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随笔集》(一)(二)自序

这样的大家写出这样的好文,不保留下来怎么成呢!如枯石瘦木大哥(嘻嘻,文中“北大化学系的博士生”不出意外,应该就是他了 表情 )所言,读起来确实“大快人心”!

作者:吴小如,摘自:水木清华

这两本拙著分别收入了以下各部分:第一本收入《台下人语》和《台下人新语》;第二本收入《菊坛知见录》、《津门乱弹录》、《看戏知见录》、《看戏琐谈》及《戏迷闲话》等。其中《台下人语》已是第三次重印,其它内容也都是第二回了。这些文字,都曾收入《吴小如戏曲文录》。我并不想一味“炒冷饭”,只是它们侥幸还有读者。出于“上帝”们的要求,又承天津古籍出版社厚爱,这才鼓起勇气让它们再次与读者见面。盖《台下人语》初印本距今已超过二十年;就连《戏曲文录》问世至今,也有十年了。这本拙著,在欧洲、北美、日本和东南亚诸国,都有读者;其中有侨胞,也有国际友人。有的外国朋友还征求过我的意见,把书中某些文章译成外文。这虽近于“不虞之誉”,但也足以说明这些长长短短的文字还不是空谈泛论,不属于泡沫或垃圾。而至今还时有读者向我索书,并询问何处可以购买。我因原书早已售缺,愧无以应,这才考虑到化整为零,把它们分成两册,重新付梓。这既可以使出版社不致亏本太多;而读者也无妨各取所需,减少点经济负担;我本人对读者庶几也略减愧疚。这实是由衷之言,绝非虚晃一枪的客套话。

这里须郑重说明并有必要向业内人士提醒的是,在《戏曲文录》出版以来的十年中,通过各种渠道反馈给我的信息,获悉拙著的读者青年人占相当大的比重。有的青年戏迷还展转给我写信,把我当成知心朋友。我收到过自黑龙江的黑河、四川的雅安和新疆的乌鲁木齐等远方读者写来的信,年龄最小的有正在求学的初、高中在校生;而戏迷中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则为数更多。除通信外,有的青年人还同我结为忘年交。这些读者,不论年龄大小,他们都有一个共识,即都不爱看那种以获奖为目的的所谓“新编历史剧”。不少青年人认为这种新编的戏只是一种奢侈浪费的“形象工程”或“政绩象征”,国家付出巨额投资,换来的只是昙花一现。从艺术角度看,有些根本不是京戏,不是昆曲。即使有的戏(如《大唐贵妃》)保留了若干段传统唱腔、却与整个剧本、剧情乃至舞台氛围完全格格不入。有些不伦不类的清装戏(如《宰相刘罗锅》,)明明是靠噱头骗取票房价值的闹剧,却被戴上了“精品”的桂冠。因为这些青年观众更爱看长期脍炙人口的传统老戏。由于多数青年人进剧场的机会少(有的身在边远地区,有的苦于没有钱买票看戏),这就使他们尽量通过传媒包括从网上聆听自上个世纪初至六十年代前的名家老唱片。有的青年人居然能接受谭鑫培,而更多的年轻戏迷则非常喜欢余叔岩、孟小冬、马连良和杨宝森以及四大名旦。上述这些信息和观点,都是我从四面八方的读者来信中得知的,我可以指名道姓一一说明其来历,绝非空穴来风。当他们自己的这种业余爱好和审美观点与当前传媒索宣传的带有倾向性的艺术见解相枘凿而发出矛盾时,无意中读到了拙著,于是他们乃想方设法同我取得联系,希望从我这里得到印证和支持,证明他们所抉择的艺术对象和审美趋向是正确的,是可信并可靠的。从这些无可置疑的来信和访谈中,我自然而然产生了深刻的反思:多少年来那些甚嚣尘上的对京剧强调改革创新的议论,说什么青年人不爱看京戏,看不懂京戏,京戏必须改得合乎时尚潮流(实际上正是让京戏尽量不像京戏)才能吸引下一代观众等等,并非全部事实真相。有些很可能就是一些根本不懂京戏(乃至根本不懂我国古典传统艺术)或对古典艺术持虚无主义态度的人只图为己所用而片面夸大了这方面的现象,甚至不排斥其中还有主观臆测乃至向壁虚构的成分。这些似是而非的论非的论调,实际上产生了多方面的误导:既误导了演艺界,更误导了文化艺术方面的某些决策人。这最后一种误导负面影响至钜,甚至连我们党的高层领导同志提出的“当前对京剧应以抢救、继承为主”的指示也未能认真得到贯彻执行。如此年复一年,最终的恶果乃是使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不仅走了一段很长的弯路(实际上目前还在向弯路上不停地走着),而且不免误入歧途,从而走向绝境。正是处于这样的一种时代背景下,我写的几本旧书才引起不少青年朋友的强烈共鸣。一位北大化学系的博士生曾当面对我说:“先生二十多年前即已说过的话和写过的文章,为什么有人就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到今天还在误导观众呢?”而我却有自知之明,那些积极主张“创新”和一心想让我们的古典传统文化艺术同国际接轨的“先进人物”,岂但对我说的话、写的文章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实际上是根本听不进去、看着有反感。几年前我还接到过匿名信,大肆诅咒我和朱家溍先生(伤心的是,朱老病逝已逾周年,再也无法为我国的传统文化艺术伸张正义了)是顽固保守分子,认为京剧“改革创新”的步伐之所以迈得不大、走得不远,就是我们几个老顽固在拖后腿。然而事实证明,只要你真正走出去面向基层观众,了解一下青年人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看法,就会发现究竟是谁在制造泡沫文化,谁在加强使文化艺术阵地沙漠化,则是非不辩自明。恐怕这也是我此次决定“炒冷饭”,重印拙著的原因之一吧。是为序。

2004年10月在北京写讫。

垃圾邮件

今天收到一封垃圾邮件——其实每天都会收到非常多的垃圾,既然拿到这里来说自然和戏考有关了。信件内容如下:

There appears to be a problem on this page of your site.
On page http://www.xikao.com/content/header.htm
when you click on “编号”,
the link to http://www.xikao.com/net/number.htm
gives the error: Not found.

As recommended by the Robot Guidelines, this email is to explain our robot’s visit to your site, and to let you know about one of the problems we found. We don’t store or publish the content of your pages, but rather use the link information to update our map of the World Wide Web.

Are these reports helpful? I’d love some feedback. If you prefer not to receive these occasional error notices please let me know.

Roy Bryant

呵呵,下面自然是他们的网站啦,贩卖网站检查工具的。很“友好”是吧。他们当然希望有反馈信息啦,这样他们就能继续发垃圾。真是胡说八道,戏考网站上压根儿就没有那个 /net/number.htm 的链接,编号的目录是在 /content/number.htm 下面。混淆视听。骗子越来越鬼了,但只要坚持原则,就不会上当了。 表情

第二批剧照

今天跑了趟图书馆,借出几本书来,又发掘出一些以前没有配图剧目的剧照,还有一些名家的可代替音配像的剧照,共计14张。于是回家更新了网站。

另外,其中有张尚长荣的《三顾茅庐》,尚长荣自然去张飞了,但刘备和关羽的扮演者就不得而知。有人知道吗? 表情

《三顾茅庐》尚长荣饰张飞
《三顾茅庐》尚长荣饰张飞

第二批补充及更新的剧照:

《打龙袍》金少山
《大英杰烈》荀慧生
《伐子都》李盛斌
《姜维探营》孙毓堃
《九更天》周信芳
《雷峰塔》尚小云
《罗成叫关》俞振飞
《煤山恨》高庆奎
《宁武关》余叔岩、钱金福
《晴雯撕扇》梅兰芳
《三顾茅庐》尚长荣
《少华山》秦雪玲、常建忠
《审李七》郝寿臣
《十八扯》萧长华、马富禄

《传统剧目汇编》

这套书很棒,因为里面的剧本都是名家的藏本,据记载,仅南派名家产保福的藏本就有60余出。去年回京买到其二十六集中的两本,购齐会是个很漫长的任务了,因为当年是内部资料,每集只印了1000册。二十六集的目录以前除第一集和第二十六集外,都搞全了。今天找到第一集的目录和封面,可惜只有这些,内容没有。 表情

聊胜于无吧!

第一集所含剧目:《姜皇后》、《二子乘舟》、《碧血十族恨》

《传统剧目汇编》第一集封面
《传统剧目汇编》第一集封面

辜振甫病逝

这应该是新年度第一个过世的重要人物,而且还是和京剧有关(爱好京剧)。惜乎,老一辈的人越来越少,和平统一更是遥遥无期了…… 表情

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辜振甫因癌症导致肾脏等器官衰竭,于3日凌晨4时许病逝于台北振兴医院,享年87岁。辜振甫生于1917年1月6日。他曾有肾脏疾病、胆结石、胰脏炎等病史,于2004年10月25日癌症复发,住进振兴医院,接受洗肾及呼吸器治疗。1993年4月,辜振甫代表台湾海基会与祖国大陆海协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举世瞩目的“汪辜会谈”。1998年10月他们又在上海举行了“汪辜会晤”。辜振甫爱好广泛,著有诗集《杂存》、小说《浮云》及《辜振甫言论选集》等。他爱好京剧,喜欢收藏文物等。辜振甫的夫人严倬云,是中国近代著名启蒙思想家严复的孙女。他们育有3子3女。

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
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

剧照

今天花了很长时间,翻阅了很多手头上的书以及录像,给戏考补充了一批剧照。有些戏当时更新的时候没有找到剧照,现在找到了;有的当时用音配像的剧照,现在找到更高一级别演员的;有的当时的图片质量很差,现在找到好的。这应该还不算完,还需要继续下去,至少现在没有剧照的剧本有些已经配像了,可以截图。所以这次大规模的补充就算“第一批”吧,希望后面还会有“第二批”等等…… 表情

第一批补充及更新的剧照:

《白帝城》奚啸伯
《白门楼》马玉琪
《刺王僚》方荣翔
《打花鼓》朱琴心
《打金枝》言兴朋
《打銮驾》李如春
《刀劈三关》唐韵笙
《钓金龟》龚云甫、慈瑞泉
《伐子都》白玉昆
《法门寺》梅兰芳
《虹霓关》尚小云、程砚秋、梅兰芳
《花园赠金》王中黎、彭小仙
《黄鹤楼》溥绪
《举鼎观画》赵松樵
《连营寨》王又宸
《芦花河》郑冰如
《罗成叫关》叶少兰
《麻姑拜寿》梅兰芳
《马前泼水》何玉蓉
《牧虎关》裘盛戎
《牧羊卷》李崇善
《宁武关》言菊朋
《碰碑》孟小冬
《清官册》胡少安、马维胜
《桑园会》梅兰芳
《十三妹》余玉琴
《思凡》梅兰芳
《算粮》王玉蓉、何玉蓉
《探阴山》方荣翔
《天水关》郝寿臣
《亡蜀鉴》吕洋
《卧龙吊孝》言少朋
《蜈蚣岭》张世麟
《五台山》吴钰璋、李世章
《小上坟》陈永玲
《行路训子》李多奎
《徐母骂曹》王梦云
《辕门射戟》马玉琪
《斩马谡》李和曾、袁世海

《恶虎村》

今天整理《恶虎村》,再次感到这种公案带武侠戏的无趣,尤其是黄天霸戏,总是施公跟傻子一样就被人抓了,然后这些人就商量着如何为绿林人报仇。不过他们报仇的方式不是立刻把施公杀了,而是等到诸如三更天或者更晚些时候再杀(有时候赶上某个贼寇过寿日,为了不冲喜,就更推后),这样黄天霸等就有了营救的机会。如同现在的卡通片一样,悬念造得够玄了,但最终坏人总是以失败告终,英雄最终获胜。太没劲了,太套套路了。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要是真一刀就把施公给杀了,也就没后文了。

另一个无聊的地方就是这种戏开始都还比较引人入胜,比如这出《恶虎村》,濮、武、黄三人还有段评论三义庙的对话,让人深思。可是到了关键的时候,也就是“镖伤二友”这一段,一笔带过,二人就归西了,然后黄天霸放火烧庄,结束。太简单了吧?不过也可能因为是剧本的缘故,也许演起来武打场面会很精彩。但还是有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其他黄天霸戏也有此毛病。

里面有个哏,丁三把上来说黄天霸回家探母去了,濮天雕的老婆在一旁问“探母”带“回令”不带? 表情

看剧本的是时候很壮观的地方是一大段濮、武、黄三人对话的地方,一眼看去,因三人名字中间都有“天”字,所以竖着读第二列是一串“天”:

濮天雕(白)……
武天虬(白)……
黄天霸(白)……
濮天雕、
武天虬(同白)……
黄天霸(白)……
濮天雕(白)……

表情