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搬家幕后的话

梨园搬家台面上的话,都在昨天的公告里说了。今天说些幕后的话。

合意太爷那天问小豆子:“这个梨园您还惦记……”小豆子说:“放不下啊”。嗯,着实地放不下。这是小豆子最早接触的京剧网站,环境最好的京剧网站,所以要让它继续走下去,走得更稳当,小豆子觉得那应该是义不容辞的。

其实要不是梨园经典突然就瘫痪了,没有这么一激,也许小豆子还不会动了搬迁的念头。小豆子说了,感谢京剧艺术网这么多年的帮助,尤其是在梨园困难的时候,提供了空间。数据库化当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帮助,但这方面做得就不理想了。

因为梨园的空间在京艺上,所以页面以及数据库的设计,都是小生那里拍板定论。当初拿出设计方案的时候,豆腐和小豆子都提了改进的意见,但小生并为采纳。梨园经典后来的后台程序小豆子大约最多登陆过三回,从 HTML 上来看,就是一个通讯录改装的页面,拿京剧的内容往通讯录里面塞,不是那么好塞的。尽管这么久了,抱怨没有一个列表页面的声音从未断过,但京艺也没有再继续改进下去。不过小豆子理解小生的想法:有了全文搜索功能了,还要列表做甚?当年戏考数据库化,小豆子有过同样的问题,但在作了网上的调查之后,发现这确实是一个不能缺少的功能。同理,梨园的录音也需要一个目录,供那些不使用搜索的人来查阅。但显然,京艺忽视了这一点。

突然有一天,梨园的资料下载不了了,有人问到听戏谈戏去,有人发来电子邮件,但我们解释不了什么,京艺把它停了,我们也没办法。不过后来看了小生在论坛里的解释,说是盗链太严重,所以给停了,正在改数据库。小豆子认为这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不需要搞这么复杂,防盗链很好办哪,比如现在新的梨园,就已经做到了,技术上不是什么需要把数据库开刀动手术才能解决问题的。而且,暂停一事,小生没有打过招呼。

搬家的事儿,小豆子提前和豆腐几位商量了,得了回信。给小生去了信,未见回音。这期间赶制了梨园的页面出来,平心而论还算自我满意吧,着重介绍一下几点:

第一,老的剧目列表页面回来了,按汉语拼音排序。
第二,引入“标签”和“人物”的概念,点某一个标签或者人物,可以搜索到与其相关的其他录音。
第三,增加了“叫好”的功能。您要认为哪个录音好,就来点一下,叫声好。小豆子认为这比凭空计算下载数量要好,当然两者都可以人为多次点击而出现偏差,但光点“叫好”总比重新下一遍省带宽吧。
第四,所有剧目的剧情直接从京剧剧目考略的数据库里调出,也就是说我们不需要维护两个重复内容的东西,省事儿。

关于今后几周甚至几个月的梨园,小豆子的设想是实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恢复其他录音。
第二,把首页做出来,会有包括上周叫好次数最多的剧目链接等等。
第三,实现全文搜索功能。

今后还会再来谈谈新的梨园,请大家多捧场。

梨园搬家了

(注:本贴也已在几个重要的京剧论坛发布)

这已经不是梨园头一次搬家了,我们也不能预见在将来还是否会继续搬家,但搬家的宗旨都是一个,就是保持梨园这个“永不关门的戏园子”——一个近十年前梨园的发起人梨园e客提出的信念。

梨园的每次搬家都有它的缘由和无奈,小豆子在这里代表梨园的众同仁,感谢这些年来京剧艺术网给予梨园的帮助,在梨园遇到困难的时候帮了一把,让梨园又有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地。

我们发现近一个时期京剧艺术网本身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比如流量的超负荷;我们同样注意到来自网友对梨园页面本身的建议和意见,比如没有以前一个页面包含同剧目录音好,等等。梨园彼时作为京剧艺术网的加盟网站,虽然是“独立站点”,但我们很清楚,无论技术上还是人力上,都要京剧艺术网的同仁们为我们出人出力,而鉴于空间及数据库在彼,我们想分担任务、想把梨园做得更好,却无法实现。

希望通过这次搬家,我们能减轻京剧艺术网同仁的负担,使他们能够用更多时间和资源来维护他们的网站,同时我们自己也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满足网友对梨园提出的针对性建议。

因为资料很多,目前暂时完成了361出京剧音配像原版录音的文件上传及数据整理。随后将把其他资料陆续恢复,并会对页面进行改进及优化。顺便说一下,梨园的所谓“音配像”录音,并不全是指从音配像转出来的录音,有些版本的录音,在制作音配像的时候,因为特殊需要,替换了一些原有的锣鼓点、原人的演唱、或者场次不全,而梨园所收集的,与音配像属同一版的录音,有些是比音配像所配要完整的。

在此感谢多年来支持梨园的朋友们,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梨园的新地址:http://liyuan.xikao.com/

一锤子买卖

据报,“大型交响京剧《郑和下西洋》拒绝上荧屏”。

这是典型的一锤子买卖的做法。如今的新编剧目,目的相当地单纯明确,那就是砸它一锤子,买卖成否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钱砸进去了,就连评奖似乎都不是主要目的了。

反正不论出于什么目的,想让剧目流传下来、流传开去的目的是没有的。这就是小豆子现在称为“一锤子买卖”的新编京剧。你观众来剧场看戏,很好,上一回当,扔一次票钱进去,下次准不来了。而上电视或者电台这种做法是典型“一锤子买卖”京剧所惧怕的,因为一旦间这样的烂戏上了银屏,传到千家万户,还怎么蒙观众上剧场看戏呢?

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了,这么多“一锤子买卖”的京剧剧目,没有一出流传下来,没有什么好的唱段在戏迷间传唱的——谁看一次戏就能把唱段记下来呢?而那样的烂戏还怎么指望观众二进宫呢?这与老年间的新编剧目是截然相反的,那时候的好戏,就能让观众再掏钱进剧场看,就敢在电台让观众听。这都是“一锤子买卖”京剧比不了的。

喊了这么多年“振兴”,就产生了这么一批“一锤子买卖”京剧,犹如喊了多年“反腐倡廉”一个效果,一个字儿,都是“钱”闹腾的。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前两天晚上全泡在电话上了,技术支持。不过这和上班不同,上班的时候人家是上帝,小豆子这边是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这两天晚上的电话,全是自己当上帝,等着那边给解决问题。

不过这上帝当得也挺没劲的,大部分时间就在线上耗着,最后啥问题也没给解决(他们每月收那么多银子亏心不亏心啊)。还是得自己查资料,最后还就真自己解决了。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这次要不是想赶时间,把事情搞快搞好,真懒得给他们技术部门打电话,结果转一大圈儿还是没用,早知道这样就不那么搭时间了。

联想这些天忙活的这事儿,就更体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内涵了。那种“独立站点、倾情加盟”的牌子,看来也终究是立不牢的。

一点随想而已。

澳大利亚总理

据说,最新当选的这位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十分了得,不仅会说中文,还会唱京剧。

正如我们不能因为一个西方国家的政治领袖会说中文,就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的对华政策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样,我们更不可能盼望,因为一个西方领袖会唱京剧,京剧就此开始振兴了。

而假设真的京剧因此而振兴了,普及了,火了,那才是最大的讽刺。所以,还是让京剧该怎么着就怎么着,不必去理会他澳大利亚总理会唱京剧与否。

不过会唱是他外国人的能耐,我们国人自己做报道,报道的是关于我们自己的京剧,报道中就一句话提到了京剧,还错得一塌糊涂:

陆克文在大学时期还参演了中国传统剧目《小放牛》,饰演其中的地主,表演惟妙惟肖,还在其中唱了一小段京剧折子戏。

《小放牛》里哪儿来的地主啊?统共就俩角色,一个牧童一个村姑。后面那半句更是莫名其妙,《小放牛》就一场戏,怎么里面还能套个“小段京剧折子戏”?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

这就是我们自己记者的功底儿。功课不熟没关系,我们也没要求每位记者都得有京剧底子,但国外娱乐明星八卦新闻翻着花儿的翻译都不带错的,到了自己本土文化上,就出问题,这也太惨点儿了吧。稍微找个明白人打听一下不行么?或者周围明白京剧的太少了?

如果陆克文真如报道的那样会京剧的话,那他的京剧底子起码要比这位记者高。不知道这位会中文的澳大利亚总理,看到关于自己演《小放牛》里“地主”这样的荒唐报道,会有何反应?

数字化

昨天找同事借来了一个旧式的摄像机(用 Hi8 卡带的那种,市面上已经几乎见不到了),把十二年前的录像转到了电脑里。十二年前哪!那个时候才真是“小豆子”,还是自拍自演,说的是新书。

由于年头久了,带子有些地方都不平了,转出来的效果就不那么完美了,但这已经是对自己最珍贵的资料保存下来的最佳方式了(先前幼儿时期学说话的录音带早已转成 CD)。

除了感叹光阴荏苒之外,还要感叹如今的科学技术,能够让你把旧式的资料数字化——而数字化之后,放多少年,它的质量就都不会减损了。

各地电台、电视台,戏校的资料库里还有多少更精贵的资料,就那么静静地躺着,无人问津。

应该尽我们所能尽,把这些资料从官老爷那里抢救出来,能数字化多少就数字化多少,把遗憾度降到最小。戏迷知音一直在这样做,是一件让人佩服的吃功夫的事情。

在数字化剧本的同时,我们通过梨园也在努力把录音数字化,让其传播得更方便、更广、更久,尽管梨园现在的生气大不如前,但我们仍要继续下去。

把话先撂这儿,一个月后见 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