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牡丹》

《武家坡》这戏大家都特熟了吧。里面的“洞宾曾把牡丹戏”,小豆子在若干年前还不知道说的什么事儿,后来看书时候大概了解了。今天更新了这个《戏牡丹》剧本,大家一起看看吧,挺有意思的。

合意太爷说:“很龌龊嘛”。以前也说过格调这个话题,不过和现在的电影大片相比,这戏舞台上还是相当干净的。如果要复排这个戏,在今天的这种环境下,或许一出龌龊的戏要更有市场。

这个戏两个人对唱流水应该比较精彩,不过头一场牡丹有一大段慢板,不知道是否真是这样,还是后面有转原板的地方而剧本没有标明——否则可就太长了。这戏光读剧本只是一方面,一些表演上的特色并不能窥见。不过好在合意太爷学过这个戏,希望很快能在他的 Blog 里看到相关的帖子,咱也起起哄 表情

附一张《戏牡丹》的剧照,这戏比较少见,相关剧照也是少见。拍剧照的两位都还是很有来头的,演牡丹的王灵珠,上海的旦角,周信芳在商务印书馆所拍之《琵琶记》,就是他去的赵五娘;石月明,私淑汪派的老生。

《戏牡丹》石月明饰吕洞宾、王灵珠饰牡丹

据说婺剧也有类似的剧目,但意义相去十万八千里,大约是说牡丹是一个开药铺凡人的闺女,吕洞宾听说长得好看,就变个人形到药铺找茬儿,老头儿正没辙呢,牡丹出来和吕洞宾对话,最后把个神仙说的哑口无言,惭愧而去。本朝太祖曾看过此戏,四个字的考语:“人定胜天”。

哪天得找本《东游记》看看,原文到底是怎么个样子?

提到了《查北河》

昨天晚上临睡觉的时候,在网上碰到杜鹏,问是否知道《查北河》。当时看成了《查河北》,于是把这个《无缨枪》的链接发了过去。当然后来知道看错了,但对这《查北河》却放不下了。

头次听说这戏,而网上能查到的线索很少,比如通过戏迷知音兄所整理的《京剧三国戏目录》可以看出,这是一段发生在火烧新野之后的事情;通过这个《清代花部乱弹、京剧及部分地方戏中有关诸葛亮的剧目》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诸葛亮参与的戏;而这篇《梨园耆宿李洪春》更是点出,像“《查北河》、《雪地斩越吉》、等剧,除了李洪春,不但已无人会演,恐怕不少人连戏名也没有听见过。”至于其他信息,没了。

杜鹏也确说此戏李金声先生想给他说,但没有本子。李家的独门戏,李家都没有本子,真是一个悲哀。小豆子一下想起二年前在北京,李孟嘉的家中,孟嘉兄说,要不是文革,我们家的本子可是比你多。着啊,小豆子这里的本子算什么新鲜的,无非是些从文革中幸存下来的出版物罢了,而那些更有价值的名家藏本总讲一类的东西,散落在全国的有多少,文革中毁掉的又有多少,没人算得清。

不敢奢望什么,只是想,火烧新野之后,长坂坡之前,什么事情,能够凑出一段戏来?一出《查北河》,到底怎么一个样子?李金声先生说,“这戏给说了,今后就能高人一筹”,想必有其艺术特色。遗憾……

另:杜鹏说已学了《秦琼表功》,想起来这戏李洪春的音配像据说也出了,上次没有买到,网上基本也没人念叨这事儿了(最近传录音的人几乎没了嘛,有必要做几个带动一下了),各位看官有买到的吗?

《关羽戏集》收官

今天添加了两出关羽戏后,一本《关羽戏集》算是全部数字化完毕。

大约是受时代环境的影响,这本成书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书,虽然包括了大部分老爷戏的剧本,但像一些带有迷信(或谓神化)色彩的老爷戏并未收入,如《白猿教刀》,一些相对冷门的戏也没有收入,如《破壁观书》、《真假关公》(当然,书中也已收录了不少冷门戏如《造刀投军》《阅军教刀》《收周仓》等)。据说李洪爷的老爷戏有四十九出之多,这本包含了二十七出剧本的《关羽戏集》,显然还很不够。

在舞台上越来越鲜见老爷戏了,李洪爷的孙子李孟嘉也因体制的限制,空有技艺而无舞台可施展。群丑霸占舞台的年代,怎敢把演绎壮缪义勇王的戏搬出来呢?

所幸者,本书的整理者之一董维贤先生还在,李洪爷的子孙亦在,我们也许还有望看到那些冷门戏,至少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下来,做个交代。不幸者,我们或许只能停留在文字的境界,脑中去幻想着舞台上关老爷的一招一式。

京剧老爷戏的消沉是如此,其他剧种老爷戏的情况亦如此。若干年后,能和关公沾上边的戏(歌?),可能只是那个“红脸的关公战长沙”……

老爷戏,谁来继承并发扬?

《关羽戏集》封面
《关羽戏集》封面

读书笔记:《〈五雷阵〉》

这也是一出许久没有看到演出过的京剧剧目。推测在清代末期还是一出热闹的武打戏,而且是带有浓重神怪色彩的。戏的本事是说战国时秦王翦与燕孙膑交战。王翦屡次战败,借师兄毛逩之力摆设“五雷阵”,把孙膑的生魂摄于阵中。后来经孙的师弟毛遂盗来了“九转还阳丹”与老君的“太极图”才得破阵,战胜王翦,救出了孙膑。

看原图人物所注名姓,王翦写作王剑,毛逩、孙膑的名字也都并不一致,这是因为梨园剧本底本不同,不足为奇的。所写的是一场战斗,也不能断定场次。

这样一出并无特殊思想意义的武戏,却也借王禅老祖之口,说出了编者的意见:“秦始皇并吞六国,乃是奉天承运。伯陵(孙膑字)虽为父报仇,不该逆天行事;王翦残害生灵,亦有应得之报……”可见作者是承认秦的统一战争是顺应了历史潮流的,不过使用了“奉天承运”这样的词汇,显出了命定论的思想。“替父报仇”也是符合封建道德的准则的,但碰上了“天意”,就立即化为一种“蠢动”了。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旧时代人们在解释一些复杂的政治、社会现象时的思想方法。

这戏似乎并未成为一种“名作”。我不记得旧书中曾有哪位著名演员演出此剧的纪事,也不知道它有过哪些精彩的表演片断。这张图可能是保留下来的仅有的舞台纪录,它的文献价值应该也正在这里。

这篇小文很短,所以这次全部摘抄下来。

黄裳提到文中人物的出入,这在传统戏里面可以说是司空见惯,因为是口传心授的艺术形式,所以虽然可考的资料都是伸手即得,但艺人们还是凭借自己的理解和学识创造了各种新的名字。可以看得出,黄裳对这一点是很理解的,并没有像现在某些专家那样,动不动就扣上“以戏乱史”的帽子。

小豆子最早接触《五雷阵》的剧本,感觉很有意思,那是登在《戏考》上的一个没有没尾的版本,后来在《国剧大成》里发现了全部的本子,始知原来《戏考》所载只是四本中的第三本。全剧从剧本来看,似乎也只是三本比较有看头,其余无非是神仙斗法和武打场子,也许要放到舞台上才好看。

这出戏又名《孙庞斗智》,而就连当年《戏考》的编辑也意识到,“剧中并无《孙庞斗智》一段,与此实为两事。”京剧传统戏大抵如此,打出一些名目耀眼的剧名,却与内容并无甚关系,稍微沾边者如《硃痕记》、《黄金台》等等,不胜枚举,实为一种有趣的现象。

一出《五雷阵》,如今能体现的,也只是它的文献价值了。

本篇笔记到此为止。黄裳原文抄自其《读剧随笔》一书,为《读清人〈戏剧图册〉漫笔》第五部分,全文摘抄。

漳州的2000部剧本

漳州市开始了浩大的剧本整理工程:

近日,漳州市文化与出版局启动了浩大的抢救整理手抄剧本工程。

漳州市戏剧研究所负责人王文胜介绍,这些手抄剧本至少达到2000部,包括芗剧(歌仔戏)、潮剧、汉剧、四平戏、竹马戏、皮影戏、现代戏等10多个门类。上世纪五十年代,我省曾组织人员,通过对老艺人的采访,实录下他们口述的剧本并手工誊写了两份,其中一份保留在省文化部门,另一份留在漳州。时至今日,省里的那一份已无从寻觅,漳州的这一份成了“孤本”,几十年来一直留在档案室里,得不到开发利用。

这批剧本中包括歌仔戏一代宗师邵江海创作的《月里寻夫》、《金玉奴棒打薄情郎》、《安安赶鸡》;竹马戏《砍柴弄》、《闹花灯》、《金钱记》、《宋江征方腊》;《秦王杀白起》、《范睢含冤》、《陈姑看书》、《蜘蛛吃状》等汉剧。以每部剧本1.5万字计,2000多部剧本多达3000多万字。文化部门雇请专人将这批珍贵文化遗产逐字逐句录入电脑,并写出剧情梗概,今后人们就可以方便地阅读、研究。

虽然这些都是南方的剧种,不过同是搞剧本整理的,小豆子也是要关注一下的。应该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在传统戏整理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从上面的报道不难看出,当时的部门是很重视这件事情的。包括京剧方面,同期出版的《京剧汇编》、《传统剧目汇编》等等,也都是通过对老艺人的采访或接受捐赠,进而由国家出来整理这些资料。尽管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没有现代宽松,尽管整理工作的目的可能带有“批判”的性质,但不论如何,那时的政府知道要去做这项工作。而更重要的是,这些由国家出面系统整理出来的资料,侥幸地躲过了后来的那场劫难,实属不幸中的万幸。

小豆子相信,上世纪五十年代收集的那批京剧剧本,定有尚未来得及整理并出书的本子,就像上面漳州的手抄本那样,静静地躺在某个衙门的仓库里,它们和其他珍贵资料一样,都需要尽快被挖掘出来。同时,我们的衙门,也应该趁着老艺人尚未走光,抓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而最终目的,无疑是让其流传下去,而不是又重回档案室。

《三上殿》、《孙安动本》及等等……

《孙安动本》是据《三上殿》等老戏改编的。今天更新的剧本中,有一出《三上殿》,原载于《戏考》,与它同册的尚有一出《假金牌》(未录入),两剧不但同册,而且紧挨着,可以看出其关联度。

虽然相比较而言,改编后的《孙安动本》要比《三上殿》好看,不过这种清官戏的通病就是,在清官一番轰轰烈烈慷慨陈词之后,就要掉脑袋之前,又死里逃生。当然小豆子还不至阴暗到盼望每个清官都落个死无下场,只不过当他们死里逃生之后,先前的气节似乎一下子就没了,又听命于朝廷的调遣(当然前提是朝廷也表示一些让步)。这与其说是清官戏的通病,不如说是封建帝制的局限性所在。

《三上殿》这出戏没看过,不过显然,后面孙安在金殿上大段的唱应该是本剧的看点。至于《孙安动本》,小豆子至今没有找到它的看点,里面穿插着李和曾的几段经典的唱段,最后半小时,景荣庆的徐龙才上场,在金殿大闹一番后,草草收场——尤其是与前面大笔烘托孙安如何忠贞不屈相比,有些头重脚轻了。

从剧本来看,《三上殿》有几个有趣的地方,比如万历让孙安回家去造十八口棺匣来再上本,孙安果然去造了(而《孙安动本》中,这个主意是孙安自己想出来的)。孙安不但造了,而且还给万历准备了一口:“长只一尺,宽只七寸,二龙戏珠,黄纱罩顶”。这个尺寸,显然不是棺材,而是准备把皇上火化了之后成殓用的骨灰盒。把皇上咒死就够瞧的了,再惦记给烧了,孙安后来活着回来简直是万幸万幸万万幸。

有皇上参与的清官戏,不论《海瑞上疏》也好,《强项令》也好,这《三上殿》或《孙安动本》也好,都会因体制的限制而束缚住清官人格魅力的展现与发挥,最后总要俯首称臣。这就不如那些没有皇上在场的清官戏看着过瘾了。

有人说,什么时候国人不再企盼清官,不再品味清官戏,什么时候也就不是人治而是真正的法治社会了。这话没错儿。不过小豆子也相信,即便我们到了法治社会,旧时的清官骂皇上的戏,仍会有市场的。

剧本,剧本!

周末收到一批新的剧本,高兴。感谢 door 及 door 夫人 zinnia。

总目并没有因此而变长,因为原先已经知道哪本书有哪些剧目,所以早早列在那里,但馋人的地方就在于知道有哪些剧目而到不了手中。这次又有一批剧目可以从“暂缺”的行列中走出来,随时可以录入了。

说了半天还没有提是哪些书:八集《京剧汇编》以及《汪笑侬戏曲集》和《翁偶虹剧作选》。后两本不用说了,前八本在此把目录贴一下,有具体的藏本信息:

《京剧汇编》第十一集
闹朝扑犬(八义图[前部])【李万春 藏本】
八义图(一名:搜孤救孤、一名:诛屠兴赵)【邢威明 藏本】
浣花溪【赵绮霞 藏本】

《京剧汇编》第十三集
渭水河【陈少武、苏连汉 口述本】
查关(一名:尤家关)【臧岚光 藏本】
百寿图【马连良 藏本】
桑园寄子(一名:黑水国)【陈少武 口述本】
反五侯【马连良 藏本】
五龙斗(一名:双观星、勾家滩)【苏连汉 藏本】
高平关【马连良 藏本】
打窦瑶(一名:斩红袍)【苏连汉 藏本】

《京剧汇编》第三十五集
二度梅【何时希 藏本】
梅降雪【赵燕侠、杨少谱 藏本】

《京剧汇编》第三十八集
圯桥三进履【潘侠风 藏本】
黄金印【马连良 藏本】
秋生造律【李万春 藏本】

《京剧汇编》第三十九集
救雪艳【李万春 藏本】
一捧雪【赵德普 藏本】
审头刺汤【潘侠风 藏本】
傅氏发配【孙甫亭 藏本】
雪杯圆【孟小如 藏本】
收雪艳【李丹林 藏本】
祭雪艳【李万春 藏本】

《京剧汇编》第四十集
双玉镯(一名:双姣奇缘)【李万春 藏本】
法门寺【潘侠风 藏本】
刘瑾逛花园【侯喜瑞 口述本】

《京剧汇编》第四十一集
飞将军【何时希 藏本】
投笔封侯【刘砚芳 藏本】
玉门关【故宫 藏本】
周瑜【萧连芳 藏本】
战山【何时希 藏本】
小显【何时希 藏本】
双合印【萧连芳 藏本】

《京剧汇编》第九十二集
驱车战将【李万春 藏本】
湘江会【阎岚秋 藏本】
火牛阵【虞仲衡 藏本】
秦罗敷【北京图书馆 藏本】

注:发现当年整理这套书总目的时候,漏掉了十三集中的《反五侯》。

慢慢阅来 表情

《御果园》和端午节

老唱片更新了(好事儿),应节的《御果园》,所以正好顺便聊聊这戏。

这戏看老本子实在无聊得很,如果台上不是有一个能压得住的花脸的话,这戏恐怕就会演得很温。故事很简单,今人看来甚至有些费解:只是一个重演当年御果园救驾的场景,为什么非得找一个和单雄信长得相似之人来去,而且真打起来了,皇上在上面竟然没辙。小豆子印象中裘盛戎的录音与现在站上的版本是有区别的,至少里面的李渊没有剧本中的那么蠢笨,而且那里面的“杀手”应该是叫黄壮,不过就算这个更加合理的版本,除了花脸的那段有名的唱段外,没有什么别的东西给小豆子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今年是自从联合国把端午节“判给”韩国的第一个端午节吧,很无奈的一件事。但作为中国人,该怎么过还是得怎么过。

合意太爷说“一来应节应景儿,二来也为纪念尉迟恭投唐1386周年”,有高人闲着的话,也可以算算今儿个是包公给陈驸马相面皮多少周年 表情

《撤兵增灶》

今天更新的剧本中,有一出《撤兵增灶》,对故事虽然非常熟悉,但头一次见到该剧的京剧剧本。

这出戏与《三国》原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诸葛亮撤兵之前有场请神。而这处改动,除了为了说明诸葛亮会奇门遁甲之外,从舞台安排来说,是十分高明的。

首先,几个小神,如土神、水神、灶神的出场,胡乱白话一通,调节了场上的气氛,同时让后台的诸葛亮有足够的时间休息并且换装。这一点与《借东风》十分相似,因为是请神,两出戏中的诸葛亮都是披发仗剑,所以需要在后台花一些时间。于是编剧在《借东风》中安排了一段赵云起霸,拖拖时间;而在这出戏里,几个小神插科打诨,目的是一样的。

而由人来扮演灶神而不是用道具炉灶的另一个高明之处就在于舞台调度上的方便,因为舞台上要表现诸葛亮撤兵的同时增加炉灶,而如果让龙套或者捡场把各种道具炉灶搬来搬去显然不好——既然总要有人走上走下,不如直接用灶神上场表示炉灶添好,这样在上下场时就干净利索多了,否则无论龙套还是捡场,在把道具搬上来之后都还要在司马懿上来前下去。灶神的上场同时也使得连着几场雷同的分兵、增灶、点灶进行得更快,场上的气氛也就提起来了。

小豆子不晓得这出戏如果让现在的编剧来排会如何安排增灶这部分。

可惜这出戏已经失传,没有留下更多的资料,从人物安排和长度看,不亚于一出《七星灯》,老生、花脸的戏份都很重,另外剧中刘禅有一大段唱,是小豆子见过三国戏中刘禅唱得比较多的一出。

母亲节

母亲节,更新两出剧本,《劈山救母》《陵母伏剑》,一出儿救母之难,一出母解儿之危,一喜一悲,一武一文。

与《陵母伏剑》同一个月打出的剧本还有以前更新的《孟母断机》以及敲完但还没有校对完的《漂母饭信》和《太君辞朝》。最近听的较多的是老旦的戏,听起来很过瘾,都是老派的老旦。不知道这么用词是否正确。似乎自《沙家浜》之后,老旦都开始像沙奶奶的风格靠拢,而不再是如李多奎那样苍劲挺拔的老派风格。同时,以老旦为主的戏码也大幅缩水,京剧行当里,除去丑行外,恐怕老旦的处境最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