家弄得天翻地覆,前者留下一段义仆替死的故事,后来引出一篇烈女报仇的佳话,这杯,倒留到如今,完好无损。

玉杯“一捧雪”
玉杯“一捧雪”

这戏中的《审头刺汤》编得绝妙,对话严丝合缝。都说听话听音,这出戏听得绝对是那话外之音——不论是在大堂上,还是在洞房门口。更妙的就是陆炳说到要好好“刺”候,并将一把纸扇上的“荆棘”二字折成一个“刺”字时,让人叫绝。只可惜,如今的演员怕是没人动得了这戏了,陆炳、汤勤、雪艳,哪个组合可以来得?

一捧雪还会继续在人间流传,只是与他相关的人,和能演绎这段故事的人,都不在了。

小宇希及其他

小宇希很不避讳地写自己的情况。这是在网上很少见的事情。同时勾起了小豆子的心思。

在网上混了这么些年,相识的高人不少,而有些人已经销声匿迹了,这是让人感到很遗憾的。而且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前的记忆会变得越来越模糊。小豆子准备开始零零散散地记录一下这些年来接触的网上京剧界的人物和事情,相信今后回头看看,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这就算个引子吧。

《风火山》片段

这出《风火山》的剧本,站上还没有,截一段:

周青 (白) 报!周青进——小人叩头。
张士贵 (白) 好个少年英雄。周青,既来投军,有何武艺?
周青 (白) 小人幼学戎马,十八般武艺,件件皆能。
张士贵 (白) 用的什么兵器?
周青 (白) 一对镔铁锏。
张士贵 (白) 耍来本镇一观。
周青 (白) 遵命。
(周青舞锏。)
张士贵 (白) 看你武艺高强,本镇要收能干旗牌一十二名,收你做了罢。
周青 (白) 谢总爷。
张士贵 (白) 后帐更衣。
周青 (白) 是。
(周青下。)

做个记号。至于什么意思,小豆子就不写了 表情

网站的一些改进

今天对戏考与琐记的一些页面做了改进,需要说明一下。

琐记比较明显的改动就是进入首页后的“历史上的今天”,这个功能是小豆子最满意的功能之一。不过一直以来有一个问题:这个“历史上的今天”是根据公历来算的。换句话说,如果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日,读者想了解一下历史上的中秋节梨园界都发生过什么事情,那不是太容易看到(尽管有一个不太直观的途径)。现在把这部分做得更直观了,“历史上的今天”下有一个公历、农历的转换开关,点击“农历”,显示出来的就是按照农历算法历史上今天发生的事情。再点“公历”,又换回去了。而且这一切都不需要刷新页面,直接在本页更新显示完成。

带农历转换的“历史上的今天”
带农历转换的“历史上的今天”

戏考那边,新的工程进度页面做好了。这次更加透明,您不仅可以看到目前剧本整理的大致情况,而且可以了解到整理的精确进度。原来那个页面是一个静态的 HTML 文件,每次整理完一个剧本都要去手工更新它。现在好了,通过数据库,小豆子这边轻轻一点,最新的进度就反映出来了。

戏考及其他相关网页的改进从来没有停止过,今年琐记已经在很多细节上做了调整。这次的改动大一些,所以在这里描述一下。那天曾青化铁是为问琐记什么时候也能像戏考那样用 RSS 订阅?小豆子答:会的,而且等得不会太久。

因为,整理京剧资料与编程都是小豆子喜欢做的事情 表情

读书笔记:《精简一下》

这篇黄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所作的小文,在今天看来,仍然适用。五十年弹指一挥间,新创作的京剧,不但没有像黄裳所希望的那样“精简一下”,反而更加变本加厉。这种现象,值得思考。

黄裳在描述和分析了新创作剧本的弊端后,写道:

如果我们想向我们固有的文化遗产学习一下技巧的话,我以为《失空斩》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对象。

《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描写的是一个整个战役。这中间应该是有充分的战争场面的了。照庸俗的编剧者的看法,这剧起码要有三分之二的场子描写激烈的战斗,才能造出那紧张的气氛来吧!

然而不然,我们的剧作者却只用了最少的笔墨来写战争。照我的估计,整个失街亭战役,从张郃发兵到马谡失守街亭不过十五分——即一刻钟的戏而已。

更何况这中间还有马谡与王平的争论——是交代马谡骄纵性格的重要笔墨。与王平画地理图的这些场子呢?

战争的气氛是不是就稀薄了呢?一些都不!相反地,倒是非常紧张的。

黄裳所提的“庸俗的编剧者”,在今天可以说随处可见,比如《袁崇焕》中,“为表现袁崇焕与皇太极刀兵相见、血肉厮杀的惨烈,戏里还安排了30名武生演员同台搏击对打的场面”。我们的《失空斩》呢?

首先是它的紧凑的场子。从王平败阵到马谡战败,到最后的张郃、马谡两人彼此双手交枪走过山头、表示街亭之易手,这许多情节都在极短的时间内演出。特别是有一场,蜀兵方退尚未下场,魏兵即已从上场门出来,场子之经济,交代之紧凑,都是造成紧张气氛的最大因素。

其次,作者利用生动的舞台条件写出战局变化之速,这就是那著名的三报。诸葛亮连接三报,从观图开始即已感到不利的形势,在这三报中间发展得如此迅速,只凭探子这样一个角色的出现,与诸葛亮的感情的转变,就生动地烘出了紧张的局面,这手法是极为高妙的。

马谡的由骄而怯,在临行之倾的身段,用手势做出将被处刑的情景,回首四顾,惶惧不已。最后是战战兢兢地拖枪而下,没有一句说白,只凭锣鼓与身段写出复杂的心理转变,这真可以算是京戏里的精粹!

在这样短短的场子里,编者交代了如许事物,这实在值得我们的编导同志细心体会。

《失空斩》的作者没有在京剧史上留名,但是这出戏流传至今,经久不衰。现在的编剧,费尽心思标新立异,希望在京剧史上留下他们的大名。凭着他们的这份心思,小豆子相信他们会在史书上留下名字,但那时候,他们所编的戏,是否还会被人们所上演,是让人表示怀疑的。

现在的编剧,有几个把《失空斩》吃透了?

本篇笔记到此为止。黄裳原文抄自其《〈西厢记〉与〈白蛇传〉》一书,原文副标题为《“三改”随笔之五》。摘抄的第一部分前尚有三段文字及一句话、第二部分前有一句话未抄录于此,特说明。

大实话

一向在红豆那里言辞激烈的 shark,今天:“假大空的毛病被愚蠢的妓者在中国愈演愈烈”。话难听了些,但针对他说的那些热捧的新闻,属于话粗理不粗,不算太过头吧。

如果演出方看到的都是市场一片繁荣的报道,而观众看到的都是演出多么精彩的报道,或者一条报道几头糊弄,那这实在是没有什么意思。

相对“假大空”,看一些大实话还是很有意思的。比如这位沈阳师大的同学感叹“国粹究竟离我们有多远”,对于京剧走进校园的方式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虽然选的都是样板戏,名称也都耳熟能祥,可是当听完三首以后,就完全处于一种被听觉强奸的状态了,样板戏里的哭诉,激愤,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太遥远了,比不上肚子的一顿乱叫来得真实,于是呼就能看见,出现了一些空座,出现了一些瞌睡虫,出现了发短信的,出现了……”小豆子相信,这样的观点,怕是在官样的稿子中永远出现不了的。而这次中国京剧院的辽宁行,无疑会以“大功告成”、“收获颇丰”来收尾。演员和读者又在一片赞扬声中被糊弄了过去。

演员那边,刘铮昨天写道:“已经有几天没上来了,我的朋友说你怎么更新的那么慢呀!这几天我有演出,就说是有演出也是有时间能写点什么,当年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不是每天都写日记吗?难道说当年荀先生的演出要比我们现在少吗?还是我懒!”这样自我检讨的文字也是难得一见。比任何一篇热赞演员的报道都来得真实。

这样的话以后应该多摘抄些,这才是这个时代真实的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